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創新局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科技事業(ye) 發展和北京工作,高瞻遠矚擘畫了大國創新,並親(qin) 自提出、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推動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一戰略任務。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引領下,北京科技事業(ye) 快速發展,正在向著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奮勇前行。
堅持“五子”聯動 當好“五子”之首
在新時代發展征程上,北京市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並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為(wei) “五子”之首,貫穿於(yu) “五子”聯動全過程,形成疊加效應與(yu) 集成優(you) 勢。通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you) 勢的引領型發展,實現首都高質量發展。
強化科技創新統籌布局。圍繞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代表國家參與(yu) 全球科技競爭(zheng) 與(yu) 經濟合作這一定位,北京市會(hui) 同有關(guan) 國家部委,出台一係列重大政策,特別是編製實施《“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和《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十四五”時期中關(guan) 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建設規劃》,形成了“一計劃、兩(liang) 規劃”的頂層設計,繪製了“五子”之首的“施工圖”和“路線圖”。按照細化、量化、具體(ti) 化、項目化的工作要求,連續5年製定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年度工作方案及項目、任務清單,累計1310項,確保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任務落到一線、落到實處。
“三城一區”創新主平台逐步崛起。注重突出“三城一區”在“五子”聯動中的引領作用,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台。推動中關(guan) 村科學城強化基礎前沿布局,建立具有重大產(chan) 業(ye) 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培育和發現機製,打造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學城。提速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平台的建設進度,著力構建國家重大基礎設施服務保障體(ti) 係,打造成為(wei) 世界級原始創新的承載區。搞活未來科學城,深化央地、央校等聯動合作,打造全球領先技術創新高地、協同創新先行區、創新創業(ye) 示範城。提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順義(yi) 創新產(chan) 業(ye) 集群示範區,積極承接好三大科學城成果外溢,強化聯動發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精尖產(chan) 業(ye) 主陣地。通過推動“三城一區”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能級,“三城一區”以不足全市6%的土地麵積貢獻了1/3的地區生產(chan) 總值。
中關(guan) 村創新主陣地蓬勃發展。充分發揮中關(guan) 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在創新發展中的支撐作用。統籌好中關(guan) 村一區十六園發展,製定《中關(guan) 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以全球視野、世界眼光,謀劃新時代中關(guan) 村發展。近期以來,發布中關(guan) 村示範區“1+5”係列資金支持政策,在提升企業(ye) 創新能力、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方麵出台59項支持措施,強化對各類創新主體(ti) 的精準支持。發布《北京市關(guan) 於(yu) 實施“三大工程”進一步支持和服務高新技術企業(ye) 發展的若幹措施》,推進實施“築基擴容”“小升規”“規升強”三大工程,不斷健全企業(ye) 培育、支持以及服務體(ti) 係。加快創建中關(guan) 村科創金融試驗區、保稅區,更好釋放創新活力。在一係列政策支持下,中關(guan) 村累計誕生466家上市公司,湧現出102家獨角獸(shou) 企業(ye) ,連續五年每年新設立的科技型企業(ye) 超過2.5萬(wan) 家。2021年中關(guan) 村示範區企業(ye) 實現總收入8.4萬(wan) 億(yi) 元,是2012年的3.4倍,年均增長14.5%。
近期,由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2022》顯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榜單中排名第三。英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每年發布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顯示,北京5次位居年度榜首,2022年再次奪冠。2022年4月,中國工程院對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麵評估並形成報告,認為(wei)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已經成為(wei) 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力量。這些成績的取得,源於(yu) 一係列創新發展的務實舉(ju) 措。
著力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按照國家統籌布局,加快打造中關(guan) 村、昌平、懷柔三個(ge) 國家實驗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凝練科研任務清單,集聚優(you) 秀科技人才。著眼為(wei)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提供優(you) 質的公共服務平台,加速建設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大科學裝置、交叉研究平台投入使用試運行,懷柔已經成為(wei) 全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布局和建設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腦科學與(yu) 類腦研究中心等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深化運行模式與(yu) 機製探索,釋放創新活力,湧現出了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芯片、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2.0”、高精度腦功能核磁觀測與(yu) 電磁幹預技術等世界領先科技成果。
