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你願意留著舊手機嗎?

發布時間:2022-08-30 15:2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今,電子產(chan) 品升級迭代速度越來越快,很多人家裏存有不少舊手機、舊電腦,如何處理這些廢棄電子產(chan) 品成了難題。據《2021年舊電子產(chan) 品現狀調查》顯示,62%的消費者有1到3款舊電子產(chan) 品,38%的消費者有3款以上。

  處理廢棄電子產(chan) 品,回收是常見選擇。但現實中,有的回收機構對電子產(chan) 品的數據清理不專(zhuan) 業(ye) 、不徹底,甚至在恢複數據上做起“生意”,致使公民個(ge) 人信息泄露風險增加,侵犯個(ge) 人隱私的違法行為(wei) 時有發生。鑒於(yu) 此,不少人任憑舊手機、舊電腦在家堆積,也不願將其出售。大量廢棄電子產(chan) 品閑置,既是一種資源浪費,也會(hui) 對環境構成威脅。如何讓人們(men) 放心地出售舊手機、舊電腦,已成為(wei) 當下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恢複出廠設置不等於(yu) 徹底刪除信息

  “真不知道該怎麽(me) 處理!”小王瞅著家裏越來越多的舊手機,有點苦惱。隨著智能手機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小王平均兩(liang) 三年換一部手機,可手機“隻進不出”,家中已堆放了4部舊手機。

  舊手機若處理不當,會(hui) 給環境帶來很大危害。如一塊舊手機電池能汙染6萬(wan) 升水,汙染強度是普通幹電池的100倍,它還含有鉛、鎘、汞等易汙染環境的重金屬。同時,舊手機中很多元器件金、銀等貴金屬成分含量豐(feng) 富,再利用潛力巨大,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回收利用是最佳選擇。

  據了解,回收後的舊手機一般有3種去向:較新或損壞程度較小的經翻新後流入二手市場;有一定損壞的,可用零部件被拆解再利用;完全無法使用的,可用於(yu) 提煉原材料。

  大部分人的舊手機都閑置在家中。行業(ye)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手機社會(hui) 保有量達18.56億(yi) 部。一方麵,舊手機產(chan) 生量和閑置量逐年增長,預計“十四五”期間閑置總量將達60億(yi) 部。另一方麵,舊手機資源回收利用率僅(jin) 4%左右。

  回收舊手機的渠道不少,為(wei) 何大家寧肯閑置也不賣?“閑置是對資源的浪費,可一想到回收有可能泄露個(ge) 人隱私,我就打了退堂鼓。”小王坦言。

  擔心個(ge) 人信息泄露成為(wei) 許多人不願出售舊手機的重要原因。伴隨智能手機普及,手機早已不是用途單一的通信工具,其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日益成為(wei) 個(ge) 人用戶信息終端,存儲(chu) 了大量個(ge) 人信息。“手機上不僅(jin) 有我和家人、朋友們(men) 的照片、視頻、聊天記錄等私密信息,還有各種投資理財、手機銀行及支付類軟件。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太危險了。”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南湖中園社區的劉先生說。

  為(wei) 了更好保護個(ge) 人隱私,越來越多人在出售舊手機前點擊手機自帶的“恢複出廠設置”,或一一刪除文件。此操作能否真正規避信息泄露的風險?

  “恢複出廠設置和刪除文件,並不等於(yu) 徹底刪除信息。”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介紹,在手機上刪文件,其實係統隻是將該文件的指示路徑刪除,一般人找不到該文件了,但實質內(nei) 容信息仍存儲(chu) 於(yu) 手機內(nei) 部。

  何延哲說,目前恢複數據的技術門檻不高,恢複手機中以前的內(nei) 容信息並非難事。從(cong) 技術層麵講,即便用戶先前做了一些簡單的數據清除,刪除的信息仍可恢複,可能隻是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個(ge) 人信息泄露甚至被兜售的風險依然存在。

  數據清理標準不一,亟待完善

  包括舊手機在內(nei) 的廢棄電子產(chan) 品回收引發更多關(guan) 注。2011年,《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實施,廢棄電子產(chan) 品回收有了規範。但該《條例》並未對個(ge) 人信息保護作出規定。

