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國民經濟延續恢複態勢(權威發布)

發布時間:2022-08-16 15:5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7月,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有力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生產(chan) 供給繼續恢複,就業(ye) 物價(jia) 總體(ti) 平穩,對外貿易增勢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經濟延續恢複態勢。

  廣袤田疇,綠意盈盈。晚稻等秋糧作物基本完成播種,玉米、中稻、大豆等作物長勢和去年基本持平,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廠礦碼頭,熱氣騰騰。7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6.6%,比上月加快2.3個(ge) 百分點,中國為(wei) 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

  7月份,麵對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yan) 峻和國內(nei) 疫情散發多發的不利局麵,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有力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生產(chan) 供給繼續恢複,就業(ye) 物價(jia) 總體(ti) 平穩,對外貿易增勢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經濟延續恢複態勢。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發展的韌性不斷顯現”

  7月,我國經濟運行麵對的挑戰更趨複雜。看國內(nei) ,本土疫情多點散發,多地頻發,疊加高溫多雨等不利因素;看國際,世界經濟複蘇放緩,全球通脹壓力居高難下。

  頂住壓力,迎難而上。“7月國民經濟繼續恢複,經濟結構持續優(you) 化,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發展的韌性不斷顯現。”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在8月15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上說。

  生產(chan) 需求保持恢複態勢。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進出口、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chan) 投資同比均保持增長。前7月,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的降幅均有所收窄。

  就業(ye) 物價(jia) 保持總體(ti) 穩定。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為(wei) 5.4%,比上月下降0.1個(ge) 百分點;全國居民消費價(jia) 格同比上漲2.7%,低於(yu) 全年3%左右的預期目標。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1至7月,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9%,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增長20.2%;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同比增長12.1%;7月份,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的產(chan) 量同比分別增長了112.7%和33.9%。產(chan) 業(ye) 升級發展新動能成長趨勢明顯,綠色轉型的步伐在加快。

  要素保障有力有序。麵對國際能源供給緊張,能源價(jia) 格大幅上漲,國內(nei) 能源保供持續加大,成效不斷顯現。1至7月,我國原煤、原油、天然氣產(chan) 量同比分別增長11.5%、3.7%和5.4%,均保持較快增長,穩定了國內(nei) 能源價(jia) 格;全社會(hui) 貨運量降幅比1至6月收窄0.1個(ge) 百分點;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由降轉增,同比增長0.1%。

  民生改善效果顯現。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相關(guan) 消費品的銷售穩定增長。1至7月,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9.4%和7.4%;教育、衛生領域投資分別增長8.2%和33%,保持較快增長。

  “我國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失業(ye) 率連續回落”

  今年以來,受超預期因素影響,就業(ye) 壓力有所加大。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持續顯效,穩就業(ye) 政策持續發力,5月份以來就業(ye) 形勢總體(ti) 改善。

  主體(ti) 人群就業(ye) 繼續改善。7月份,25歲至59歲成年人失業(ye) 率為(wei) 4.3%,比上月回落0.2個(ge) 百分點,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表明就業(ye) 基本盤保持基本穩定。

  農(nong) 民工群體(ti) 就業(ye) 好轉。針對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幫扶政策持續發力,農(nong) 民工失業(ye) 率持續回落。7月份,外來農(nong) 業(ye) 戶籍人口失業(ye) 率為(wei) 5.1%,比上月回落0.2個(ge) 百分點。

  大城市失業(ye) 率有所下降。前期受到疫情衝(chong) 擊,部分大城市失業(ye) 率較快上升。隨著疫情形勢改善,大城市就業(ye) 市場較快恢複,失業(ye) 率下降加快。7月份,31個(ge) 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ye) 率為(wei) 5.6%,比上月回落0.2個(ge) 百分點。

