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走過40年曆程 小劇場戲劇成長為北京文化名片

發布時間:2022-10-18 18:40:00來源: 北京日報

  從(cong) 1982年到2022年,中國小劇場戲劇已經走過40年曆程,在中國戲劇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足跡。正如北京戲劇家協會(hui) 副主席楊乾武所言:“中國小劇場戲劇是中國戲劇最有創造力、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北京是小劇場戲劇的發源地,北京小劇場戲劇發展的每一步、每一個(ge) 階段,都對全國小劇場戲劇乃至中國當代戲劇的發展,產(chan) 生了啟示和引領。小劇場也是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多年來在各種媒體(ti) 的評選當中,“北京小劇場”都以其風采和魅力,被視為(wei) “愛上北京N個(ge) 理由”的重要選項之一。

  如今,無論是戲劇創作人才和演出平台,還是小劇場的建設運營,北京都處於(yu) 全國領先地位。小劇場戲劇也成為(wei) “大戲看北京”文化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

  兼顧“探索”和市場

  1982年9月,由林兆華導演的小劇場戲劇《絕對信號》在北京人藝首演,引起轟動。這出充滿探索精神的作品,開啟了中國當代戲劇新天地。已故戲劇評論家童道明當年曾寫(xie) 劇評刊發在《北京晚報》上,他寫(xie) 道:“《絕對信號》的意義(yi) 是多方麵的。首先,它是中國第一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小劇場戲劇。”“中國因為(wei) 有了《絕對信號》,終於(yu) 匯入了世界小劇場戲劇運動的大潮。”

  在該劇刺激下,中國小劇場戲劇迅速生長,並一度成為(wei) “實驗戲劇”的代名詞,中國戲劇從(cong) 小劇場到大劇場,隨之都掀起了“探索”的熱潮。

  隨著社會(hui) 發展,北京小劇場戲劇在藝術探索與(yu) 市場反響之間找到了獨特的發展之道。孟京輝稱得上是最早也最成功地把實驗探索和商業(ye) 市場結合在一起的導演。1999年,他和妻子廖一梅合力打造《戀愛的犀牛》,首輪連演40場,場場爆滿,成為(wei) 中國第一部賣座的小劇場話劇。該劇至今已演出數千場。2008年,孟京輝擁有了屬於(yu) 自己的蜂巢劇場,蜂巢劇場還開到了杭州和秦皇島,帶動了當地戲劇文化消費。

  隨著越來越多不同題材、風格的小劇場戲劇湧現,並且在藝術探索與(yu) 商業(ye) 市場方麵都取得佳績,北京的小劇場不僅(jin) 是戲劇人施展才華和創意的重要舞台,也逐漸成為(wei) 都市文化生活消費的新方式,尤其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zhong) 走進劇場,成為(wei) 北京一道亮麗(li) 的文化風景。

  豐(feng) 富了北京舞台演出

  “小劇場就像是把我們(men) 的創作思維撬開了一道縫,有一束光射了進來。”北京人藝學員班出身的傅維伯是《絕對信號》的舞台監督,親(qin) 曆了該劇創作和演出的全過程。該劇上演十年後,林兆華向北京人藝提出建立小劇場的倡議,傅維伯成為(wei) 北京第一家小劇場——北京人藝小劇場的經理,並將其打造為(wei) 全國戲劇行業(ye) 一塊金字招牌,一年最多時演了283場。傅維伯後來調入中國國家話劇院,又成了東(dong) 方先鋒劇場的經理。在他的努力下,東(dong) 方先鋒劇場成為(wei) 可以和人藝小劇場匹敵的新地標,演出場次一年最多時達336場。

  位於(yu) 鼓樓西大街小八道灣胡同的鼓樓西劇場,則是北京民營小劇場的重要代表。這裏曾是全總文工團的排練廳。2013年,從(cong) 廣州來到北京的李羊朵在朋友介紹下走進這座小院,被其吸引並將其承包下來,花費重金裝修改造,還引進了書(shu) 店和咖啡館,使其脫胎換骨變成一座嶄新的小劇場。鼓樓西劇場很快就躋身最受大家喜愛的北京小劇場之一。從(cong) 開業(ye) 大戲《枕頭人》,到之後一係列“鼓樓西製作”,八年來它已成為(wei) “北京著名文藝地標”之一,出品的戲劇也陸續走進大劇場,走向全國演出市場。

