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進入“3.0時代”,軟件園區創建有啥不一樣?
常坐地鐵的南京人都知道,軟件大道站是南京地鐵1號線的“大站”,數據顯示,全線約1/5的人在該站上下車。龐大的人流來自於(yu) 該站周邊建築麵積超過1100萬(wan) 平方米的軟件園區,集聚著數十家世界500強企業(ye) 、世界百強軟件企業(ye) 、中國百強企業(ye) ,以及6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ye) 。
像這樣的軟件園區,全國還有數十家。截至2020年,我國軟件園區總體(ti) 經濟收入已達7萬(wan) 多億(yi) 元。軟件園區收入在全國軟件收入占比,由2010年的67.7%提升至2020年的90.4%,用地規模提升198.1%,淨利潤是2010年的8.7倍。軟件園區不僅(jin) 成為(wei) 軟件產(chan) 業(ye) 集聚的載體(ti) ,更成為(wei) 地方發展數字經濟的“橋頭堡”“孵化池”。
如何進一步推動產(chan) 業(ye) 高效集聚,推動中國軟件名園的創建?前不久,在南京舉(ju) 行的中國軟件名園創建工作座談會(hui) 上,圍繞創建中國軟件名園,各地各抒己見、出謀劃策。
軟件園區進入“3.0時代”,
要素空間集聚走向產(chan) 業(ye) 鏈接集聚
為(wei) 什麽(me) 要創建中國軟件名園?
當前,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正進入結構優(you) 化、快速迭代的關(guan) 鍵期,“軟件定義(yi) ”引領創新、促進轉型、培育動能,不斷加速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進程,為(wei) 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關(guan) 鍵支撐。
“軟件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創新的核心源泉,也是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劉文強說,軟件名城、名園是軟件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的核心載體(ti) 。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開展中國軟件名園創建工作為(wei) 抓手,進一步推動產(chan) 業(ye) 高效集聚發展。
眼下,我國軟件產(chan) 業(ye) 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攻堅期。座談會(hui) 上發布的《軟件園區高質量發展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從(cong) 2012年至2021年十年時間,國內(nei) 軟件產(chan) 業(ye) 規模從(cong) 2萬(wan) 億(yi) 元暴漲到超過9萬(wan) 億(yi) 元,特別是近三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對軟件需求的迅速增長和應用場景的不斷迭代、創新,在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產(chan) 業(ye) 領域,軟件已成為(wei) 核心競爭(zheng) 力。
中國軟件評測中心主任助理吳金濤分析了近年來軟件園區的變化——
我國軟件園區承載了創新創業(ye) 孵化的重任,據統計,2010—2020年,軟件產(chan) 業(ye) 基地十年間孵化麵積從(cong) 633萬(wan) 平方米增長至2520萬(wan) 平方米,園區孵化企業(ye) “量質齊升”,通過孵化形成龍頭企業(ye) 帶動、中小微企業(ye) 共生發展的產(chan) 業(ye) 格局。像北京的中關(guan) 村軟件園匯聚了高新企業(ye) 700餘(yu) 家,西安軟件園聚集了陝西省90%以上的軟件企業(ye) 。
融資形態也發生改變。原來的軟件園區是以政府投資和園區自有資金孵化中小企業(ye) 。現在隨著產(chan) 業(ye) 基金、戰略基金等外部社會(hui) 資源的不斷湧入,相對投資不斷增加。園內(nei) 業(ye) 態也愈發豐(feng) 富,在發展初期,我國軟件園對外部環境、資源取向的控製力較弱,多以發展信息服務外包、軟件開發、係統集成等業(ye) 務為(wei) 主,隨著技術演變與(yu) 經濟發展規模轉變,軟件園產(chan) 業(ye) 業(ye) 態向著數字化、特色化、融合化方向發展。
隨著二十多年的發展,軟件園區從(cong) “1.0時代”政府指導型、“2.0時代”企業(ye) 主導型,迭代到以資源整合型為(wei) 主的“3.0”版本。