  “《條例》製定時,更多關(guan) 注的是保護環境、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講師李帥說,當時社會(hui) 數字化程度還不高,電子產(chan) 品中存儲(chu) 的數據在體(ti) 量和承載內(nei) 容上與(yu) 現在相比有較大差距,那時手機也沒有如此強大的信息集成交互功能,對個(ge) 人信息的保護不像當下緊迫。

  李帥介紹,在立法層麵或行業(ye) 規範上,都缺乏針對廢棄電子產(chan) 品回收中個(ge) 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相應監管亦顯不足。這樣一來,便給與(yu) 個(ge) 人信息泄露相關(guan) 的“灰黑產(chan) ”滋生提供了土壤。

  記者采訪發現,電子產(chan) 品回收市場魚龍混雜。以舊手機回收為(wei) 例,有的用戶通過手機廠商,有的選擇回收平台,還有的則直接交給路邊小攤處理。

  “很多回收機構缺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和操作規範,雖然刪除了手機上的信息,但方法簡單、標準不一,並沒有刪幹淨。”何延哲指出,整個(ge) 行業(ye) 目前缺乏對數據清理效果的評價(jia) 體(ti) 係,即數據清理是否得到專(zhuan) 業(ye) 認證機構的檢測和監督、是否達到個(ge) 人信息保護的要求。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圍繞人們(men) 普遍關(guan) 心的數據安全進行了積極部署和安排,明確提出要保障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an) 品回收利用全過程的個(ge) 人隱私信息安全。

  今年6月,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回收規範(征求意見稿)》,對個(ge) 人信息保護作出具體(ti) 規範:回收廢舊手機、電腦等涉及個(ge) 人隱私的電子產(chan) 品時,經營者應當麵清理用戶個(ge) 人信息,維護客戶隱私權,且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客戶相關(guan) 信息。

  “征求意見稿中的該規定具有積極意義(yi) ,直接回應了百姓關(guan) 切。”李帥說,將保護用戶隱私信息的責任賦予回收涉及個(ge) 人隱私電子產(chan) 品的經營者,換句話說,如果相關(guan) 回收機構未按規定操作,用戶有權要求其當麵刪除其中的個(ge) 人信息。

  賽迪智庫網絡安全研究所工程師周鳴愛也表達了對該規定的支持,認為(wei) 個(ge) 人信息和隱私權保護得到進一步重視,北京市發布的電子產(chan) 品回收規範征求意見稿將產(chan) 生示範效應,有助於(yu) 督促電子產(chan) 品回收行業(ye) 做好個(ge) 人信息保護。

  將廢棄電子產(chan) 品回收列入信息保護範疇

  中國是電子產(chan) 品的製造大國和消費大國,如果能加快建立電子產(chan) 品資源循環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無疑將助力國家低碳化、綠色化進程。在此之前,有必要消除大家出售舊手機、舊電腦的後顧之憂。

  在立法方麵,李帥建議,將廢棄電子產(chan) 品回收列入信息保護範疇,提高個(ge) 人信息泄露違法成本。同時,借鑒各地現有規定及實踐,可先行製定規章層級的全國性法律規範,以廢棄電子產(chan) 品回收中的信息處理為(wei) 主要規範對象,從(cong) 基本原則、監管對象、監管方式與(yu) 監管標準、違法責任等方麵作出規定。

  “在監管上,應以數據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等為(wei) 依據,厘清市場監管部門、工信部門等行政機關(guan) 在信息保護監管中的職責,加大監管力度。”李帥說。

  何延哲認為(wei) ,電子產(chan) 品回收處理行業(ye) 要有所作為(wei) 。“一家機構出現信息泄露的問題,影響的是公眾(zhong) 對整個(ge) 行業(ye) 的信任。要完善行業(ye) 規範,加強行業(ye) 自律,提高行業(ye) 準入門檻與(yu) 從(cong) 業(ye) 人員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和法律意識。”

  從(cong) 用戶自身看,培養(yang) 保護個(ge) 人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同樣重要。每次出售廢棄電子產(chan) 品前,何延哲都會(hui) 做一些處理。比如,將舊電腦的硬盤拆下來留著,對舊手機做係統重置等。他說,即便這樣仍有信息被恢複的可能,但比起什麽(me) 都不做要更安全。

  何延哲還建議,手機上盡量不保存敏感、秘密信息,重要信息保存使用後盡快刪除,其後經過多次覆蓋,數據被恢複的幾率會(hui) 大大降低。

  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提醒,處理廢棄電子產(chan) 品最好通過大型店或正規平台,盡量避免小店和個(ge) 人渠道。如今,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推出回收服務,承諾保證個(ge) 人信息安全,有的廠商還會(hui) 對數據清理過程全程錄像監控。