  從(cong) 北京第一家小劇場北京人藝小劇場誕生,到後來的北劇場、木馬劇場等民營小劇場,如今小劇場已是遍布京城。據市文旅局統計,2021年,北京市全年營業(ye) 性演出場館達182家,小劇場占比45%,其活躍程度、藝術質量及票房收益,都對北京整個(ge) 演出市場做出了極大貢獻。

  青年人才從(cong) 這裏出發

  林兆華曾表示:“小劇場不是一個(ge) 形式的問題,它應該是給我們(men) 年輕的導演、演員提供創作條件的土壤,是戲劇新人的園地。小劇場應該成為(wei) 發現人才、培養(yang) 觀眾(zhong) 、促進評論隊伍的一個(ge) 陣地。而且小劇場投資小、探索性強,貼近觀眾(zhong) ,所以更能把戲劇的種子撒向民間。”

  2003年,林兆華倡導發起了“北京人藝青年處女作戲劇展”,讓黃盈、顧雷、趙淼等一批年輕創作者嶄露頭角。孟京輝擔任藝術總監的“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今年已是第15屆,湧現出了李建軍(jun) 、邵澤輝、楊婷、陳明昊、王翀、李凝、孫曉星、丁一滕等新一代創作骨幹。2021年3月,鼓樓西戲劇攜手大麥Mailive啟動“1+1青年導演戲劇製造計劃”。2022年,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國話智慧先鋒劇場推出了“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上演了十二位年輕導演的新作。“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北京故事優(you) 秀小劇場劇目展演”等展演平台,也都為(wei) 小劇場新人新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參與(yu) 過各種培養(yang) 青年創作者平台建設的傅維伯表示:“想要培育和健全演出市場、建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戲劇文化產(chan) 業(ye) ,一定要在年輕群體(ti) 中培養(yang) 對戲劇藝術的持續興(xing) 趣和愛好。”

  正因為(wei) 北京有著如此優(you) 渥的戲劇發展環境和培養(yang) 戲劇人才的機製與(yu) 平台,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滿懷才華的年輕戲劇人從(cong) 小劇場走進廣大觀眾(zhong) 的視野,並走向更大的舞台。堅持純粹藝術探索的李建軍(jun) ,長期致力於(yu) 肢體(ti) 戲劇創作的趙淼,沿著“新京味”方向創作“新國劇”的黃盈,表演導演並重的丁一滕,能編能導填補“知識分子戲劇”空白的朱虹璿……近年來都從(cong) 摸爬滾打鍛煉多年的小劇場走向大劇場,為(wei) “大戲看北京”獻上了眾(zhong) 多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市場性的作品,受到了全國觀眾(zhong) 的歡迎。

  而小劇場,永遠是他們(men) 出發的地方。

  專(zhuan) 家觀點

  它與(yu) 觀眾(zhong) 對話直接而鮮活

  小劇場戲劇是一種具有先鋒性、實驗性的戲劇,小劇場藝術的藝術家具有一種審美曆險的銳氣。小劇場戲劇本質上是“質樸”的戲劇,它為(wei) 展現演員精湛技藝、凸顯演員表演提供了最好的氛圍,同時又苛刻而嚴(yan) 峻地鍛煉著演員的表演技能。

  小劇場戲劇作為(wei) 與(yu) 觀眾(zhong) “近距離對話”的戲劇,往往伴隨著時代群眾(zhong) 精神的熱潮應運而生。它是戲劇家們(men) 時代責任感的反映,是他們(men) 與(yu) 社會(hui) 、文化思潮和群眾(zhong) 心潮最直接最鮮活的對話。

  小劇場戲劇應該是更加多樣化的戲劇。我希望我國小劇場戲劇的先驅和後來者,持著發展我國戲劇多樣性的追求,通過創作與(yu) 實驗,繼續推動小劇場藝術的發展!

  ——徐曉鍾(導演藝術家、戲劇教育家、國家大劇院戲劇藝術總監、中央戲劇學院原院長)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