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喬司街道用“大項目”為青年幹部“補鈣”“賦能”
家住杭州臨(lin) 平區喬(qiao) 司街道朝陽村的俞大伯,即將搬離朝陽前往過渡安置點生活。
“丹良,安置點的食堂弄好沒呀?我們(men) 過去吃飯方不方便的呀?”正忙著“打包”的他,又拿起電話找到了所在小組的征遷組副組長黃丹良。
從(cong) “等著談”到“入門談”
作為(wei) 喬(qiao) 司街道吳家村一名青年幹部,去年底,黃丹良隨著街道、村社近百名青年幹部“組團”來到了“一線”,負責起朝陽村3組61戶農(nong) 戶的溝通與(yu) 服務工作。
“剛進村時,大家都不熟,老百姓都避著我們(men) 走。不過,隨著關(guan) 係逐漸‘升溫’,老百姓會(hui) 主動拉著我們(men) 入門談。”黃丹良介紹,從(cong) “等著談”到“入門談”,這樣的轉變得益於(yu) 喬(qiao) 司街道“大項目”培育製度的推行。
根據全域土地整治項目的特點,該街區推出一個(ge) “大組長幫帶機製”,即中層正職為(wei) 大組長、1-2名中層副職為(wei) 副組長、N名街村青年、年輕幹部和優(you) 秀編外用工為(wei) 組員的組隊模式,通過“以老帶新”手把手教、麵對麵講、全方位帶的“言傳(chuan) 身教”,快速提高青年幹部的基層治理和接班能力。
沒過多久,黃丹良便從(cong) 一個(ge) “小徒弟”逐漸成為(wei) 了解決(jue) 群眾(zhong) 問題的“能手”,溝通方式越來越接地氣,村民對他的信任度也是越來越高。這幾天,老人們(men) 開始“打包”搬遷了,協助搬家、問題解答、設備調試……青年幹部們(men) 一直在“跟蹤”解決(jue) 老人們(men) 遇到的煩心事。“別看這些事‘小’,都是老百姓們(men) 的‘要緊事’,解決(jue) 起來可不能馬虎。”黃丹良說。
增長才幹的最好“戰場”
為(wei) 了讓青年幹部快速提升管理能力,早在2018年,喬(qiao) 司便推出了著力培養(yang) 理論宣講、紅色代辦、矛盾調解、重點理事、基層信息等“五員育才”機製,與(yu) 杭州市委黨(dang) 校、浙江大學等建立校地合作,積極推進村社幹部及骨幹隊伍輪訓、年輕幹部進黨(dang) 校培訓、開展周三夜學等,並舉(ju) 辦書(shu) 記擂台賽、網格書(shu) 記交流會(hui) 進行思想碰撞,“武裝”年輕幹部的頭腦。在此基礎上,喬(qiao) 司又在回遷安置、拆違整治等行動中曆練幹部能力,解決(jue) 青年幹部能力經驗欠缺、遠離基層等問題,全力提升服務與(yu) 治理能力。
數據顯示,在此次全域土地整治項目中,喬(qiao) 司共下派93名幹部,其中“80後”幹部51人,“90年”後基層幹部16人,“00後”青年工作者3人。
“基層是提高本領,磨煉心性,增長才幹最好的‘戰場’。我們(men) 依托‘大項目’,讓青年幹部直接到群眾(zhong) 身邊去聽民意、察民情,把工作做細、做實,讓問題處理更接地氣、群眾(zhong) 更加滿意。”喬(qiao) 司街道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五年來,街道利用該機製培育的青年幹部已達100餘(yu) 人,他們(men) 中的大多數已成為(wei) 區、街道工作的中堅力量。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喬(qiao) 司將結合“三服務”工作,繼續推動全域土地整治後續群眾(zhong) 服務工作,進一步完善青年幹部培育機製,加強幹部與(yu) 群眾(zhong) 的情感聯係,以黨(dang) 建統領助力臨(lin) 平“南融”發展和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