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鹽堿地種出“中國新糧倉”
九曲黃河奔騰萬(wan) 裏,在這裏入海。聚沙沉積形成的黃河三角洲,因受海水浸染,土地鹽堿化嚴(yan) 重。
“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yi) 畝(mu) 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2021年10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位於(yu) 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的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以下簡稱黃三角農(nong) 高區)考察調研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
金秋時節,黃三角農(nong) 高區的大豆、玉米、水稻等農(nong) 作物都已成熟,大豆露出了鼓鼓的豆莢,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兒(er) ,玉米含羞般藏著金燦燦的棒槌等待收割……
濱海鹽堿地,曾經寸草難生,而今一派豐(feng) 收景象。
改“地”:土壤增肥力 瘠地變沃野 莊稼樂(le) 開花
“經現場實打驗收,處理區夏播穀子畝(mu) 穗數2.77萬(wan) ,畝(mu) 產(chan) 250.9公斤;對照區畝(mu) 穗數0.84萬(wan) ,畝(mu) 產(chan) 69.4公斤。”9月29日,“鹽堿地微域生境調控一播全苗技術”現場觀摩會(hui) 在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nong) 業(ye) 試驗示範基地(以下簡稱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黃三角示範基地)召開,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一致表示,該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種子出苗率,破解了出苗難這一鹽堿地重要技術難題。
“這項技術是我們(men) 針對鹽堿地出苗難問題研發的。”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nong) 業(ye) 研究院院長賈曦介紹說,此技術主要是改善種子周邊微域環境,緩解土壤板結,增加其透氣性,為(wei) 種子發芽創造適宜的環境,有效緩解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期間的鹽堿脅迫影響,大幅提高出苗率,實現苗齊、苗壯。
鹽堿地是障礙性土壤,存在含鹽量高、板結、地力差等問題,一度被稱為(wei) 土地的“絕症”。據統計,我國的鹽堿地麵積約為(wei) 15億(yi) 畝(mu) ,其中可利用的鹽堿地約5.5億(yi) 畝(mu) ,是我國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
土壤改良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基礎。在黃三角農(nong) 高區,鹽堿地麵積達43.97萬(wan) 畝(mu) ,土壤鹽分含量從(cong) 1‰至10‰自西向東(dong) 梯次分布,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探索鹽堿地治理新技術的天然試驗場。
2015年10月,國務院批複設立黃三角農(nong) 高區,成為(wei) 第二個(ge) 國家級農(nong) 高區。這一年,賈曦帶著一群年輕的科研人員來到這裏,開始試驗基地建設,針對鹽堿地改良和高效利用開展了一係列的科研攻關(guan) 。
從(cong) 建設排灌工程提高農(nong) 田壓堿排鹽能力,到綠肥翻壓、秸稈過腹還田等農(nong) 藝措施治理,從(cong) “天蒼蒼,野茫茫”到各種作物綠蓋三角洲,從(cong) 果樹栽不活到蘋果葡萄群壓枝頭,他們(men) 無數次試驗,無數次失敗,終於(yu) 探索形成了農(nong) 牧生態循環、土壤有機物質調理、多水源聯合調度等係列技術成果,在黃三角區域大麵積推廣應用。
鹽堿地治理如何由鹽堿地改良轉為(wei) 鹽堿地“用地養(yang) 地”相結合?近年來,黃三角農(nong) 高區根據鹽堿地不同類型,選擇不同的種植模式,進一步提高了鹽堿地作物生產(chan) 能力和效益。
今年,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在黃三角廣泛鋪開。
“這是鹽堿地用養(yang) 結合的一種方式,能有效改善地上和地下生態環境。”走在田間,迎著海風,賈曦邊走邊介紹,豆科作物固氮,有利於(yu) 培肥地力,能夠實現在玉米不減產(chan) 的情況下,增收一季大豆。
“我們(men) 還推廣應用自主研發的微生物菌劑改良土壤、精準施肥技術。”黃三角農(nong) 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工作專(zhuan) 班副組長、研究員劉誌鑫表示,該單位係統把握濱海鹽堿地規律特點,因地製宜、分類施策,探索出一條“用養(yang) 結合”“種養(yang) 結合”的新路子。3年來,土壤有機質提高22%以上,有益微生物數量提高4~7倍,減少化肥使用量32%以上,地力提升1至2個(ge) 等級。
如今,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黃三角示範基地的定位試驗場,土壤信號傳(chuan) 感設備正在默默采集土壤的含水量、鹽分、地下水位等相關(guan) 數據,以此建立鹽堿耕地質量大數據庫,為(wei) 今後開展科研工作提供精準的大數據支撐。
改“種”:農(nong) 業(ye) “芯片”顯神威 鹽堿地裏長出“新糧倉(cang) ”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黃三角農(nong) 高區時,走進田間,同農(nong) 技人員親(qin) 切交流。總書(shu) 記勉勵大家:“土地資源是很寶貴的,抗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義(yi) 的,對中國糧倉(cang) 、中國飯碗也能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
