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品味土樓的精妙

發布時間:2022-10-26 16:3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福建土樓是中國傳(chuan) 統民居的瑰寶,主要由客家土樓(多為(wei) 通廊式結構)和閩南土樓(多為(wei) 單元式結構)組成。

  從(cong) 形態上看,福建土樓有方有圓,如珍珠般散落在閩西南山區。2008年,福建土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wei) 世界遺產(chan) 。專(zhuan) 家們(men) 給出了如此評價(jia)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jia) 值。

  如此高的評價(jia) ,讓福建土樓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人們(men) 不禁好奇,土樓為(wei) 什麽(me) 會(hui) 建成這樣?又為(wei) 什麽(me) 出現在這裏?其建造工藝有什麽(me) 特色?

  事實上,土樓的出現與(yu) 曆史上幾次大規模南遷有關(guan) 。在交通閉塞的山區,南遷的人們(men) 安營紮寨,以便長期生存下去,他們(men) 沿襲中原的夯土建築模式,又在建造中把傳(chuan) 統的夯土技術推向新的高度。一座座集居住和防禦於(yu) 一體(ti) 的福建土樓就這樣誕生了。

  土樓規模巨大、造型奇異、風格獨特,是中國傳(chuan) 統的生土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被譽為(wei) “神話般的山區建築”。建一座土樓一般要經過選址定位、開挖地基、打石腳、行牆、獻架、出水、內(nei) 外裝修這7道工序。建造土樓往往就地取材,以生土為(wei) 主要材料,沿海地區有的還摻上石灰、細砂。分層夯築後,土樓高者可達五六層,能曆經幾百年風雨與(yu) 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厚實土牆的圍合,讓土樓內(nei) 冬暖夏涼,十分宜居。如今,我們(men) 從(cong) 綠色生態的角度重新認識土樓才發現,福建土樓使用泥土、木材、卵石建造,廢棄之後又回歸自然,數百年的建造活動沒有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這正是我們(men) 如今提倡的環境友好型建築的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對土樓的深入研究,厘清了閩南人單元式土樓與(yu) 客家人通廊式土樓的區別,糾正了將福建土樓等同於(yu) 客家土樓的錯誤;厘清了福建土樓的概念,將客家五鳳樓及小型夯土建築排除在福建土樓之外,真正展現了福建土樓作為(wei) 世界遺產(chan) 的獨特價(jia) 值。

  位於(yu) 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這裏是黃姓客家人的小聚落,坐落在海拔700多米的半山坡上。據統計,全村土樓內(nei) 至今仍居住著300人。田螺坑土樓群也是典型的客家土樓,從(cong) 建築結構上就與(yu) 閩南土樓的單元式結構相區別。現存的5幢土樓中,樓高均為(wei) 3層。土樓內(nei) ,垂直的3層為(wei) 一戶,用公共樓梯聯係上下,一層做廚房,二層做穀倉(cang) 與(yu) 儲(chu) 物間,三層住人,各家各戶的生活如同戲劇布景,時時刻刻在人們(men) 的穿梭中上演。

  田螺坑土樓群的5幢土樓雖為(wei) 先後建造,但大門及祖堂均朝向西南。田螺坑土樓群一“方”居中,四“圓”環繞,結合地勢,高低有序,錯落得當,形成絕妙的組合,堪稱福建土樓組群的傑作。如今,田螺坑土樓群已成為(wei) 福建土樓一張亮麗(li) 的名片。

  (作者為(wei) 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築師,本報記者王崟欣采訪整理)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