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創新的非凡十年: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非凡十年。
湖南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兩(liang) 千三萬(wan) ”跨越,全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湖南持續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湧現“三超”“三深”標誌性成果,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彰顯新擔當;
湖南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布局“四大省實驗室”“四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實現新突破;
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促進“三尖”創新人才集聚成勢,國家重要人才中心建設邁出新步伐;
湖南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服務打贏“三大攻堅戰”,科技增進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
湖南統籌推進區域創新布局,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全麵創新呈現新格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湖南科技創新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十年。”正如8月11日在湖南召開的“打造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新聞發布會(hui) 上,湖南省科技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李誌堅開宗明義(yi) 的發布詞。
在李誌堅看來,這一“裏程碑”的樹立,在於(yu) 湖南科技戰線全麵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堅持“四個(ge) 麵向”,瞄準產(chan) 業(ye) 、技術、人才、平台“四個(ge) 製高點”,貫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chan) 業(ye) 化全鏈條,實施科技創新“七大計劃”,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努力躋身全國創新型省份前列,加快邁向科技強省。
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這十年,湖南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兩(liang) 千三萬(wan) ’跨越,全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在發布會(hui) 的開端,李誌堅便直接用“實力”說話:
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由2012年的287.7億(yi) 元躍升至2021年的1028.9億(yi) 元(預計數),增長2.98倍,躋身全國前10。研發投入強度由1.3%提升到2.23%(預計數),提升幅度居全國第2、中部第1;
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增長3.59倍。技術合同交易成交額由42.2億(yi) 元增至1261.3億(yi) 元,增長28.9倍,增速居全國第4、中部第1;
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增長5.43倍、達11063家。評價(jia) 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數量突破萬(wan) 家、達11401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長2.31倍、達10994.6億(yi) 元;
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3%提高到60%以上。創新綜合實力連續進位到全國第11位,企業(ye) 創新綜合指標在全國排名第8。
“我們(men) 用創新投入增速的‘快’、科技產(chan) 出的‘優(you) ’、創新主體(ti) 的‘強’、高新產(chan) 業(ye) 的‘進’,為(wei) 經濟發展‘行穩致遠’提供動力支撐。”李誌堅表示,科技創新這一“關(guan) 鍵變量”加快轉化為(wei) 湖南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量”。
持續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
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彰顯新擔當
超級雜交稻不斷刷新“中國產(chan) 量”,“天河”係列超級計算機頻頻展現“中國算力”,超高速軌道交通牽引技術支撐高鐵跑出“中國速度”;
北鬥衛星、“海牛Ⅱ號”深海鑽機、“京華號”超大直徑盾構機、“深江1號”海底隧道盾構機等挺進“深空”“深海”“深地”;
全球最長臂架泵車、全球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最大噸位旋挖鑽機、最高電壓等級最大容量變壓器等“大國重器”在國家超級工程中頻顯身手;
飛騰、鯤鵬CPU和麒麟操作係統等“兩(liang) 芯一生態”築牢國家信息安全屏障。IGBT芯片打破國外壟斷,讓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電動汽車、艦船以及工業(ye) 變流、風力發電裝備裝上“中國芯”;
超大尺寸鋁合金構件、超微尺寸撞針、機床超精密基礎部件等搶占極端製造製高點。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實現技術自主可控的必然選擇,是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突破許多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以“三超”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科技創新成果,湖南省科技廳副廳長朱皖認為(wei) ,秘訣就在於(yu) 此。
近年來,湖南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wei) 導向,聚焦“3+3+2”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和重大民生需求,攻克了一批受製於(yu) 人的“卡脖子”難題,湧現了代表中國高度、中國速度、中國強度、中國深度的重大科技成果。
“高站位凝練布局、多模式協同攻關(guan) 、全方位要素保障。”朱皖表示,正是基於(yu) 這三個(ge) 重點方麵發力,湖南才有十年來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始終心係‘國之大者’、服務‘省之大計’。”李誌堅介紹,2012年以來,湖南累計獲國家科技獎201項,主持獲特等獎2項、一等獎10項。“三高四新”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289項,申請專(zhuan) 利1358件、授權專(zhuan) 利749件,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
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實現新突破
“高能級創新平台是體(ti) 現國家使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關(guan) 鍵支撐。”在答記者問環節,湖南省科技廳黨(dang) 組成員、副廳長曾立新一句話破題。
底氣來源於(yu) 湖南在高能級創新平台上的建設成果。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台數量翻了一番,達到1676個(ge) ,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9個(ge)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ge)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2個(ge) ;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均居全國第8、中部第2。
近年,湖南又獲批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彰顯了湖南創新力量和擔當。
“去年以來,湖南啟動了四大湖南省實驗室建設,主要是對標國家實驗室,以國家使命為(wei) 導向,鍛造種業(ye) 、工業(ye) ‘五基’、先進計算與(yu) 人工智能、精準醫學等領域戰略科技力量,為(wei) 打造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在列出張張成績單同時,曾立新又“捧出”了新鮮“出爐”的累累碩果。
“目前,以揭牌為(wei) 契機,四大省實驗室進入全麵建設階段。下階段,主要從(cong) 三個(ge) 層麵推進創新平台體(ti) 係建設。”曾立新的答案裏,還規劃出平台體(ti) 係建設的“施工圖”:高標準建設湖南省實驗室、多舉(ju) 措提質升級國家重點實驗室、全方位優(you) 化提升科技創新平台體(ti) 係。
