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藝戲劇博物館 觀眾能擬《雷雨》聲

發布時間:2022-10-31 15:46: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人藝戲劇博物館 觀眾(zhong) 能擬《雷雨》聲

  經過曆時半年的局部升級改造,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於(yu) 10月30日正式恢複對外開放,經過梳理後的藝術檔案以及優(you) 化後的館藏文物,展示著舞台背後厚重的曆史以及蓬勃的創作。而將燈箱與(yu) 展品對應的調整以及增設的觀眾(zhong) 互動打卡區,則體(ti) 現著此次博物館改造更重人文更貼心的初衷,其中將序廳中的導演鈴挪到導演廳的這個(ge) 小細節,便傳(chuan) 遞著這樣的理念。

  聚焦劇院近年來的藝術創作

  據悉,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戲劇博物館,2007年對外開放,上一次對其進行升級改造還是2012年北京人藝60周年院慶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升級改造在保持原有展陳風格、全麵展示北京人藝深厚曆史的同時,聚焦劇院近年來的藝術創作,通過對劇目藝術檔案的梳理,向觀眾(zhong) 展示更具代表性的館藏文物,生動展現了北京人藝在藝術創作、文化交流、人才培養(yang) 、設施建設、戲劇普及、研究成果等方麵的蓬勃朝氣。

  此次改造正值劇院70周年院慶之時,按照瀏覽順序,博物館內(nei) 最先發生改變的便是劇院曆史沿革表,雖然建院是1952年,但人藝的曆史其實可以追溯到1946年中央黨(dang) 校文藝工作研究室。此外,序廳內(nei) 的劇目牆也以十年一個(ge) 跨度更新至了2022年。星光熠熠的藝術家長廊也用畫框替代了燈箱,其中於(yu) 是之、藍天野等人的照片都進行了更換,導演板塊中更是增加了剛剛去世的前任院長任鳴。

  多件珍貴藏品全新亮相

  此外,館內(nei) 新增了重要手稿與(yu) 曆史檔案,對曆史廳、演員牆、劇目廳等展廳進行內(nei) 容更新,展品定位更精準地突出主題,內(nei) 容展示更加係統。其中, 1951年《龍須溝》的首演說明書(shu) 、1956年北京人藝在首都劇場門口懸掛的漢白玉院牌等珍貴曆史展品,都是全新亮相。

  在首次展出的展品中,觀眾(zhong) 還能一睹葉淺予1958年和1979年兩(liang) 次創作的《茶館》人物群像速寫(xie) ,角色神態傳(chuan) 神生動,與(yu) 演員辨識度極高;1961年北京人藝第一次大規模赴滬演出座談會(hui) 參會(hui) 簽到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巴金、梅阡、刁光覃、田衝(chong) 、童超、鄭榕等人的毛筆簽名;1983年曹禺給《絕對信號》劇組的複信中提到“北京人藝從(cong) 不固步自封、不原地踏步”,可見中國第一部小劇場話劇誕生在此並非偶然;1987年法國外交部部長雷蒙代表法國政府授予曹禺“法國榮譽勳位團高級軍(jun) 官勳章”的證書(shu) 以及曹禺劇作的多語種翻譯本,顯示著那時國際交流的成果……

  觀眾(zhong) 可製作“雷雨”擬聲效果

  舞美廳可謂展覽中的最大亮點,實物與(yu) 影像都頗具看點。不僅(jin) 有《李白》中郭子儀(yi) 的服裝在夜色下的場景還原,還有《全家福》中1:2等比例縮小的灰色影壁牆,更有《雷雨》中擬音用的雨扇,觀眾(zhong) 甚至可以親(qin) 手操作感受舞台效果是如何製造出來的。此外,人藝道具師的獨門絕技——紙質唐三彩,以及人藝最年輕一代舞美人員製作的鳳冠都讓人感歎巧奪天工。觀眾(zhong) 還可通過現場視頻了解人藝舞美工廠以及道具製作的過程。

  而在新增設的觀眾(zhong) 互動體(ti) 驗區,參觀者既可在留言簿留言,也可蓋章留念,或是辨認一下掛在牆上的藝術家畫像究竟是誰。在新開辟的一處空間——戲劇活動體(ti) 驗區內(nei) ,未來博物館將為(wei) 觀眾(zhong) 策劃豐(feng) 富的戲劇體(ti) 驗活動。這座在人藝建築群內(nei) 的博物館雖然麵積有限,但展現的卻是這座殿堂級劇院最鮮活的曆史,以及藝術生產(chan) 的全流程。(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