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 譜寫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大同市砥礪前行、奮發進取,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各項事業(ye) 取得重大成就。
這十年,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轉型發展突破前行。全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2012年的874.3億(yi) 元增長至2021年的1686.0億(yi) 元,經濟總量大幅增長;新能源、數字經濟、裝備製造、文化旅遊、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占比大幅提升。
這十年,城鄉(xiang) 麵貌深刻變化,環境質量持續領先。城鄉(xiang) 空間布局進一步優(you) 化,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全麵提升,農(nong) 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同藍”“大同綠”“大同清”成為(wei) 新名片。
這十年,改革開放縱深推進,政府效能大幅提升。能源革命綜合改革、國資國企改革、開發區改革、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形成製度性成果150多項,基本搭建起“四梁八柱”的改革主體(ti) 框架,政府執行力顯著增強。
這十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民生保障更加牢固。公共服務體(ti) 係日益完善,教育、醫療、養(yang) 老、安全等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為(wei) 者常成,行者常至。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大同市將抓住戰略機遇,統籌發展,突出“經濟轉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文明、對外開放、城市更新、民生保障”六大任務,苦幹實幹,久久為(wei) 功,在蹚出轉型發展新路上不懈探索,努力譜寫(xie) 大同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聚焦經濟轉型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壯大高質量發展動能
加快產(chan) 業(ye) 轉型是大同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所在。按照“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內(nei) 涵集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規模”的發展方向,大同堅持“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的“鏈”式思維,堅定不移推進煤炭綠色智能開采和清潔高效利用,集中力量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著力建設煤炭電力產(chan) 業(ye) 1個(ge) 千億(yi) 級,裝備製造、現代醫藥2個(ge) 300億(yi) 到500億(yi) 級,新能源、大數據、文化旅遊3個(ge) 百億(yi) 級,新材料、通用航空、節能環保、現代物流4個(ge) 準百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基本形成“1+9”千百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格局,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骨幹支撐,資源型經濟轉型實現重大突破,經濟增長方式由“輸煤炭”向“輸算力”、“一煤獨大”向“多業(ye) 鼎立”加快轉變,基本形成具有大同特色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是大同轉型發展的有力抓手。目前,已有8家數據企業(ye) 落地大同,數據產(chan) 業(ye) 完成投資超過100億(yi) 元,投運機架數達7.5萬(wan) 架、在用服務器25.3萬(wan) 台,分別占全省的64.3%、68.5%,年用電量突破15億(yi) 度,平均PUE(能耗水平)1.17。預計到“十四五”末,數據產(chan) 業(ye) 總投資將達400億(yi) 元以上,服務器規模突破200萬(wan) 台,年用電量100億(yi) 度以上。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大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jue)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全麵實施農(nong) 業(ye) “特”“優(you) ”戰略,堅持以綠色、有機、低碳理念引領農(nong) 業(ye) ,用市場化、工業(ye) 化、標準化思路發展農(nong) 業(ye) ,用好農(nong) 牧交錯帶示範區、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示範區和晉北肉類平台三塊“金字招牌”,推動黃花、畜牧、設施蔬菜、雜糧、黃芪、食用菌、杏果、農(nong) 文旅融合“八大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形成規模,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達350億(yi) 元。計劃用5年時間,將北肉平台冷鏈食品加工產(chan) 業(ye) 園打造成為(wei) 中國北方最大的預製菜產(chan) 業(ye) 園,形成百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
統籌綠色發展和文旅融合,積蓄高質量發展後勁
生態環境是大同的發展優(you) 勢,大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同市區空氣優(you) 良天數由2013年的233天增加到2021年的315天,增加35.2%,PM2.5濃度由2013年的每立方米46微克下降到2021年的每立方米28微克,下降40%。2021年,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和優(you) 良天數比例排名山西省第一,“大同藍”實現了質的提升。同時,積極探索“雙碳”目標實現路徑,推進生態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生態化,風電、光伏、氫能、儲(chu) 能和地熱能等綠電綠能開發利用達到一定規模。深度構建“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從(cong) “生態可為(wei) ”到“生態有為(wei) ”的曆史跨越。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全麵落實“河長製”“林長製”,強化采煤沉陷區礦山生態治理,努力建設“一帶兩(liang) 屏六區多廊”生態安全格局,森林覆蓋率每年至少提升0.5個(ge) 百分點。
大同是首批24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文化古都、清涼夏都、美食之都”的美譽。大同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旅遊資源十分豐(feng) 富,擁有雲(yun) 岡(gang) 、恒山、古城、長城四大旅遊品牌,開發前景和發展潛力巨大。同時,大同氣候獨特,夏季涼爽宜人,夏天平均氣溫20攝氏度,是全國著名的避暑勝地、康養(yang) 休閑之地。近年來,雲(yun) 岡(gang) 文化旅遊節、古都燈會(hui) 影響力持續擴大,大同的知名度美譽度持續提升,文旅產(chan) 業(ye) 呈現強勁發展勢頭。
同時,大同持續拓展對內(nei) 對外開放合作成果,高標準建設晉北城鎮圈,強力抓好土地空間規劃、交通樞紐建設、開放通道延伸、跨境產(chan) 業(ye) 合作工程,把大同建設成為(wei) 文化交流活躍、先進要素聚集、各類人才向往、企業(ye) 競相入駐的“開放城”“樞紐城”“中心城”“人口集聚城”,努力建設內(nei) 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深化產(chan) 城融合和共同富裕,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古城是大同人民的精神家園,新區是大同未來發展的活力之源。按照“規劃先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hui) 參與(yu) ”的思路,大同堅持古城與(yu) 新區各有側(ce) 重、協調發展,讓古城更有韻味、新區更有品位。聚焦“傳(chuan) 承曆史文脈、留住市井氣息、豐(feng) 富古城業(ye) 態”目標,古城保護修複三年計劃基本完成、五年計劃全麵完善,讓古都大同再現恢宏曆史風貌。樹牢“以產(chan) 興(xing) 城、以城促產(chan) 、產(chan) 城融合”理念,高品位加快禦東(dong) 新區建設,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設更多的“城市客廳”“會(hui) 展中心”“中央商務區”,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研發經濟等新業(ye) 態,努力建設集商務、科創、會(hui) 展、休閑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現代活力新區。
深入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共享引領共建,以共建促進共享。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大同以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引領就業(ye) 結構優(you) 化,持續發展壯大數據服務產(chan) 業(ye) ,力爭(zheng) 通過五年努力增加3萬(wan) 個(ge) 就業(ye) 崗位,以此引導社會(hui) 力量不斷創建創優(you) 增收致富的環境和平台,以“人人奮鬥”實現“人人享有”,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持續加大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投入,織密紮牢民生兜底保障網絡,推動優(you) 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ti) 係基本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更加完善;切實抓好全國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著力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