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黃碩:心係“國家事” 肩扛“國家責”
原標題:心係“國家事” 肩扛“國家責”(中國道路中國夢·不負囑托更奮發 )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ti) 細胞、組織的重要物質,蛋白質的功能是由其序列決(jue) 定的,序列的微小改變就可能誘發疾病。如果能為(wei) 蛋白質精準測序,就能判斷人體(ti) 的健康狀況。
2015年,我結束了近10年的留學生涯,回到祖國、回到母校南京大學的化學化工學院任教,開啟有關(guan) 蛋白質精準測序的科研課題研究。當時,我們(men) 將研究方向瞄準了納米孔測序技術。在經曆了一次次失敗後,我們(men) 團隊通過DNA移動帶動多肽分子在納米孔內(nei) 的棘輪運動,在世界範圍內(nei) 首次實現了多肽的單分子測序,填補了技術空白。
在南京大學,在各自學科領域、不同工作崗位上奮鬥創新的青年學者還有很多。今年5月,我們(men) 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匯報教書(shu) 育人、科研創新等方麵的工作感悟,表達了弘揚優(you) 良傳(chuan) 統、擔當強國使命的堅定決(jue) 心。沒過多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給我們(men) 回信了。“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zheng) 做表率”,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對我們(men) 來說是巨大鼓舞,激勵我們(men) 勇於(yu) 挑戰自我,專(zhuan) 注於(yu) 從(cong) 事長周期、高價(jia) 值的原創性研究。
納米孔測序技術涉及材料、物理、生命科學等學科的交叉應用,蛋白質測序更是被稱為(wei) “天梯上的難題”。我之所以選擇這個(ge) 領域研究並堅持不懈攻關(guan) ,一方麵是因為(wei) 個(ge) 人學術興(xing) 趣,另一方麵也源於(yu) 家中四代人代代相傳(chuan) 的家國情懷。前輩們(men) 在不同年代、各自崗位努力報國,我也深感使命在肩,責任重大。
今年9月,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的封麵文章,介紹了我們(men) 團隊在RNA表觀遺傳(chuan) 學修飾檢測方麵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這項新技術,就像拿著放大鏡,在測序時看得清具體(ti) 的細節。在實際應用中,這項技術將幫助醫護人員更清晰地了解疾病發生機製、進行科學診斷,大大降低誤差率和不確定性,更好造福患者。這項具有行業(ye) 影響力的原創研究成果,全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無論是投身科研項目,還是指導學生參與(yu) 學術課題,追求真理、嚴(yan) 謹治學是我一貫堅持的原則。每年,我都會(hui) 帶學生們(men) 參加頂級學術會(hui) 議、與(yu) 行業(ye) 專(zhuan) 家麵對麵交流,讓他們(men) 親(qin) 身體(ti) 會(hui) 到,隻要做出原創性研究成果,就會(hui) 被看到、被尊重。當低年級學生重複做出最新研究成果時,我也會(hui) 鼓勵他們(men) ,這隻是個(ge) 起點,要將引領而不是重複作為(wei) 科研目標。勇攀科技高峰的接力棒,必將傳(chuan) 遞到新一代科研人的手中。
生逢偉(wei) 大時代是人生之幸,留學歸國青年就是要心係“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化學化工學院有一個(ge) 化學與(yu) 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研究人員來自不同的課題小組,涵蓋了化學、物理、生物、環境等院係專(zhuan) 業(ye) ,大家互幫互助、群策群力。我們(men) 會(hui)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更好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
(作者為(wei)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本報記者姚雪青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