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區上秦村飛出“致富鳥”
“別看鵪鶉蛋小,價(jia) 值可不小。”10月8日,記者在長治市上黨(dang) 區郝家莊鎮上秦村的大自然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見到了負責人楊青,他笑著告訴記者,小小的鵪鶉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卻讓他把事業(ye) 做得風生水起,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楊青看上了“不起眼”的鵪鶉。他了解到養(yang) 殖鵪鶉整體(ti) 效益十分可觀,從(cong) 雛苗到生蛋一般隻需要養(yang) 殖40到50天時間,鵪鶉蛋的市場需求高,鵪鶉肉還是一種很好的滋補品,鵪鶉糞便更是果樹的上等肥料,所以他便決(jue) 定回到上秦村發展鵪鶉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
2010年,他的養(yang) 殖場正式投產(chan) ,目前,從(cong) 喂食、飲水到鳥糞處理,已經全部實行規範化養(yang) 殖。“養(yang) 殖場有存欄鵪鶉6萬(wan) 餘(yu) 隻,日均產(chan) 蛋500多公斤,主要銷往各大農(nong) 貿市場和周邊縣區。一年下來總產(chan) 值有200多萬(wan) 元。”楊青介紹。
養(yang) 殖場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還積極吸納周邊群眾(zhong) 就業(ye) 。除了幾個(ge) 固定工人外,等到雛鳥上籠、打疫苗等用工高峰期,養(yang) 殖場還要臨(lin) 時聘請十幾個(ge) 工人。
“接下來,我計劃擴大養(yang) 殖規模,再引進10萬(wan) 隻鵪鶉,同時,通過合作社引導更多村民加入鵪鶉養(yang) 殖行業(ye) ,把我們(men) 的鵪鶉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鵪鶉養(yang) 殖成為(wei) 楊青致富的“大產(chan) 業(ye) ”,他對未來充滿信心。(李楠 劉婷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