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副刊點讚沂蒙大地上的三代鄉醫

發布時間:2022-08-03 15:2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張道立,張在吉,張德慶。祖孫三代人,一起來到頒獎現場。

  他們(men) 是一家人,都是醫生,而且都是黨(dang) 員。這一天,2017年5月9日,張德慶榮獲山東(dong) 省臨(lin) 沂市“最美鄉(xiang) 醫”稱號。他要與(yu) 帶他走上這條路的爺爺和父親(qin) ,共同分享這份榮譽。

  祖孫三代,紮根沂蒙大地,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供健康服務七十餘(yu) 載,他們(men) 的事跡令頒獎現場的好多人熱淚盈眶。全場用熱烈的掌聲向這一家三代人致以由衷的敬意。

  一

  廣袤的沂蒙大地群山連綿,溝壑縱橫。1924年,張德慶的爺爺張道立就出生在這裏的一個(ge) 偏僻村落——山東(dong) 省沂水縣院東(dong) 頭鎮曲家洞子村。那個(ge) 年代,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生活十分貧窮,不單是愁吃愁穿,更困難的是缺醫少藥。1937年,村裏出現流行病。鄉(xiang) 親(qin) 們(men) 備受病痛折磨的景象,讓張道立幼小的心裏立下了行醫濟世的理想。但在當時,十裏八鄉(xiang) 甚至連一名懂醫的人都沒有。從(cong) 醫,對於(yu) 張道立來說似乎遙不可及。

  1943年春,抗日戰火在沂蒙大地熊熊燃燒,鄉(xiang) 親(qin) 們(men) 擁軍(jun) 參戰熱情空前高漲。也是在這一年,張道立跟隨支前的隊伍走上抗日前線,開啟了槍林彈雨中的人生征程。1944年秋,二十歲的張道立經過戰地救護訓練,跟隨醫療救護隊穿梭於(yu) 最激烈的戰鬥前線,承擔救護傷(shang) 員的任務。在極其艱苦的戰鬥中,張道立手裏提著槍,身上背著裝有紗布、麻線等救護物品的背包,抬擔架、背傷(shang) 員,為(wei) 受傷(shang) 戰友包紮傷(shang) 口。

  數年時光,轉瞬即逝。張道立追隨共產(chan) 黨(dang) 的隊伍,從(cong) 抗日戰爭(zheng) 一直戰鬥到解放戰爭(zheng) 。他始終牢記自己的職責,不僅(jin) 救護戰友,也嚴(yan) 格遵守優(you) 待俘虜的規定,細心為(wei) 每一名俘虜治傷(shang) 。他的關(guan) 愛感動了一名傷(shang) 兵。一個(ge) 安靜的午後,這名傷(shang) 兵悄悄招呼張道立,從(cong) 懷裏掏出一個(ge) 層層疊著的小布包,遞給他說:“我看出來了,你是個(ge) 好心人。這是我家上輩人傳(chuan) 下來的治病方子,你留著吧,也許能派上用場!”

  張道立接過那個(ge) 泛黃的小布包,並安慰這名傷(shang) 兵:“我們(men) 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人民軍(jun) 隊優(you) 待俘虜,你隻要好好改造,我們(men) 還是一家人。”從(cong) 此,張道立經常和這名傷(shang) 兵交流治病的方法,向他宣傳(chuan) 為(wei) 勞苦大眾(zhong) 打江山、謀解放的信念,一邊耐心幫他療傷(shang) ,一邊從(cong) 思想上教育、感化他。

  到了年底,部隊休整改編,張道立帶著部隊首長和戰友的囑托,揣著這本治病方子,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xiang) 。不久,他便被推薦擔任大隊會(hui) 計和村裏的衛生保健員,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醫病療傷(shang) 。這也是張家杏林傳(chuan) 承的起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xing) ,老百姓生活非常艱苦,衛生醫療條件尤其落後。剛回村裏時,張道立麵對這樣困難的現狀,腦子裏時常閃現戰友們(men) 英勇犧牲的場景。戰友們(men) 為(wei) 了人民不惜獻出寶貴生命,自己又怎能被眼下的困難嚇倒?他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發揮得之不易的醫護特長,哪怕條件再差、困難再多,也要想方設法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解除病痛。

