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江蘇等地廣泛利用各種資源建設養老服務網絡
《 人民日報 》2022年10月25日 第 13 版 版麵截圖
原標題:
廣泛利用各種資源建設養(yang) 老服務網絡
聚點成網 多層照護(推動實現全體(ti) 老年人享有基本養(yang) 老服務③)
建設“一刻鍾”居家養(yang) 老服務圈、“中心帶站”搜集養(yang) 老需求精準匹配服務、智慧平台養(yang) 老數據實時監測……各地多措並舉(ju) ,逐步形成區縣、街道、社區等多個(ge) 機構和家庭相互支持的多層次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網絡,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個(ge) 性化養(yang) 老需求。
設施步行可及
服務全麵完善
上午10點半不到,家住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烏(wu) 塔社區的趙毅大爺就來到安泰街道智慧養(yang) 老服務照料中心食堂。從(cong) 家出發,趙大爺走到這裏隻需3分鍾。
自己孤身一人,過去,趙大爺吃飯問題最頭疼——怕麻煩、不愛做,常常就糊弄著吃。
2021年10月,福州市入選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試點。同月,福州出台《福州市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工作方案》,方案多次提及兼顧老年人的便民訴求。今年8月,福建省明確提出構建城區“一刻鍾”居家養(yang) 老服務圈,在養(yang) 老服務、看病就醫、文化體(ti) 育等方麵進一步滿足老年人需求。
安泰街道地處福州市中心城區,下轄4個(ge) 社區,老年人口多。以建設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為(wei) 契機,安泰街道根據轄區內(nei) 老年人口的分布,考慮最適宜老年人的步行時長和距離,挑選街道中心點,建設安泰街道智慧養(yang) 老服務照料中心。
社區長者食堂離家近、菜品營養(yang) 清淡,一餐10元,10多個(ge) 葷素菜可選。非就餐時間,食堂就地變身“學堂”,老年大學的老師常來開設老年課堂。食堂二層,就是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中心住著27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10多位護理人員全天候守護著老人們(men) 的健康和安全。附近老人有需要,也隨時可以過來尋求幫助。
醫院、影院、美食街、商圈、街頭公園、健身廣場……“統統步行就到。”趙大爺說。如今,在福州市鼓樓區,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標準實現全區覆蓋,以養(yang) 老服務照料中心為(wei) 主體(ti) 的養(yang) 老服務網絡越發完善。
“我們(men) 雖然老了,可也得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你說是不?”趙大爺笑得開懷。
“中心帶站”服務
精準匹配需求
“婆婆身體(ti) 怎麽(me) 樣?我們(men) 中心接到了您的離床報警。”
“沒事!我隻是去廚房喝了點水,不用擔心。”
家住重慶市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百節社區的謝奶奶今年93歲,腿腳不便,子女不放心其獨自在家。百節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助老員入戶走訪了解情況後,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為(wei) 其安裝家庭養(yang) 老床位,通過床帶、手環和可視對講等智能設備,實現對老人的24小時智能看護。
“‘中心帶站’模式就是把各層級資源打通。由站點搜集家庭的各項養(yang) 老需求,需要哪種服務,便由中心精準匹配。”巴南區民政局副局長陳雲(yun) 峰告訴記者,為(wei) 了全麵提升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質量,巴南引進14家專(zhuan) 業(ye) 養(yang) 老服務企業(ye) ,對區內(nei) 建成的304個(ge) 城鄉(xiang) 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設施(鎮街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20個(ge) 、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112個(ge) 、村級互助養(yang) 老點172個(ge) ),通過“中心帶站、服務進家庭”模式實行社會(hui) 化運營。截至目前累計服務超52萬(wan) 人次。“家庭個(ge) 人養(yang) 老能力有限,站點資源也有限,我們(men) 就用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的力量來彌補。”
家住巴南區花溪街道的杜華君老人,今年63歲,因意外失去自理能力,家人將其送入花溪街道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全托管,中心專(zhuan) 業(ye) 的醫療照料,讓杜華君老人半年便痊愈。如今杜華君老人選擇搬出家,住進中心養(yang) 老。中心有書(shu) 法、防跌操、聲樂(le) 等多種老年興(xing) 趣班,還經常有一些文藝匯演、集體(ti) 生日等活動,杜華君覺得生活越來越有意思。
