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觀眾打卡和戲劇活動體驗區 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升級重張
本報訊(記者 李俐)今年是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經過曆時半年的局部升級改造,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於(yu) 今日起正式恢複對外開放,以全新麵貌與(yu) 觀眾(zhong) 見麵。昨天,北京人藝麵向“人藝之友”會(hui) 員舉(ju) 辦了博物館看展、戲劇講座及互動遊戲等豐(feng) 富活動為(wei) 開館預熱,院長馮(feng) 遠征對廣大觀眾(zhong) 一直以來對北京人藝的厚愛和關(guan) 心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當天上午,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教授、導演藝術家羅錦鱗以《與(yu) 大師為(wei) 伴》為(wei) 主題舉(ju) 辦講座,講述了他與(yu) 北京人藝的不解情緣,分享他對戲劇藝術的理解和感悟。下午,在裝飾一新的博物館活動大廳,觀眾(zhong) 近距離接觸了北京人藝的舞台道具,在嚐鮮參與(yu) 戲劇遊戲的同時,也重溫了人藝保留劇目中的戲劇人物與(yu) 經典台詞。
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升級改造在保持原有展陳風格、全麵展示北京人藝深厚曆史的同時,聚焦劇院近年來的藝術創作,通過對劇目藝術檔案的梳理,向觀眾(zhong) 展示更具代表性的館藏文物,生動展現了北京人藝在藝術創作、文化交流、人才培養(yang) 、設施建設、戲劇普及、研究成果等方麵的蓬勃朝氣。
館內(nei) 新增了重要手稿與(yu) 曆史檔案,對曆史廳、演員牆、劇目廳等展廳進行內(nei) 容更新,展品定位更精準地突出主題,內(nei) 容展示更加係統。其中,1951年劇院就籌備工作給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報告、1951年《龍須溝》的首演說明書(shu) 、1956年北京人藝在首都劇場門口懸掛的漢白玉院牌等珍貴曆史展品,都是全新亮相。同時,展廳中還新增了對劇院近年來代表作品的介紹以及對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建設的展示,演員牆上一批青年演員的照片更生動呈現了劇院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記者在現場看到,新增展品中還有藍天野在話劇《家》中的道具詩手稿、任鳴在《我們(men) 的荊軻》中的導演用本等,這些展品也勾起了現場觀眾(zhong) 對他們(men) 深深的懷念。
舞美廳是此次改造中變化較大的,這裏的展品直觀地呈現著北京人藝專(zhuan) 業(ye) 的舞美製景工藝。話劇《全家福》的影壁模型充滿濃厚的京味風格,道具師們(men) 用紙製作的“唐三彩馬”能以假亂(luan) 真,展廳中還通過視頻生動展示了這些幕後功臣精妙的製作技藝。在木質的道具箱上,一把舊蒲扇引起了觀眾(zhong) 的好奇。“這是模擬音效的道具,扇子上掛了一些小珠子,通過晃動扇子,就可以製造出逼真的雨聲。”聽了講解員的介紹,觀眾(zhong) 饒有興(xing) 致地動手體(ti) 驗,道具師們(men) 的奇思妙想讓大家感受到了藏在話劇演出幕後的智慧。
此次升級改造還強化了博物館的現代化、數字化屬性,更加注重展品的多樣性及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體(ti) 驗,增設了觀眾(zhong) 打卡區和戲劇活動體(ti) 驗區、影音播放區,觀眾(zhong) 可以在此駐足休息,並打卡收集紀念印章。這也是不少人藝觀眾(zhong) 最喜歡的環節,一個(ge) 個(ge) 精致的印章,記錄下的是每一位觀眾(zhong) 在人藝留下的難忘回憶。
據介紹,接下來北京人藝還會(hui) 以戲劇博物館為(wei) 陣地策劃組織更多戲劇體(ti) 驗活動,將戲劇藝術背後的經典故事以更多元的方式加以呈現,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全新的沉浸式戲劇體(ti) 驗。目前,觀眾(zhong) 可通過線上實名預約的方式免費參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