  “作為(wei) 手機廠商,要讓用戶有更多的數據清理方式可以選擇,並向用戶充分解釋說明清理機製和原理,創造機會(hui) 邀請大家體(ti) 驗先進的清理技術。否則大多數用戶不了解清理數據背後的邏輯,也就無法安心出售手機。”何延哲說。

  “關(guan) 於(yu) 數據清理的標準要進一步完善。”李帥說,到底清理到何種程度才算安全,這是需要明確的。對清理後的效果評價(jia) 和驗證也應有細化規範。

  除了常見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an) 品,許多智能家電、玩具等產(chan) 品現在也都具備信息儲(chu) 存功能。何延哲表示,對這一現象要足夠重視,特別是回收機構和生產(chan) 廠商,要針對多樣化的產(chan) 品做好清理工作,更好保護公民個(ge) 人隱私。

  

  延伸閱讀

  ● 新加坡

  啟動電子垃圾管理係統

  據統計,新加坡每年產(chan) 生的電子垃圾超過6萬(wan) 噸,但電子垃圾回收率一直不高,2020年電子垃圾回收量僅(jin) 1400噸。去年7月起,新加坡電子垃圾管理係統啟動。根據“製造商延伸責任”框架,新加坡要求製造商或進口商,負責回收和處理這些受管製電器與(yu) 電子產(chan) 品的廢棄物。如果供應的受管製電子產(chan) 品超過一定重量,需承擔回收處理費用;占據的市場份額越高,需支付的費用就越多。當地政府還與(yu) 德國環保集團歐綠保合作,在全國設置回收點和回收箱,對相關(guan) 電子產(chan) 品進行回收處理。

  目前,在新加坡的超市、購物中心、社區俱樂(le) 部等一些公共場所,專(zhuan) 門用於(yu) 回收電池、打印機、手機、電腦等電子垃圾的白色回收箱隨處可見。公眾(zhong) 可下載手機應用程序,掃描回收箱上的二維碼,上傳(chuan) 即將投進去的電子垃圾照片,即可賺取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兌(dui) 換成代金券,用於(yu) 支付網約車、外賣、共享單車等費用。

  電子產(chan) 品零售商也在新加坡電子垃圾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規定,麵積在300平方米或以上的電子產(chan) 品零售商必須在店內(nei) 設置回收點。

  ● 歐盟

  完善立法減少電子垃圾

  歐洲議會(hui) 今年已通過一項產(chan) 品維修權法案,以此提升電器耐用性及可維修性。歐洲議會(hui) 認為(wei) ,產(chan) 品的維修權是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劃》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維修權應充分考慮產(chan) 品生命周期,產(chan) 品的設計、生產(chan) 流程應該被標準化。

  近年來,歐洲的電子垃圾增長快速。歐盟權威機構分析認為(wei) ,要徹底解決(jue) 該問題,歐盟應致力於(yu) 讓電器“能修”也要“好修”。歐盟4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家電出現問題時,77%的歐盟消費者第一選擇是通過維修解決(jue) 問題,79%的歐盟消費者認為(wei) ,應該要求製造商提高產(chan) 品的可維修性或更換特定零件。

  目前,作為(wei) 產(chan) 品標簽的一部分,歐洲議會(hui) 要求生產(chan) 廠家提供二維碼和數字產(chan) 品護照,注明產(chan) 品成分信息,以提高產(chan) 品被重複使用和回收的機會(hui) 。在銷售商品時,商家應告知消費者產(chan) 品的可維修性、預計使用壽命、備件獲取難度、維修服務等信息。對於(yu) 不合規的產(chan) 品,歐洲議會(hui) 呼籲在製造商和銷售商之間建立連帶責任機製。

  此次歐盟推出新法案,不僅(jin) 希望產(chan) 品在設計上能夠更耐用、更安全,而且希望產(chan) 品零部件更易於(yu) 拆卸。歐盟還計劃從(cong) 明年開始禁止電子產(chan) 品使用膠水黏合電池,以方便消費者更換,同時要求智能手機的係統更新不會(hui) 降低手機整體(ti) 運轉速度,並且更新是可逆的。

  (綜合本報記者劉慧、牛瑞飛報道)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