“軟件產(chan) 業(ye) 的變革,為(wei) 園區集聚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吳金濤解釋說,數字經濟時代,軟件企業(ye) 對於(yu) 園區的需求會(hui) 隨著產(chan) 業(ye) 演進而變化,軟件產(chan) 業(ye) 園創建也從(cong) 產(chan) 業(ye) 發展要素的“空間集聚”轉向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的“鏈接集聚”,對人才、政策、技術、配套和數據的需求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協同發展,成為(wei) 新的關(guan) 鍵詞。我國的軟件園區內(nei) 部,也必將從(cong) 相互無關(guan) 聯企業(ye) 向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延伸,形成全產(chan) 業(ye) 鏈聚集。軟件園區之間,也將形成從(cong) 軟件設計、研發、協同到落地應用的協同創新發展新模式。比如,不斷湧現出的像中國聲穀、天河軟件園、浦東(dong) 軟件園幾個(ge) 分園、中關(guan) 村全國各地的分園,形成“一園帶動多地”的發展模式。
軟件名園創建的江蘇實踐:
從(cong) 做大產(chan) 業(ye) 規模到提升發展能級
江蘇軟件企業(ye) 數量長期居於(yu) 全國榜首,軟件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壯大,江蘇各地軟件園區的創建曆程,正是管窺這一變化最好的窗口。
早在2010年,南京市就被工信部授予首個(ge) “中國軟件名城”稱號,之後蘇州和無錫也相繼獲評“中國軟件特色名城”。目前全省共有7個(ge) 國家級軟件園和25個(ge) 省級軟件園,軟件產(chan) 業(ye) 的空間布局覆蓋全省主要創新區,初步形成“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優(you) 勢互補”的格局。
去年,我省率先開展省級軟件名園的培育試點,將省內(nei) 8個(ge) 軟件園區列入江蘇軟件名園重點培育庫,“目的是進一步推動集聚特色化發展、完善產(chan) 業(ye) 生態、優(you) 化政策環境、推廣典型經驗,為(wei) 創造中國軟件名園夯實基礎。”省工信廳副廳長池宇介紹說。
座談會(hui) 的主辦地南京軟件穀正是其中之一。成立於(yu) 2011年的南京軟件穀,規劃麵積73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一批新型工業(ye) 化示範基地。“如果說‘十三五’期間產(chan) 業(ye) 集聚更多強調的是‘名城’的創建方式,‘十四五’期間,我們(men) 將無縫切換到‘名城+名園’的雙驅動創建模式。”中國(南京)軟件穀副主任黃敖齊坦言,這一過程充滿挑戰。
既要調整方向、又要瞄準高端成為(wei) 難點。南京軟件穀一方麵穩存量、擴增量,在鞏固原有的通信軟件、雲(yun) 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等優(you) 勢領域的同時,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業(ye) 態,打造出一條相對完整的數字經濟的迭代鏈條,做大產(chan) 業(ye) 規模。另一方麵,抓協同、促創新,發揮企業(ye) 市場主體(ti) 地位,建成國家級企業(ye) 中心、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科技工作站等平台,組建通信及運維服務、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終端、信創、集成電路六大產(chan) 業(ye) 鏈,通過分享前沿商業(ye) 模式和應用場景,促進全產(chan) 業(ye) 鏈交流合作,提升發展能級。
“持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同樣至關(guan) 重要。”蘇州工業(ye) 園區管委會(hui) 科技創新委處長陳永財介紹,蘇州是工業(ye) 大市,蘇州工業(ye) 園區內(nei) 製造業(ye) 企業(ye) 9000多家。幾年前規劃成立的金雞湖軟件產(chan) 業(ye) 園正位於(yu) 園區內(nei) ,目前圍繞工業(ye) 軟件、應用軟件和嵌入式軟件,已集聚2000多家企業(ye) ,其中上市企業(ye) 超過10家,產(chan) 值規模超1000億(yi) 。園內(nei) 還聚集了1000多家各種資本。
依此家底,金雞湖軟件產(chan) 業(ye) 園的發展思路“始終如一”:聚焦工業(ye) 軟件核心優(you) 勢領域,堅定圍繞工業(ye) 軟件這一細分領域打造軟件名園,推進國家級聯合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組建並參與(yu) 各種聯盟,把“三個(ge) 一批”當做著力方向——聚集培育一批優(you) 勢企業(ye) 集群,突破一批工業(ye) 軟件的核心關(guan) 鍵技術,打造一批行業(ye) 知名的代表性產(chan) 品和應用。
“中國軟件名園”的未來:
園區管理模式更加智慧化市場化
展望未來,該如何創建更高標準的“中國軟件名園”呢?
