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河北:科技資源注入縣域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23 10:23:00來源: 河北日報

  科技資源注入縣域發展

  ——走進河北的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先行縣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是推進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的有益探索,更是縣域創新驅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機製。

  今年以來,河北積極搭建縣域與(yu) 科技資源良性結合的合作平台,精準推進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7個(ge) 先行縣共建工作初見成效,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日前,記者采訪了赤城縣、辛集市、樂(le) 亭縣等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感受新農(nong) 業(ye) 、新科技帶來的變化。

  聚焦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不斷拓展共建半徑

  盛夏時節,在赤城縣樣田鄉(xiang) 楊家墳村北,一排排蔬菜大棚有序鋪開。大棚內(nei) ,一棵棵生菜鮮翠欲滴,整齊碼放在器皿中,褶皺的葉子裏裹藏著撲鼻的清香。

  “我們(men) 園區占地200畝(mu) ,有育苗區、蔬菜基質栽培區和水循環栽培區。”盛豐(feng) 農(nong) 業(ye) 園副總經理喬(qiao) 仲河介紹,基質栽培的好處是種植密度更大,收獲周期更短。同樣的麵積,在大田隻能種植兩(liang) 排生菜,利用層架式基質栽培可以種4層也就是8排,而且大田裏一年隻能收兩(liang) 茬,現在可以收6茬,產(chan) 值至少能提高六七倍。

  盛豐(feng) 農(nong) 業(ye) 園配套安裝了農(nong) 業(ye) 物聯網係統,大棚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數十個(ge) 參數一目了然。“通過一個(ge) 個(ge) 攝像頭,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可實時對我們(men) 的蔬菜‘把脈問診’,方便極了!”喬(qiao) 仲河說。

  為(wei) 提高農(nong) 業(ye) 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生產(chan) 效率,赤城縣將21個(ge) 產(chan) 業(ye) 園區納入物聯網管理平台,實時將生產(chan) 區圖像及相關(guan) 參數傳(chuan) 送到物聯網管理平台和手機APP上,統一管理、實時分析、遠程指導。

  “進入雲(yun) 農(nong) 場,就像登上雲(yun) 端,賣菜方便多了。”今年6月起,赤城縣蔬菜種植大戶李玉軍(jun) 進入“赤城雲(yun) 農(nong) 場”後,每天都能接到訂單電話,家裏的50多畝(mu) 蔬菜很快銷售一空。為(wei) 拓寬當地菜農(nong) 銷售渠道,赤城縣創新推出微信小程序“赤城雲(yun) 農(nong) 場”,實現菜農(nong) 、菜商供需精準對接。

  科技提振,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赤城縣以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為(wei) 引領,設立產(chan) 業(ye) 發展引導資金,培強供應鏈,拓展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培育了一批適合本地發展的現代化特色農(nong) 業(ye) 。

  “以共建單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為(wei) 核心,不斷拓展共建半徑,與(yu) 包聯幫扶赤城的河北大學、河北工大等七家單位共建起赤城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研示範創新驛站。”赤城縣副縣長宋筱璟介紹,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研示範創新驛站重點圍繞縣域主導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治理、鄉(xiang) 村建設、科技應用、成果轉化等開展工作,使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技術難題就地解決(jue) 、零距離服務三農(nong) 。

  2022年,赤城縣將赤城赤芍、赤城架豆、赤城民宿、農(nong) 產(chan) 品精深加工作為(wei) 縣域四大主導產(chan) 業(ye) 傾(qing) 力培育。其中,與(yu) 中國農(nong) 科院合作建設中國芍藥之鄉(xiang) 專(zhuan) 家工作站,投資2400萬(wan) 元打造赤城縣中藥材科技示範園區和5000畝(mu) 赤芍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集種質資源、種苗培育、標準基地、研學示範、康養(yang) 旅遊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實驗基地。投資3700萬(wan) 元新建設施架豆種植基地11個(ge) ,年內(nei) 架豆定植麵積1萬(wan) 畝(mu) ,預計產(chan) 量可達20萬(wan) 噸。

  打造專(zhuan) 家團隊

  把脈問診指明方向

  8月初,在辛集市東(dong) 張口村的京東(dong) 農(nong) 場生態黃冠梨基地,一個(ge) 個(ge) 梨果掛滿枝頭,引人垂涎。果農(nong) 們(men) 穿梭其間,忙著采摘、分揀、裝車,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這裏的梨樹平均樹齡超過60年,結出的果實飄著記憶中的梨香。”東(dong) 張口村生態黃冠梨基地負責人李章建介紹,在黃冠梨的種植上,他們(men) 采取古法種植模式,不抹藥、不套袋,大量使用有機肥,同時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生產(chan) 、加工全程信息可視化追溯。

  隨著民眾(zhong) 生活水平提高,市場對梨果產(chan) 品的品質要求更高,這是傳(chuan) 統梨果業(ye) 麵臨(lin) 的一個(ge) 普遍問題。為(wei) 促進辛集黃冠梨產(chan) 業(ye) 優(you) 質高效發展,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製定了全麵提升梨果產(chan) 業(ye) 現代化水平的技術方案,建設精品園、引進新技術。