著力培育高精尖產(chan) 業(ye) 新動能。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綜合實力位居全球前列,大數據、信息安全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占全國1/3。在醫藥健康領域,製定實施兩(liang) 輪醫藥健康協同創新三年行動計劃,落地大批產(chan) 業(ye) 化項目,產(chan) 業(ye) 營收持續快速增長。在新材料與(yu) 智能製造領域,支持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推動成立首個(ge) 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建成全球首個(ge) 網聯雲(yun) 控式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無液氦稀釋製冷機樣機、液氫重卡、車路雲(yun) 網、國內(nei) 第一條8英寸矽光量產(chan) 工藝線等重大成果不斷湧現。在科技服務領域,支持工程技術、科技金融、科技谘詢等服務業(ye) 發展,行業(ye) 收入超過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著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出台《“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人才支撐保障行動計劃》,係統布局科技人才發展工作。實施“科技新星計劃”和“朱雀計劃”等重點人才項目,加快引進和培養(yang) 拔尖領軍(jun) 人才、中青年人才以及科研項目經理人。依托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平台,加快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jun) 人才、傑出青年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和政策創新,賦予科研人才和科學家更大人財物自主權和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實施中關(guan) 村“國際人才20條”出入境便利政策,創建8個(ge) 國際人才社區,在科研條件、住房、交通、子女入學等方麵提供服務,確保優(you) 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著力構建開放創新格局。在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上,緊緊抓住國家服務業(ye) 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兩(liang) 區”建設新契機,推動一批全國首創政策和標誌性項目落地實施。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中關(guan) 村論壇、金融街論壇“三平台”成為(wei) 國家開放發展的重要平台,其中,中關(guan) 村論壇已經成為(wei) 麵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台。出台《北京市關(guan) 於(yu) 支持外資研發中心設立和發展的規定》,促進外資研發機構在京聚集。目前,具有研發功能的在京外資企業(ye) 達189家。在輻射帶動區域及全國創新發展上,協同津冀地區強化創新整體(ti) 布局,大力推動中關(guan) 村-濱海科技園區、保定·中關(guan) 村創新中心建設。2021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了7000億(yi) 元大關(guan) ,其中74%向外埠輸出,有力帶動了全國其他省市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
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程中,北京注重向改革要活力,為(wei) 創新發展賦能助力,為(wei) 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發揮好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堅持多方發力、協同作戰,在疫苗和診斷試劑研發、藥物攻關(guan) 等方麵跑出了“北京速度”,由北京市牽頭研發的5款疫苗在國內(nei) 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產(chan) 量約占全國90%。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籌辦及舉(ju) 辦期間,大力實施“科技冬奧”專(zhuan) 項,組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協同開展技術攻關(guan) ,實現了200多項新技術在冬奧會(hui) 上應用,4項技術在全球首次推出,科技成為(wei) 冬奧的一大亮點。針對集成電路領域“卡脖子”技術問題,建立重大任務“軍(jun) 令狀”製度,實施集成電路“雙1+1工程”,聚焦科技攻關(guan) 任務,撬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等共同參與(yu) ,形成了強大的科研合力。
開展中關(guan) 村先行先試改革。十年來,中關(guan) 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了一係列先行先試改革,為(wei)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行了重要探索、提供了重要動力。近期,北京市會(hui) 同有關(guan) 部委全麵貫徹落實《關(guan) 於(yu) 支持中關(guan) 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幹措施》,深入實施24項重大改革措施,出台30餘(yu) 項配套政策,解決(jue) 了一係列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目前,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改革等試點覆蓋132所高校院所,7000餘(yu)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估算金額270億(yi) 元。
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全麵改革創新。優(you) 化財政投入方式,設立科技創新母基金,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ye) 投資份額轉讓試點,改革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的支持方式為(wei) 普惠式貸款貼息。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加快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ye) 主陣地。出台《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製定實施“科研經費28條”“科創30條”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知識產(chan) 權全環節改革、新業(ye) 態包容審慎監管等措施,為(wei) 各類創新主體(ti) 鬆綁賦能。大膽探索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競優(you) ”,2020年以來,在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領域,累計發布150餘(yu) 項榜單,160餘(yu) 家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ti) 參與(yu) 揭榜,產(chan) 生了一批應用急需的重大創新成果。
十年不懈奮進,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收獲累累碩果。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北京將緊緊圍繞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好科技和人才優(you) 勢,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wei) 早日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