當前,國內(nei) 軟件園區數字管理能力正在不斷提升,不少園區已建成從(cong) 基礎設施到雲(yun) 服務環境,再到前沿應用場景的多維度體(ti) 係,針對仿真、開發、測試等企業(ye) 協同創新場景,設立了專(zhuan) 門的數字化服務平台。然而,園區運營的數字化程度與(yu) 人們(men) 對軟件這一“未來產(chan) 業(ye) ”的認知期待還不相符。
“軟件產(chan) 業(ye) 園發展到今天,該完全跳出軟件產(chan) 業(ye) 自身的發展來考慮了,應基於(yu) 數字經濟角度來全麵考慮軟件產(chan) 業(ye) 園的布局和建設,打造成數字產(chan) 業(ye) 化的生態區、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功能區、數字創新的倍增器、數字創新的孵化器。”湖南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顏琰建議。
園區建設及運營應更加智慧化成為(wei) 共識。吳金濤認為(wei) ,軟件園具備多業(ye) 態、用戶群廣泛、服務多元化的特點,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物聯網等新興(xing) 技術將催生眾(zhong) 多智慧化應用場景,在新一代技術推動下,園區的運營應融合多種數字資源,通過智能檢測園區經營、資產(chan) 、基礎設施、能效、安防等關(guan) 鍵指標,全麵提升園區競爭(zheng) 力。
管理模式應更加市場化成為(wei) 另一個(ge) 方向。長期以來,我國園區大部分是以政府主導、政策驅動的特點,隨著全國範圍內(nei) 營商環境不斷優(you) 化,園區主體(ti) 發生多元化變化,逐漸形成“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
各地軟件園區在中國軟件名園創建中正形成一批經驗——
沈陽國際軟件園產(chan) 業(ye) 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輝介紹,園區建立了做股權投資的子基金——德鴻資本,目前已經投資了20多家企業(ye) ,被評為(wei) 遼沈地區最活躍的投資機構。沈陽市政府打造的盛京基金小鎮也落戶該園區,在管資金規模超過200億(yi) 元。
深圳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促進中心主任王輝總結說,在組織層麵上,深圳軟件園把市內(nei) 的工信、科技、教育等各部門、協會(hui) 、院校做協同,比如工信局主要出台一些行業(ye) 性政策,科技口參與(yu) 總投資200多億(yi) 的核心軟件攻關(guan) 工程,教育口持續推進市內(nei) 十幾所院校的特色化軟件學院建設等,加強協同創建力度。
江蘇則將重點繼續放在產(chan) 業(ye) 創新集聚上。“集聚化是做強軟件產(chan) 業(ye) 共同模式,加快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的核心支撐。”池宇表示,我省全力支持南京、蘇州、無錫等地高水平建設中國軟件名園,積極推動省內(nei) 各軟件園區實現特色化、專(zhuan) 業(ye) 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為(wei) 此,我省提出“三個(ge) 強化”:強化產(chan) 業(ye) 布局規劃引領,強化產(chan) 業(ye) 政策體(ti) 係的支撐,強化產(chan) 業(ye) 發展要素的集聚——推動構建園區、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新型長效對接合作機製,創新人才引進、評價(jia) 、流動激勵機製,加快修訂《江蘇省軟件產(chan) 業(ye) 促進條例》,最大限度發揮政策法規合力和疊加效應,更好地釋放各類創新主體(ti) 的活力,實現全省軟件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