花溪街道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建成後,與(yu) 18個(ge) 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和2個(ge) 村級養(yang) 老互助點管理相聯、資源互補,實現護工團隊、醫療團隊、文娛團隊等人力資源服務下沉。在花溪街道紅光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記者看到,10多位老年人正依次進行中心護工團隊的健康檢查。今年已經83歲高齡的劉隆碧對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豎起了大拇指。“從(cong) 家裏走到社區養(yang) 老服務站,隻用8分鍾。中心工作人員時常送醫療到站點,態度好,服務也周到。”劉隆碧腿腳不便利,現在每天都會(hui) 定時來養(yang) 老服務站做理療。
以老人居住地為(wei) 中心,巴南通過“中心帶站”模式,畫出了一個(ge) 個(ge) “一刻鍾養(yang) 老圈”。這背後,還有社會(hui) 力量的積極參與(yu) 。政府通過無償(chang) 提供場地、延長租期、租金優(you) 惠、資金補助等方式委托社會(hui) 運營,鼓勵專(zhuan) 業(ye) 養(yang) 老服務機構參與(yu) ,同時委托第三方機構,采取“線上抽檢+線下實檢”方式,對運營單位進行績效考核評估,保證社會(hui) 化服務優(you) 質可持續。
同時,政府監管也不缺位。在巴南區智慧社區智慧養(yang) 老雲(yun) 平台,一張大數據圖讓全區養(yang) 老陣地分布情況一目了然,實現養(yang) 老服務全流程網辦,居家養(yang) 老服務數據實時監測。
支撐網絡立體(ti)
居家養(yang) 老便利
中午11點不到,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街道燕華花園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的銀發助餐點裏,陸續來了10多位老人。今天的菜單已貼在了窗口醒目位置:除了5個(ge) 套餐之外,還有兩(liang) 大葷兩(liang) 小葷兩(liang) 素菜可供選擇。67歲的社區居民王永銀在機器上刷了助老卡,對照年齡組,花了7元錢,選擇了套餐1——魚頭豆腐、冬瓜海米、一飯一湯。
王永銀告訴記者,他的老伴兒(er) 大多數時候住在兒(er) 子家幫忙帶孫子孫女,他患上了青光眼後視力不好,炒菜做飯這些細活幹不了,“菜新鮮,天天換,還便宜,我常來吃。”從(cong) 家裏到社區的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僅(jin) 有短短兩(liang) 分鍾的路程。
吃好飯,王永銀來到服務站一樓的健康小屋裏稱體(ti) 重、量血壓。“最近氣溫變化大,您更要多注意身體(ti) 。”工作人員提醒道。
燕華花園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負責人謝正悅介紹,服務站輻射該社區3個(ge) 小區共920多名60歲以上老人,一樓設有助餐點、助浴、圖書(shu) 室和電腦吧,二樓可以提供健康保健、日間照料等服務。此外,服務站日常還組織各類為(wei) 老活動和講座。王永銀很喜歡參加養(yang) 生保健和防電信詐騙類的知識講座,還參與(yu) 過重陽節吃長壽麵、中秋節做月餅活動。
“王師傅,別忘了明天體(ti) 檢。”臨(lin) 回家前,謝正悅提醒王永銀,街道為(wei) 轄區60歲以上老人安排的年度體(ti) 檢,預定在第二天上午。“記得呢,坐公交車10分鍾到!”王永銀告訴記者,燕子磯街道的智慧民生服務中心,設有社區居家中心老年大學課堂,老伴兒(er) 打算等孫子大點去上個(ge) 書(shu) 畫班;中心緊鄰衛生院,有個(ge) 頭疼腦熱去看病很方便。
走進王永銀的家,門禁處、廁所外、床頭邊,各有一個(ge) 緊急呼叫按鈕,連接直係親(qin) 屬和區級養(yang) 老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係統。遇到緊急呼叫,會(hui) 有人第一時間處理。廚房中和客廳裏,還分別裝有煙霧報警器和燃氣泄漏報警器。“都是去年7月中旬,社區幫我免費安裝的。”王永銀說,從(cong) 家庭到社區到街道,從(cong) 生活自理到半失能到失能,助老服務越來越豐(feng) 富,支撐網絡越來越立體(ti) ,居家養(yang) 老也越來越便利。
記者在棲霞區養(yang) 老服務指導中心的綜合信息平台看到,目前全區共有區養(yang) 老服務指導中心1個(ge) 、街道養(yang) 老綜合服務中心9個(ge) 、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152個(ge) 、社區銀發助餐點140個(ge) 、中心廚房9個(ge) 。在居家養(yang) 老板塊,享受補貼人數18603人、當年總服務人數48145人、當年總服務次數712209次、當日上午完成工單數2127個(ge) 。
棲霞區民政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該區現有戶籍人口52.99萬(wan) 人,60周歲老年人10.96萬(wan) 人,占比20.68%。麵對大多數老人居家養(yang) 老的需求,以區級養(yang) 老服務指導中心為(wei) 樞紐,以街道養(yang) 老綜合體(ti) 為(wei) 核心,以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為(wei) 基礎,以便捷式銀發助餐點和智能化家庭養(yang) 老床位為(wei) 補充,已經建成一刻鍾居家養(yang) 老服務圈,形成“發展有序、覆蓋全麵、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