“堅持把國家所需、未來所向、湖南所能結合起來,建平台、聚人才、出成果。”李誌堅總結道,339家省級重點實驗室、53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覆蓋全省重點學科、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重大民生領域,共同構築起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強大矩陣。
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
國家重要人才中心建設邁出新步伐
惟楚有才,於(yu) 斯為(wei) 盛。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創新力的根本源泉。”曾立新表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不斷壯大,在於(yu) 湖南省科技廳始終緊緊扭住人才這個(ge) 最關(guan) 鍵的核心問題,大力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引進上下功夫、出實招、求突破。
聚焦戰略緊缺人才,栽好引才“梧桐樹”;注重人才梯隊培養(yang) ,築好人才“蓄水池”;打造一流創新環境,涵養(yang) 人才“生態圈”。
曾立新介紹,這便是湖南壯大高層次創新隊伍的三大“法寶”。
“聚焦人才‘第一資源’,實施‘三尖’創新人才工程,省級科技人才項目經費增長9倍,精準靶向支持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李誌堅說,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擴大6倍,累計支持1.6萬(wan) 餘(yu) 名優(you) 秀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
在湖南省科技廳的政策支撐下,湖湘青年成績斐然:湖南省38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支持,97人獲得優(you) 青項目支持,一大批青年才俊挑大梁、當主角,成長為(wei) 中堅力量。
尖端人才也是成績亮眼:近10年,湖南省累計增選兩(liang) 院院士26人,在湘兩(liang) 院院士增至42名;國家級、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突破3100人,翻了兩(liang) 番。
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
科技增進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
把目光從(cong) 發布會(hui) 現場向三湘大地各處望去,在酷熱難當的三伏天裏,由湖南省科技廳派出的1萬(wan) 餘(yu) 名農(nong) 村科技特派員,正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
十年來,3萬(wan) 多名農(nong) 村科技特派員創造的“兩(liang) 個(ge) 全覆蓋”科技精準扶貧模式,成為(wei) 決(jue) 勝脫貧攻堅和接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最強助力。
作為(wei) 精準扶貧首倡地,這十年來,湖南舉(ju) 全省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麵勝利。湖南科技戰線,通過給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上,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湖南是農(nong) 業(ye) 大省,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湖南省科技廳黨(dang) 組成員、副廳長周建元認為(wei) ,科技創新在全省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方麵發揮了關(guan) 鍵支撐帶動作用。
“總結來說,就是‘四個(ge) 一’。”周建元解釋說,就是通過培育“一顆優(you) 良種子”,讓農(nong) 業(ye) 飛得更穩;轉化“一批技術成果”,讓農(nong) 業(ye) 飛得更高;打造“一支科技隊伍”,讓農(nong) 業(ye) 飛得更遠;建好“一批園區基地”,讓農(nong) 業(ye) 雁陣齊飛。
作為(wei) 科技工作的題中之意、應有之為(wei) ,科技改善民生的成果當然不止於(yu) 此。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湖南堅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落腳點、出發點,大力加強民生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以科技賦能,增進民生福祉,讓科技創新更有‘溫度’。”在周建元心裏,這種“溫度”體(ti) 現在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上,也體(ti) 現在更好推動生態環境治理上,還體(ti) 現在更好提升社會(hui) 治理效能上。
“科技創新的根本動力來自於(yu) 人民,最終目的是為(wei) 了人民。”周建元表示,湖南省科技廳將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為(wei) 民導向,更充分更廣泛服務健康湖南、綠色湖南、平安湖南建設,進一步增進全省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籌推進區域創新布局
全麵創新呈現新格局
“政府科技管理部門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為(wei) 轉變科技創新管理格局、提高科技創新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談及湖南科技係統如何落實“四抓”定位,縱深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李誌堅這樣回答。
李誌堅表示,抓戰略,需要強化戰略思維、加強戰略布局、培育戰略力量;抓改革,則是明確改革目標、突出改革重點、堅持改革精神;抓規劃,便是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編製規劃、篤定實施規劃;抓服務,要做到服務科技工作者、服務企業(ye) 、服務高校和科研院所。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改革則是點燃引擎的點火係。”李誌堅表示,這十年,湖南統籌推進區域創新布局,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全麵創新呈現新格局。謀劃出“一核多極多點支撐”的全域創新格局:
長沙扛牢省會(hui) 擔當,創新實力升至國家創新型城市第8位,嶽麓山大學科技城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增強,成為(wei) 強省會(hui) 戰略的底氣所在;長株潭獲批全國第6個(ge)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連續實施兩(liang) 個(ge) “三年行動計劃”,研發投入強度突破3.5%,為(wei) 建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打下堅實基礎;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4個(ge) 國家創新型城市、3個(ge) 國家創新型縣市、8個(ge) 國家高新區、13個(ge) 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等成為(wei) 科技創新重要載體(ti) 。
此外,湖南對標落實國家《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實施方案》143項改革任務,在科研經費管理、科技計劃管理、軍(jun) 民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取得多項原創性改革經驗,“自主創新長株潭新現象”廣受矚目。
並且,湖南科技創新立法走在全國前列,先後修訂製定5部地方性科技創新法規規章,部分經驗做法上升到立法層麵,科技創新的基礎性製度框架基本確立。
去年以來,湖南省科技廳牽頭製定《湖南省科技體(ti) 製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堅持“鬆綁”“賦能”導向,進一步破除深層次體(ti) 製機製障礙,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創新內(nei) 生動力,推動全麵創新態勢持續向好、未來更加可期。
“力爭(zheng) 到2025年,湖南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培育引領形成若幹萬(wan) 億(yi) 級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千億(yi) 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一批千億(yi) 級、百億(yi) 級領軍(jun) 型、創新型企業(ye) ,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逐步形成創新驅動、科技支撐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到2030年全省研發投入強度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到2035年邁入全國創新型省份前列。”在發布會(hui) 結尾,李誌堅舒展開湖南科技創新的新藍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