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非遺+”助力梅山舞獅加速“破圈”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03 15:15:00來源: 寧波日報

  前不久,第八屆浙江民間文藝“映山紅獎”頒獎典禮在寧波北侖(lun) 舉(ju) 行,在民間文藝表演類獎評選中,曾兩(liang) 次代表寧波走出國門的梅山舞獅《智取撲蛇山》入選。

  梅山島依山臨(lin) 海,風光旖旎,孕育出了具有浙東(dong) 海洋文化特質的民間文藝,梅山舞獅、水滸名拳、舞龍、造趺、抬閣、馬燈舞等各具特色。近年來,北侖(lun) 區梅山街道還相繼被命名為(wei) “浙江省文化強鄉(xiang) ”“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浙江省水滸名拳之鄉(xiang) ”“寧波市首批非遺特色小鎮”。

  梅山紅毛獅子源於(yu) 北獅,造型寫(xie) 實,步伐輕盈,常會(hui) 用到一些高難度雜技類動作,對舞獅人武術根底的要求極高,梅山武術和舞獅的結合,賦予了其民間藝術之靈魂。後來,由於(yu)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創新,突破了地域性流派限製,逐漸形成了梅山舞獅的獨特風格。

  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讓非遺不斷存續發展,梅山街道一直在尋求突破。一方麵,梅山舞獅不斷創新和改進表演技巧,強化高難度訓練,融匯了南北舞獅的先進理念和動作精華。另一方麵,梅山舞獅不斷創造新機遇,挑戰新舞台。寧波國際賽道上“賽車+舞獅”的跨界CP搭配,讓人大呼過癮;萬(wan) 博魚遊艇會(hui) 上的舞獅表演融進現代化的遊艇,韻承古今,再現雄風;2021中國(寧波北侖(lun) )中東(dong) 歐青年藝術周開幕式上舞獅表演的開場,掀開了“從(cong) 東(dong) 到東(dong) ”的中國與(yu) 中東(dong) 歐文化碰撞交融的精彩畫卷……克服一個(ge) 個(ge) 難題,梅山舞獅頻頻亮相各類舞台,不斷提升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讓世界看到了梅山舞獅的魅力與(yu) 精彩。

  多年來,政府重視、社會(hui) 響應、傳(chuan) 承人發力,梅山舞獅以“非遺+”引領創新促發展,將非遺文化與(yu) 時代、產(chan) 業(ye) 及教育有機結合,不斷激發傳(chuan) 承活力,探索出一條新時代非遺傳(chuan) 承的“破圈”之路。

  “非遺+時代”,為(wei) 梅山舞獅提供發展動能。非遺傳(chuan) 承,既要接地氣,貼近群眾(zhong) 生活,也要有高度,接軌現代化、國際化。近年來,政府賦能,非遺唱戲,梅山舞獅多次登上省級乃至全國、全世界的舞台,時而驚險刺激、時而萌態十足的梅山舞獅表演,收獲了許多掌聲和關(guan) 注。2016年、2017年作為(wei) “東(dong) 亞(ya) 文化之都”中的交流活動項目,梅山舞獅連續兩(liang) 次代表寧波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xiang) 展現了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對口幫扶中,梅山舞獅表演舞台“八仙桌”搬到千裏之外的吉林汪清、圖們(men) ……先活下來,才能“牛起來”。除了政府扶持之外,梅山舞獅傳(chuan) 承人沈海迪摸爬滾打,闖出了一條產(chan) 業(ye) 化經營的新路。隨著隊伍逐漸壯大,技藝日趨精湛,沈海迪成為(wei) 獅隊的經紀人,每年承接慶典、婚慶表演等活動不下百場,也讓梅山舞獅真正貼近了新時代發展的節拍,走進了人們(men) 的生活。

  “非遺+市場”,釋放梅山舞獅活力。激發非遺活力就要與(yu) 時俱進,大膽創新,與(yu) 現代生活方式、現代審美相符合,與(yu) 市場需求相適應。當地打造梅山舞獅係列文創產(chan) 品,以梅山舞獅IP為(wei) 主角設計的帆布袋、筆記本、雨傘(san) 、書(shu) 簽等產(chan) 品深受人們(men) 的喜愛;推出梅山舞獅表情包,原本“處江湖之遠”的獅子變身俏皮可愛的表情包躍然於(yu) 手機屏幕,成了人們(men) 每日聊天使用必備的文化符號。今年初,一條題為(wei) “梅山舞獅版防疫小貼士”的視頻刷屏寧波人的朋友圈,憨態可掬的獅子令人眼前一亮,一時間成為(wei) 朋友圈中的爆款。

  “非遺+教育”,搭建起梅山舞獅的傳(chuan) 承基石。經過多年的努力,梅山舞獅已經形成了教育和研學並行的發展模式,推進梅山舞獅高質量發展。一方麵,梅山舞獅走進校園。梅山陸續在當地幼兒(er) 園、小學、中學開設了舞獅特色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逐步拓展舞獅學習(xi) ,以老帶新,一批傳(chuan) 一批,讓梅山舞獅技藝從(cong) “娃娃抓起”。另一方麵,打通非遺研學之路。3年前,沈海迪將自家農(nong) 家小院改造成以獅文化為(wei) 主題的陳列館,收藏了各類“獅子”等500餘(yu) 件物品,2021年經過提升整合升級為(wei) 舞獅研學基地。如今,非遺體(ti) 驗、研學課程已經成為(wei) 獅文化陳列館研學基地的特色項目。據不完全統計,獅文化陳列館研學基地創辦至今,已累計接待遊客上萬(wan) 人次。

  “非遺傳(chuan) 承,一切探索和嚐試都是必要的,在梅山舞獅的傳(chuan) 承之路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北侖(lun) 區文廣旅體(ti) 局副局長周曉春表示,習(xi) 武之人講究的是一口氣,梅山區域發展講究的是那股子精神,相信梅山舞獅能走得更遠。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