  村裏沒有血壓計,沒有聽診器,缺乏最基本的藥物,更沒有一間可用的衛生室。張道立便騰出家裏的一間屋子,上山挖草藥,無償(chang) 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看病。鄉(xiang) 親(qin) 們(men) 文化水平不高,更缺乏健康意識,患者數量較多,病情也往往很複雜。張道立便四處拜師學習(xi) ,掌燈夜讀醫學書(shu) 籍,搜集民間驗方,逐漸掌握了治療癤、瘡、小兒(er) 驚嚇等常見病的方法。他不畏嚴(yan) 寒酷暑,奔波在崎嶇不平的山嶺小路,一邊熱心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看病,一邊積極參加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1957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有一年春天,村裏許多人患上肝炎。張道立見來看病的鄉(xiang) 親(qin) 人數眾(zhong) 多,幹脆在家裏支上大鍋熬製草藥,讓患病的大人孩子都來喝藥治病,還把配好的草藥帶給行動不便的病人,教他們(men) 自己在家熬藥。一時間,張道立家裏人來人往。鄉(xiang) 親(qin) 們(men) 奔走相告:張道立的方子靈驗,而且分文不取!

  風裏來雨裏去,張道立這一幹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年逾古稀,他還經常給人把脈開方。誰家有人生病,他從(cong) 來都是有叫必到,有求必應。幾十年來,他醫治了無數病人,挽救了眾(zhong) 多鄉(xiang) 親(qin) 的生命。多年來的堅守和付出,讓張道立的為(wei) 人和醫術名聲越傳(chuan) 越遠,周邊莊裏的老鄉(xiang) 都稱他為(wei) “善人老張”“山裏好人”。

  張道立用無私和仁愛的精神影響、教育子女。他經常對孩子們(men) 說:“為(wei) 了今天的平安日子,好多人犧牲了,能活著就是幸運。我們(men) 千萬(wan) 不要忘了本,吃點苦、受點累不算什麽(me) !”

  二

  張德慶的父親(qin) 張在吉出生於(yu) 1947年,幾乎是伴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張在吉受父親(qin) 熏陶,自幼酷愛醫術,經常跟著父親(qin) 上山采藥,學會(hui) 了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方法。他悟性高、腦子靈,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看好這個(ge) 伶俐又好學的年輕人。1965年,剛剛成年的張在吉被推薦擔任大隊衛生員。

  “當一名鄉(xiang) 親(qin) 們(men) 信任的好醫生”,是張在吉成為(wei) 一名衛生員時的決(jue) 心。但他隻有小學文化水平,閱讀醫學書(shu) 籍很吃力,因此剛接手工作時壓力很大。在父親(qin) 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支持與(yu) 鼓勵下,他邊幹邊學,在實踐中增強本領,慢慢地學習(xi) 積累經驗。

  他請村裏的教師為(wei) 他補習(xi) 文化,同時想方設法學習(xi) 治病本領。鄰鄉(xiang) 張恒柱有多年行醫經驗,張在吉數次登門求教。民間醫生曹淑鍔治療農(nong) 村常見病很有心得,張在吉步行三十多裏山路前去拜訪。他還通過寫(xie) 信問詢等方法,向沂南、莒縣等地的老醫生求教接骨、治療燙傷(shang) 等醫術。不到一年時間,張在吉不但掌握了針灸拔罐、打針輸液等技術,還收集整理了一百多個(ge) 民間驗方,以備不時之需。

  那些年,身材單薄、每天藥箱不離身的張在吉,在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眼裏就是他們(men) 生命的“保護神”。他善於(yu) 動腦,為(wei) 人和善,看病不辭勞苦,救治了許多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起張道立、張在吉父子,十裏八鄉(xiang) 無人不知,無人不誇:“這父子倆(lia) ,真是好樣的!”