要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必須把農(nong) 業(ye) “芯片”作用發揮好,選育出適應鹽堿地的耐鹽堿作物。
正值大豆收獲季節,總書(shu) 記走進田裏,彎下腰來摘了一個(ge) 豆莢,剝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
“這是我們(men) 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培育的耐鹽堿大豆新品種‘齊黃34’。”談到種子創新,賈曦滿身的自豪。他說,“齊黃34”具有高產(chan) 、耐旱、耐澇、耐鹽堿等特點,適合機械化生產(chan) 和帶狀複合種植,去年,在東(dong) 營市含鹽量3%的鹽堿地實打驗收畝(mu) 產(chan) 302.6公斤,實現了大豆在鹽堿地上的單產(chan) 新突破。目前,“齊黃34”已成為(wei) 黃淮海地區推廣麵積最大的大豆品種,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四大主導大豆品種之一,為(wei) 向鹽堿地要糧、要油貢獻了力量。
為(wei) 了解決(jue) 鹽堿地適生植物育種難、育種周期長、製種產(chan) 量低等瓶頸問題,黃三角農(nong) 高區建立了“實驗室分子設計育種—人工模擬環境育種加速—田間耐鹽堿梯度測試鑒定”三級育種體(ti) 係;建立了耐鹽堿植物育種、鹽地藜麥種業(ye) 創新等平台;“作物表型組學”(植物育種加速器)平台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建中。
一場鹽堿地科技會(hui) 戰悄然打響。黃三角農(nong) 高區的試驗基地,一塊塊的“鹽池”裏,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已經成熟,它們(men) 用豐(feng) 收的果實展示著自己耐受不同鹽堿土壤的能力。
“鹽池主要用於(yu) 作物種質資源的耐鹽鑒定,以鑒定種子是否耐鹽,耐到什麽(me) 程度。” 賈曦介紹道,近年來,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十分重視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適生品種選育工作,已選育出120餘(yu) 個(ge) 耐鹽堿作物品種。
一批批標誌性科技創新成果正在加速顯現,並在黃三角鹽堿地大麵積推廣應用。藜麥試種成功,2個(ge) 新品係畝(mu) 產(chan) 分別達到170公斤、190公斤;高耐鹽水稻“魯鹽稻69”畝(mu) 產(chan) 達498.17公斤;鮮食甘薯新品種“濟薯26”實現平均畝(mu) 產(chan) 3500公斤;甜高粱“濟甜雜2號”鮮重畝(mu) 產(chan) 可達5~6噸,成為(wei) 鹽堿地種植結構調整和農(nong) 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作物品種……
“我們(men) 依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家沿海地區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圃(庫)等種業(ye) 創新平台,搜集保存耐鹽植物種質資源1.8萬(wan) 份。已選育苜蓿、燕麥、甜高粱、藜麥等新品種(係)37個(ge) ,示範推廣9.2萬(wan) 畝(mu) ,畝(mu) 增效益15~20%。”劉誌鑫表示目前正在組建表型組學研究團隊,將對作物品種選育這一“卡脖子”問題有序推進研究工作。
生態防控:“雷達”精準監測滅害蟲 熊蜂授粉克難題
在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黃三角示範基地北區的試驗田裏,4個(ge) 白色“龐然大物”矗立在田野中,格外顯眼。這是中國農(nong) 科院、北京理工大學和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合作共建的農(nong) 業(ye) 遷飛性害蟲智能化精準監測與(yu) 阻控研究平台。
4部雷達有規律地分散在田間,居中1部是相控陣雷達,分散在外圍的3部是多極化雷達,它們(men) 組成 “雷達矩陣”,對經過的遷飛害蟲進行精準監測。
絕大多數農(nong) 業(ye) 害蟲都具有遷飛性,並且有突發性、爆發性和毀滅性等特點。據專(zhuan) 家測算,在山東(dong) 省常年發生麵積達8億(yi) 畝(mu) 次,造成約40億(yi) 斤的農(nong) 產(chan) 品損失。黃三角處於(yu) 東(dong) 亞(ya) 昆蟲遷飛場的核心地帶,是監測和控製遷飛性害蟲的關(guan) 鍵區域。
“相控陣雷達發現目標後向周圍的多極化雷達發出指令,可以對2公裏內(nei) 的遷飛性害蟲進行精準識別並監測其遷飛規律,然後根據不同害蟲的光譜敏感性,研製特定光譜的高空誘捕燈,將害蟲誘引到地麵進行滅殺。”賈曦說,相關(guan) 技術成果在山東(dong) 全省域轉化應用後,預計可減少化學農(nong) 藥用量30%以上。
“通過3年的係統監測,探明了棉鈴蟲等主要害蟲在山東(dong) 省南北季節性遷飛規律,和遷飛性害蟲監測及精準阻控的重點區域。”賈曦表示,研發的棉鈴蟲、二點委夜蛾等重要害蟲雷達自動識別技術,實現了重大農(nong) 業(ye) 害蟲的實時監測與(yu) 預警,為(wei) 我國的重大農(nong) 業(ye) 害蟲防控提供了關(guan) 鍵基礎技術。
綠色防控是持續控製病蟲災害、降低農(nong) 藥使用風險、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是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此,由中科院動物所專(zhuan) 家牽頭,在黃三角農(nong) 高區成立了益蟲資源利用與(yu) 生態防控研發平台,應用天敵昆蟲、生物農(nong) 藥、性誘劑等技術開展農(nong) 業(ye) 病蟲害綠色防控。
在研發平台展廳的玻璃盒裏,幾隻個(ge) 頭碩大的熊蜂嗡嗡地飛旋。“這是我們(men) 自主研發、具有知識產(chan) 權的‘中科熊蜂’,解決(jue) 了授粉熊蜂種源‘卡脖子’問題。” 益蟲資源利用與(yu) 生態防控研發平台工作人員代海雯邊整理蜂盒邊介紹,熊蜂授粉代替了人工激素授粉,提高了作物的坐果率和果實品質。