  青年人就業(ye) 持續承壓。今年以來,青年人就業(ye) 壓力較大,失業(ye) 率連續走高。7月份正值畢業(ye) 季,大量畢業(ye) 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推高了青年人失業(ye) 率。7月份,16歲至24歲城鎮青年人失業(ye) 率為(wei) 19.9%,比上月上升0.6個(ge) 百分點。

  付淩暉分析,一方麵企業(ye) 受疫情衝(chong) 擊,生產(chan) 經營困難,吸納就業(ye) 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青年人就業(ye) 占比較高的第三產(chan) 業(ye) 恢複緩慢,製約了青年人就業(ye) 。另一方麵,青年人進入到勞動力市場,目前更多傾(qing) 向於(yu) 穩定性比較強的崗位,求職期待和現實崗位需求存在落差,也影響了青年人的就業(ye) 入職。

  “總的來看,我國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失業(ye) 率連續回落。但也要看到,就業(ye) 總量壓力和結構壓力依然存在。7月份,全國失業(ye) 率總體(ti) 水平還是高於(yu) 上年同期,青年人失業(ye) 率仍然處於(yu) 曆史較高水平。”付淩暉說,要繼續落實好各項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舉(ju) 措,推動經濟持續恢複,積極助企紓困,擴大就業(ye) 崗位,加大穩就業(ye) 力度,加強對大學生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幫扶,推動就業(ye) 形勢穩定向好。

  “盡管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所放緩,但總的看消費恢複態勢沒有改變”

  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服務業(ye) 已經占據我國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今年以來,受疫情衝(chong) 擊,服務業(ye) 增長有所放緩。7月份,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同比增長0.6%,比上月回落0.7個(ge) 百分點。

  付淩暉分析,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回落主要是兩(liang) 方麵因素影響。一是房地產(chan) 下行拉低了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7月份,房地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指數同比下降10.8%,降幅比上月擴大了3.8個(ge) 百分點,下拉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1.7個(ge) 百分點。二是部分接觸型、聚集性服務業(ye) 增長有所放緩。7月份,展覽、會(hui) 展、園區管理等服務活動有所減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e) 生產(chan) 指數同比增長0.4%,比上月回落2.9個(ge) 百分點。

  不過,服務業(ye) 企業(ye) 預期總體(ti) 穩定。7月份,服務業(ye) 商務活動指數為(wei) 52.8%,雖然比上月回落,但是繼續保持在擴張區間,表明服務業(ye) 延續恢複態勢。7月份服務業(ye) 業(ye) 務活動預期指數是58.8%,繼續位於(yu) 較高景氣區間,表明服務業(ye) 企業(ye) 的信心普遍回升。

  與(yu) 服務業(ye) 相對應的,7月份,受多地疫情散發等因素影響,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7%,增速比上月回落0.4個(ge) 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石油及製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9.7%和14.2%,分別比上月回落了4.2和0.5個(ge) 百分點。這兩(liang) 類合計拉低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0.4個(ge) 百分點。此外,部分居住類商品銷售比較低迷。7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家具類、建築裝潢材料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下降6.3%和7.8%。

  “盡管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所放緩,但總的看消費恢複態勢沒有改變。”付淩暉表示,從(cong) 商品類別看,限額以上單位18類商品中,有15類保持增長,其中7類商品零售額增速比上月加快。

  基本生活類消費保持穩定增長,升級類消費增長加快。金銀珠寶類、體(ti) 育娛樂(le) 用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等升級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2.1%、10.1%和11.5%,比上月有所加快。

  服務消費繼續恢複,餐飲收入降幅收窄。疫情精準防控背景下,促消費政策利好持續釋放,居民暑期外出和就餐活動增加,相關(guan) 消費也有所改善。7月份,餐飲收入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2.5個(ge) 百分點。

  付淩暉表示,一些地方通過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效果逐步顯現。“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製,經濟持續恢複,居民壓抑的消費潛力就會(hui) 釋放,消費意願會(hui) 增強。”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6日 06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