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座自然博物館,如何讓藏品“複活”?
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中,夜色下的自然曆史博物館,恐龍化石、野獸(shou) 標本紛紛“複活”……某種程度上,即將開館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也在實現同樣的圖景。
“複活”的繽紛生命
一步入博物館大廳,就看到幾隻“翼龍”俯衝(chong) 而下:這是一個(ge) 信號,提醒來客,遠古的畫卷馬上要徐徐展開。 乘坐直升電梯踏入博物館二樓,拐進“龍行川渝”展廳,一抬頭,合川馬門溪龍骨架化石正伸長著脖頸——幾乎占身體(ti) 總長度一半的脖子,是它最顯著的特征。長24米,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隻是看一眼,這尊“亞(ya) 洲完整恐龍化石中的最大者”,就以強勢的姿態奪取了人們(men) 的眼球。
生活在億(yi) 年前的“地球霸主”,要讓它以最真實的樣貌重新“複活”於(yu) 人類視野中,不是一件易事。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在1957年發現時,並沒有發現頭骨和前肢骨骼。”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成都自然博物館籌建組常務副組長歐陽輝介紹,1965年初次裝架時,由於(yu) 對此類恐龍的認識有限,它的研究者不得不用“梁龍”頭骨的模型來代替。直到2000年左右,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才借助歐陽輝等新發現的馬門溪龍頭骨化石,給合川馬門溪龍換上了正確的頭骨。
如今,在這座新博物館裏,人們(men) 將見到還原度更高的合川馬門溪龍。2021年,成都理工大學組織科技人員對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進行了“體(ti) 檢”,“根據新的研究認識,我們(men) 為(wei) 合川馬門溪龍複原骨架增加了尾椎數目。”
博物館內(nei) ,還有更多“起死回生”的生物。踏入“繽紛生命”展廳,仿佛置身於(yu) 自然生境:濕地、森林、高原……濃縮在了這個(ge) 不大的空間之中。青頭潛鴨、小熊貓、雪豹……眾(zhong) 多的動物標本在這裏,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廊梯旁一隻瞪著雙眼的婆羅洲猩猩,是工作人員劉詩洋個(ge) 人最“看重”的標本。這隻滿身紅毛的猩猩,生前曾是成都動物園中的“明星”,在很多成都80後、90後的腦海中留下了難忘的童年記憶。
科技助力“沉浸式”體(ti) 驗
從(cong) “龍行川渝”展廳的合川馬門溪龍骨架下走過,出了門,對麵就是“恐龍揭秘”展廳。在那裏,還有一隻更加逼真的合川馬門溪龍——按1:1比例製作的複原塑像。
與(yu)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相比,這尊塑像“有血有肉”。為(wei) 了增強參觀者的互動體(ti) 驗,前麵還設置了觸摸屏,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更多細節知識。觀眾(zhong) 甚至可以通過測量腿骨的長度,利用數據算法稱量出馬門溪龍的體(ti) 重;再通過按下按鈕,為(wei) 這個(ge) 巨大的植食性恐龍“投食”。
像這樣的博物館“黑科技”,在這裏隨處可見。比如,猛獁象骨架前,就設置了AR體(ti) 驗屏,觀眾(zhong) 通過點擊屏幕上的骨架造像,可以實時了解動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xi) 性等信息,通過轉動AR顯示屏,攝像頭就會(hui) 掃描骨架,觀看動物複原後的三維模型,並與(yu) 展廳中陳列的骨架進行現場比對。
除此之外,博物館開放後,還有環幕影院、4D影院等,讓參觀者能夠“足不出戶”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和神奇。
記者探訪發現,一件件藏品並沒有“躲”進玻璃展櫃中,都好似“複活”了一般。未來,這座博物館又會(hui) 給我們(men) 帶來怎樣的思索呢?(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文露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