  “從(cong) 梨樹的老齡低效方麵下功夫,提升梨果品質,解決(jue) 梨生產(chan) 後勁不足問題。”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張玉星介紹,他們(men) 在東(dong) 張口村實施老齡梨園改造升級工程,引進智能水肥一體(ti) 化、病蟲害智能監控、自主作業(ye) 避障等智能化新技術,實現傳(chuan) 統梨園向現代化梨園轉型。

  在辛集市馬蘭(lan) 農(nong) 場,通過節水小麥育種研發,灌溉用水量降低了一半以上,產(chan) 量提高了兩(liang) 倍。馬蘭(lan) 農(nong) 場負責人武金燚介紹,他們(men) 先後與(yu) 17個(ge) 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合作,開展了以節水小麥為(wei) 核心的農(nong) 作物種子選育和配套技術研究,建立產(chan) 學研、育繁推為(wei) 一體(ti) 的現代農(nong) 業(ye) 集成技術孵化中心,節水小麥品種和技術走在全國最前沿。

  與(yu)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共建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以來,辛集市以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專(zhuan) 家教授為(wei) 首席,組建了規劃設計專(zhuan) 家團隊和節水麥、黃冠梨、地方豬、循環農(nong) 業(ye) 4個(ge) 產(chan) 業(ye) 專(zhuan) 家團隊。在馬蘭(lan) 農(nong) 場、正農(nong) 牧業(ye) 和博能盛諾建立了3個(ge) 專(zhuan) 家工作站和示範展示基地。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以“節水、綠色、生態”技術支撐節水麥產(chan) 業(ye) ,指導建設了3個(ge) 小麥節水萬(wan) 畝(mu) 示範方,引進8個(ge) 新品種,5項新技術,推廣麵積90萬(wan) 畝(mu) ;以“綠色、高效、智慧”技術支撐優(you) 質梨產(chan) 業(ye) ,指導建設了5個(ge) 黃冠梨精品園,1500畝(mu) 智能水肥一體(ti) 化生產(chan) 基地;以“良繁、智能、高質”技術支撐地方豬產(chan) 業(ye) ,指導構建了地方豬“保、育、繁”一體(ti) 化平台;以“生態、有機、環保”技術支撐特色循環農(nong) 業(ye) ,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廢棄物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高效利用提供了技術樣板。

  拓寬創新路徑

  加快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

  在樂(le) 亭縣史家莊村南側(ce) ,有一片規模不小的棚室群,不遠處坐落著一個(ge) 現代化的育苗工廠。“我們(men) 現在有6個(ge) 溫室育苗車間和5個(ge) 春棚育苗車間,通過模擬生長環境,實現了四季育苗。”昇隆苗場負責人湯德宏說,“每種秧苗都得精心‘伺候’,單說澆水這一項,每天的澆水量都得按照當時的光照、濕度、溫度來確定。”

  隨著工廠化育苗的不斷發展,這裏的秧苗成活率在90%以上,且出苗整齊、幼苗健壯、成苗周期短。

  一年多來,樂(le) 亭縣與(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生態與(yu) 資源保護總站聚焦樂(le) 亭瓜菜、果品、畜禽、水產(chan) 四大主導產(chan) 業(ye) ,在建設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打造農(nong) 業(ye) 品牌、培育經營主體(ti) 、培養(yang) 人才隊伍、探索數字化鄉(xiang) 村發展等方麵開展合作共建。

  圍繞農(nong) 業(ye) 主導產(chan) 業(ye) 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樂(le) 亭縣落實19項綠色食品操作規程,入戶率達100%。建成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園區14個(ge) ,推行統防統治、綠色植保、配方施肥等技術,培育了果蔬加工、糧食加工、雞製品產(chan) 業(ye) 三大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集群,產(chan) 品出口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聚焦人才支撐與(yu) 科技合作,該縣大力推進人才引培計劃和新技術推廣應用,與(yu) 中國農(nong) 大合作建立“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工作站”;建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生態與(yu) 資源保護總站樂(le) 亭工作站,選派7名人員對接總站;成立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培訓中心,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組織農(nong) 機手、農(nong) 業(ye) 技術員等各種培訓12場次。

  同時,該縣還通過建立科技特派員製度,形成覆蓋所有鄉(xiang) 鎮、服務到項目的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體(ti) 係,實行掛牌服務,通過掛職、蹲點等方式入駐100家生產(chan) 基地,向種植戶提供每周不少於(yu) 兩(liang) 次的長期技術服務。

  科研與(yu) 生產(chan) “兩(liang) 張皮”,曾是阻礙農(nong) 業(ye) 科技展翅高飛的痼疾。共建先行縣可充分發揮對口技術單位學科齊全、人才眾(zhong) 多、成果豐(feng) 碩的優(you) 勢,精準對接縣域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需求,推動科技、人才、資本、數據等各類創新要素在縣域集聚。

  “我們(men) 將依托共建單位先進技術優(you) 勢,加快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科技與(yu) 經濟深度融合。”樂(le) 亭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樂(le) 亭縣將創新發展農(nong) 作物新品種試驗、良種良法示範、種業(ye) 精品展示、科研成果轉化和“互聯網+”種業(ye) 等五大平台,引導種業(ye) 提檔升級。提升設施瓜菜產(chan) 品加工以及精深加工能力,打造從(cong) 良種繁育、產(chan) 品生產(chan) 、產(chan) 後加工、市場銷售到質量安全保障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記者郝東(dong) 偉(wei)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