  1970年春,張在吉在部隊醫院醫療隊的幫助下,克服各種困難,帶頭在曲家洞子大隊辦起了合作醫療,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健康再添了一重保障。張在吉雖然高興(xing) ,可心裏並不滿足。因為(wei) 他明白,要真正站好百姓健康這班“崗”,手中還缺良藥這杆“槍”。1971年,張在吉爭(zheng) 取上級醫療單位支持,組織創辦了沂水縣院東(dong) 頭公社曲家洞子製藥廠。

  這是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更是一個(ge) 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要生產(chan) 藥品,首先得有原材料。張在吉帶頭種起了草藥,還發動社員開荒種植牡丹、防風、大青葉等。有時,一些藥材急缺,張在吉索性帶上幹糧,往返八十多裏山路,去沂南、蒙陰等地的深山裏采挖,有時一去就是三四天。

  張在吉自己動手製作秤、搗罐和藥架等設備,在上級醫療單位的指導下反複嚐試,製成數十種藥劑。一些藥品的存放對溫度、濕度有要求,村裏條件有限,很難滿足。張在吉打聽到一裏開外有一處山洞,冬暖夏涼,濕度穩定,正適合保存藥品,就把那裏當作藥品倉(cang) 庫,用扁擔挑,用麻袋背,一趟又一趟地往返運送。由於(yu) 生產(chan) 的藥品成本低、療效好,這個(ge) 不起眼的小藥廠一時間異常紅火,不但方便了周邊群眾(zhong) ,還幫其他醫院緩解了藥品短缺難題。

  “做人愚點不要緊,咱給人看病可不能犯糊塗。”張在吉始終記著老父親(qin) 的教導,心裏始終繃緊人命關(guan) 天這根弦。1976年8月,村民張在敬的母親(qin) 上吐下瀉,一連兩(liang) 天湯水未進,已經出現脫水休克症狀。村裏有人勸:“還是盡早準備後事吧。”張在敬也覺得母親(qin) 好轉無望,無奈之下打算放棄治療。事情傳(chuan) 到張在吉耳朵裏,他想,平時老人身體(ti) 還算硬朗,不至於(yu) 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他連飯都沒顧上吃,抓起藥箱急匆匆趕到張在敬家,經過一天兩(liang) 夜的積極治療和細心護理,硬是將老人從(cong) 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老人恢複意識後眼含熱淚,緊緊握住張在吉的手不放。

  張在吉的醫術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紛紛豎起大拇指:“有這樣的好醫生,真是我們(men) 的福分啊!辦了這個(ge) 藥廠,有了治病的好藥,日子過得踏實多啦!”

  張在吉因出色的工作多次受到嘉獎,還被推選為(wei) 沂水縣人大代表。他感恩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自己的信任,幾十年來兢兢業(ye) 業(ye) ,守護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健康。

  三

  1972年出生的張德慶,耳濡目染了長輩們(men) 行醫的艱辛,也感受到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爺爺和父親(qin) 發自內(nei) 心的感恩與(yu) 尊重。他立誌做一名像爺爺、父親(qin) 那樣的鄉(xiang) 村醫生。1995年他從(cong) 衛生學校畢業(ye) ,主動放棄在縣城工作的機會(hui) ,毅然回到家鄉(xiang) ,接過了父親(qin) 的出診箱。

  爺爺經常教育他說:“做醫生一定要講良心,決(jue) 不能糊弄人。”父親(qin) 把出診箱交給他的時候說:“醫術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你要好好學習(xi) ,給人看病要睜大眼睛,萬(wan) 萬(wan) 不能掉以輕心。”這些話,張德慶至今銘記在心。

