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助力“雙碳”進程(人民時評)
原標題:以科技創新助力“雙碳”進程(人民時評)
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不僅(jin) 要注重綠色低碳技術的攻關(guan) 和研發,還要做好從(cong) 基礎研究、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到綜合示範的全鏈條布局
近日,我國首顆陸地生態係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顆為(wei) 觀測綠水青山而設計的衛星,能夠實現對植被生物量、大氣氣溶膠、植被葉綠素熒光等要素的探測和測量。憑借這些計算森林碳匯能力的核心數據,“句芒號”可以量化評估全國的固碳成效,還能更好地推算出全球的碳匯狀態,從(cong) 而為(wei) 碳匯交易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進一步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參與(yu) 全球治理的能力。
“句芒號”的成功研發,再次證明了科技創新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引領作用。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摸清生態家底、監測碳儲(chu) 量及其變化情況,十分重要。為(wei) 了達成這一目標,“句芒號”衛星研製團隊圍繞高精度獲取植被信息、葉綠素熒光等課題展開研究,先後攻克熱控、載荷控製、數據傳(chuan) 輸等技術難關(guan) ,實現了一係列突破。“句芒號”能獲取全球森林碳匯的多要素遙感信息,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從(cong) 而轉變傳(chuan) 統的人工碳匯計量手段。這一技術進步,將在碳儲(chu) 量監測、生態資源詳查、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jia) 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實現“雙碳”目標,要依靠科技創新,特別是做好自主創新。當前,全球正經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積極布局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發展清潔技術,碳達峰、碳中和成為(wei) 全球科技創新的新賽道。從(cong) 碳匯機理的研究、碳源碳匯的監測、核算,到高效儲(chu) 能、氫能、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再到重點行業(ye) 的節能減排、綠色轉型發展……在這些具有前瞻性的領域占據領先地位,才可能在競爭(zheng) 中占據主動。近些年,我國在綠色低碳科技領域取得了不少進展,“句芒號”就是最新的一例,此前國際上並沒有專(zhuan) 門針對植被進行監測的衛星。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從(cong) 技術上講,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不僅(jin) 要注重綠色低碳技術的攻關(guan) 和研發,還要做好從(cong) 基礎研究、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到綜合示範的全鏈條布局。從(cong) 進程上看,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我國隻有30年過渡期。要在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在科技創新上下更大功夫。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相繼發布,為(wei)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頂層設計,擘畫行動路線圖。有關(guan) 部門和各地紛紛出台相關(guan) 支持措施。比如,科技部把實施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作為(wei) 今年重點工作之一;中國科學院啟動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行動計劃”,提出突破若幹支撐碳達峰的關(guan) 鍵技術,探索支撐碳中和目標的顛覆性、變革性技術。藍圖已經繪就,目標正在前方,關(guan) 鍵是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堅決(jue) 打好這場硬仗。
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一場具有變革意義(yi) 的同台競技。我們(men) 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隻要堅持不懈努力,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guan) ,加快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發揮好科技創新這個(ge) “關(guan) 鍵變量”的作用,就一定能為(wei) 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2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