科技為(wei) 農(nong) 業(ye) 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生態防控注入源動力,讓鹽堿地煥發出新活力,將植被覆蓋率提高35%以上,生物固碳能力提高30%以上。
產(chan) 業(ye) 發展:特色產(chan) 品牆外開花 鹽堿地農(nong) 業(ye) 之題“破繭”
既要種得好,又要產(chan) 得優(you) ,還要賣得好。
“我們(men) 用的是高油脂高蛋白的‘雙高’大豆‘齊黃34’,是我們(men) 鹽堿地種出來的!”東(dong) 營市魯唐八福豆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紅偉(wei) 抓起一把金燦燦的大豆喜滋滋地說,用這豆子做的豆腐口感細膩、口齒留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好原料才能做出好豆腐。”張紅偉(wei) 從(cong) 事豆製品加工已經12年了,他對當地的大豆情有獨鍾,他的豆製品在當地的大型超市和酒店深受顧客歡迎。
“根據大豆品種‘雙高’的特點,我們(men) 還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雞蛋豆腐,成為(wei) 豆腐中的‘貴族’。” 張紅偉(wei) 難抑內(nei) 心的喜悅之情,在規劃書(shu) 上又添了一筆。
像張紅偉(wei) 一樣享受到鹽堿地“紅利”的還有東(dong) 營市魯通米業(ye) 有限公司的周治紅,其公司推出的“黃河三角洲大米”是地地道道的鹽堿地大米。
“我們(men) 的大米是生態弱堿米,粘性大,非常適合熬粥,深受消費者喜愛,而今已經走出山東(dong) ,遠銷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公司副總經理王明坤介紹說,公司成立了水稻種植合作社,實行“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經營模式,建立了集稻穀“種植—加工—儲(chu) 存—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被評為(wei) 山東(dong) 省重點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輻射帶動農(nong) 戶4000餘(yu) 戶。
如今,在黃三角農(nong) 高區,依托種質創新技術,具有濱海特色的龍頭企業(ye) 引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初步構建起了以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基地為(wei) 依托的全鏈條現代種業(ye) 運營模式,越來越多的特色優(you) 質食品擺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我們(men) 以鹽堿地特色種業(ye) 為(wei) 引領,重點培育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等5大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構建鹽堿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劉誌鑫表示,依托生物技術中試研發、智能農(nong) 機平台、農(nong) 業(ye) 益蟲等創新平台,農(nong) 高區培育了一批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帶動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
“現在熊蜂年產(chan) 1.2萬(wan) 箱,供不應求。”代海雯說,“中科熊蜂”已經實現工廠化規模生產(chan) ,銷往20多個(ge) 省市,在全國各地建立了30處示範基地,今年年底,將建成10萬(wan) 箱商品熊蜂生產(chan) 工廠,把國內(nei) 授粉熊蜂供應量提高1倍。
黃三角,像一位精力充沛的青年,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紮根於(yu) 此,為(wei) 了向鹽堿地要糧,為(wei) 了鹽堿地能長出高產(chan) 的優(you) 質糧,他們(men) ,在黃河尾閭奏響了新時代的創新之歌,為(wei) 國家開辟“新糧倉(cang) ”立下了汗馬功勞。
對未來,劉誌鑫充滿了信心。他說,下一步,黃三角農(nong) 高區以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為(wei) 目標,加強與(yu) 中國農(nong) 科院、中國科學院、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努力實現鹽堿耕地提質增效、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培養(yang) 、鹽堿地特色產(chan) 業(ye) 培育三個(ge) 關(guan) 鍵性目標,答好“鹽堿地農(nong) 業(ye) 之題”,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7連勝!浙江稠州金租男籃再傳捷報
7勝0負,浙江稠州金租男籃成為了CBA新賽季唯一不敗的球隊,展現出極強的競爭力。本場比賽,浙江稠州金租男籃全民皆兵,程帥澎得到19分,吳前17分,陸文博18分,劉澤一14分,蓋利12分11個籃板,賴特11分。[詳細] -
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幹、奮勇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詳細] -
紹興柯橋打響“黨建紅引領科技藍”品牌
“又有3個項目要入駐,得盡快把實驗室騰出來。安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洪偉表示,接下來,安昌將充分發揮“科技委員”的帶動作用,提高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打響“黨建紅引領科技藍”品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