  2003年春,非典型性肺炎襲來。張德慶參加完鄉(xiang) 裏的工作會(hui) 議,就著手指導村裏設置檢查站,主動參加疫情值班,一邊堅持為(wei) 群眾(zhong) 看病,一邊為(wei) 外來人員測體(ti) 溫,記錄上報相關(guan) 信息。他負責的幾個(ge) 自然村路況很差,泥濘濕滑,甚至連自行車都沒法騎,他就一腳深一腳淺地步行,挨家挨戶發放宣傳(chuan) 單,向群眾(zhong) 講解防控措施。由於(yu) 張德慶工作紮實,表現突出,年底他光榮地加入了黨(dang) 組織,並被縣裏評為(wei) “非典防控先進個(ge) 人”,受到表彰。

  2005年,張德慶向有關(guan) 部門申請,建起了標準化衛生室,與(yu) 妻子一起為(wei) 三個(ge) 村近兩(liang) 千名群眾(zhong) 服務。

  山路曲折綿延。張德慶接過爺爺和父親(qin) 曾經挑過的擔子,沿著爺爺和父親(qin) 走了半個(ge) 多世紀的道路,奮力前行。如今,新農(nong) 村建設日新月異,群眾(zhong) 的健康需求也越來越高。張德慶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索,作為(wei) 新時代的鄉(xiang) 村醫生該如何提高診療水平,更好地擔起這份責任……

  “給人看病盡量別走彎路,更不能讓他們(men) 花冤枉錢。精準診斷,用心治療,多為(wei) 病人著想。”張德慶遵循祖輩的惠民行醫理念,不僅(jin) 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看病,遇到誰家有難題,還主動為(wei) 他們(men) 排憂解難。鄰村田世增患病多年,久治未愈,一度對生活喪(sang) 失了信心。張德慶得知,主動上門看望問診,發現田世增患病時間長、病情複雜,便建議他去大醫院進一步檢查診斷。可田世增一家沒出過遠門,聽到這個(ge) 意見,全家人沉默不語。

  細心的張德慶看在眼裏,笑著對田世增說:“不用發愁,我陪你去北京看病。”

  當時正值出遊高峰期,去北京的長途客車非常擁擠,張德慶一路上小心地照顧田世增。到了北京,醫院門診排成長龍,為(wei) 了早一天看上病,張德慶半夜1點就去排隊。他知道田世增常年患病經濟困難,就主動買(mai) 來營養(yang) 品,幫他支付往返路費。經過專(zhuan) 家檢查確診,田世增通過手術順利根除了病灶,身體(ti) 很快恢複了健康。生活回到了正常軌道,一家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張德慶心裏明白,爺爺和父親(qin) 提著燈籠出診的那個(ge) 時代已經過去。衛生室雖小,也要和時代接軌。張德慶主動與(yu) 上級醫院建立聯係,一邊主動請教學習(xi) ,一邊將看病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通過網絡傳(chuan) 給大醫院的專(zhuan) 家,讓他們(men) 幫忙分析診斷。他還建立了“院東(dong) 頭健康管理服務群”,利用這種便捷的方式,在網上為(wei) 周邊群眾(zhong) 看病。

  2017年9月,張德慶的一雙龍鳳胎兒(er) 女,雙雙考入醫科院校,成為(wei) 張家從(cong) 醫的第四代。如今,兒(er) 子張維峰已經成為(wei) 一名正式黨(dang) 員,走上了醫務工作崗位;女兒(er) 張維芝也成為(wei) 一名入黨(dang) 積極分子,考上了山東(dong) 中醫藥大學研究生。

  四代從(cong) 醫,四代黨(dang) 員,雖然生活的年代不同,經曆不同,但一家人卻有著相同的心願。“傳(chuan) 承醫德仁心,保障人民身體(ti) 健康,這是我們(men) 全家人永遠的追求。”張德慶頗有感慨地說。

  2021年,張德慶被中共山東(dong) 省委授予“山東(dong) 省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稱號。

  巍巍沂蒙山,記載著齊魯大地輝煌的曆史;滔滔沂河水,講述著英勇無畏、忘我進取的老區故事。在這片紅色沃土上,張德慶一家人用無悔的堅守,詮釋著大愛無私的人生追求;用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赤誠之心,譜寫(xie) 著新時代的奮鬥之歌……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1日 第 20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