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看湖南】安化 山重水複茶為徑

發布時間:2022-11-03 11:0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湘中腹地,群山起伏,嶺穀相間。山與(yu) 水,構成了一座縣城的脈絡——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7座,山地麵積占縣域麵積的81.9%;湘資沅澧四水坐擁其三,縣域內(nei) 長度在5公裏以上、流域麵積10平方公裏以上的溪水,多達約170條。

  這裏是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安化地貌很“怪”:冰漬積岩,稻菽難栽,唯獨茶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此處“開梅山”後始置縣。萬(wan) 裏茶道自此始,安化漸與(yu) 世界通。

  千年茶道綿延,千年茶香濃鬱。安化的曆史文化,與(yu) 茶難解難分。茶道、茶行、茶博物館、茶園、茶企電商直播基地……茶融入了安化的曆史文化、百姓生活,連接著曆史,也連通著未來。

  馬鈴叮當

  一條茶道,走過千年曆史

  年逾古稀的方仲德,家住鷂子尖古道末端的洞市老街上,方家六代人都住在這裏。方仲德家門前,一級級石板向山上延伸,當年他的祖輩正是沿著這條茶道翻過山頭,從(cong) 新化縣來,在洞市鎮落下了腳。

  行走安化,感受最深的是山重水複,路遠橋多。安化屬梅山地區,北宋時在此因茶置縣後,立刻與(yu) 中原大地乃至廣袤邊疆,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明代以降,茶馬互市盛行,商人帶著安化的磚茶和花卷茶一路北上,最遠甚至到達聖彼得堡。

  鷂子尖古道便是眾(zhong) 多古茶道中的一條。這條古道是舊時安化南至邵陽、北到常德的驛道、商道、茶道。古茶道記錄了安化人為(wei) 生活萬(wan) 裏奔波的不易。當年,馱茶的馬幫走在旁邊的泥地,牽馬的腳力和茶商在石板路上上下下,光滑的石板記錄著歲月的痕跡。

  古道兩(liang) 旁,留下了數不盡的碑刻——捐路的功德碑、記載鄉(xiang) 規民約的罰碑……有一類碑刻最難以忽視,那就是詳細記載某個(ge) 茶商以次充好、行商為(wei) 奸的碑文——當年,任何“上榜”的茶商,都無顏再踏足安化。

  “到安化做茶,做不得假。”方仲德說,這兩(liang) 年茶葉銷路時好時壞,老街上的人家大都存了陳茶,但如果茶商過來,指定收哪一年的茶,老百姓就給哪一年的茶,這是茶道上的規矩。

  安化的古茶道上還有許多曆史遺存,唐家觀老街便是其中之一。老街保留下來的其實不長,從(cong) 街頭到街尾,不過500多米。兩(liang) 旁的古建築群始建於(yu) 唐代,曆經歲月風霜後倒而複建,留存下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民居、商鋪、會(hui) 館、學校和碼頭。

  “千裏資江,這裏曾是唯一的博易場。”地方文史專(zhuan) 家曾鴻鈞回憶,蜿蜒的水道運來外地的鹽鐵糧米,同茶葉、木材、棕片、桐油相交換。鼎盛時期,唐家觀的茶商在益陽、嶽陽、長沙、漢口、上海有五大轉運站和31個(ge) 茶行,是全國罕見的茶馬古道、萬(wan) 裏茶道、鹽茶古道“三合一”的商業(ye) 重鎮。

  2008年後,資江上建起水電站,有了橋,通了路,唐家觀的老百姓要把木房子扒掉蓋樓。2012年,安化縣政府把曾鴻鈞請來做文物保護,一家家上門做工作。曾鴻鈞回憶,在多方努力下,老街總算保留下來,縣裏還出資500餘(yu) 萬(wan) 元,對部分木建築做了緊急修複加固,複原了部分茶行舊景。

  唐家觀的文保風貌,是安化城鎮建設思路的縮影。近10年間,經濟持續活躍的安化縣,通過穿山鑿石,城區麵積擴充了數倍。但無論如何,曆史遺存都基本得到了保留。

  東(dong) 坪鎮酉州社區的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有限公司裏,19世紀興(xing) 建的茶葉作坊、1902年始建的百年木倉(cang) 等,早早成為(wei) 湖南省文保單位、國家工業(ye) 遺產(chan) 。茶廠高級品控顧問姚呈祥在這裏工作了40多年,業(ye) 餘(yu) 時間,也給來訪者講一講茶的曆史。

  脫胎於(yu) 湖南省茶葉講習(xi) 所的3家老茶廠——湖南省褒家衝(chong) 茶場有限公司、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有限公司和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分外注重技藝的傳(chuan) 承,每一家都保留了自己的老茶樣、建起了茶博物館,並逐漸成為(wei) 安化新的文化地標,吸引著市民和遊客來打卡。

  市井煙火

  一條茶道,見證百味人生

  入夜時分,東(dong) 坪鎮資江岸邊,劉劍安的小館子裏,人聲鼎沸。“擂茶兩(liang) 碗,一鹹一甜。”老主顧吆喝一聲就徑直坐下。

  “好嘞!”不消多問,劉劍安就忙活開去,紮一張條凳,擺上擂缽,細細研磨,茶葉、糙米、花生,化為(wei) 齏粉,茶湯一衝(chong) ,入口即化。

  “三餐飯,兩(liang) 餐茶”,喝茶的文化融到了安化人的骨子裏。“過去體(ti) 力勞動強度大,帶一壺擂茶上山幹活,一幹就是一個(ge) 白天。”劉劍安說。

  安化人有多愛擂茶?從(cong) 木杵能看出一二。“現在不足三尺長,最開始接近一丈長,一頭懸在房梁上”,技藝從(cong) 祖輩傳(chuan) 到劉劍安手裏,一根木杵擂了幾十年。

  安化的茶,粗枝大葉,一如山裏人的粗獷,可以細品,更宜豪飲。在安化,當年幾個(ge) 有名的茶葉貿易集市,家家戶戶都有黑毛茶——那是做黑茶渥堆發酵前的半成品茶。

  “路過的販夫走卒、行腳的遊子客商,但凡口渴了,隨便推開一扇門,大碗茶管你喝到飽。”安化永泰福茶號負責人、國家級非遺項目千兩(liang) 茶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李勝夫說,“在安化,誰家不泡上一缸兩(liang) 缸茶?”

  在小城裏,茶不僅(jin) 能喝,也能唱。

  “夥(huo) 計們(men) 哪,嘿呀咗!加把子勁哪,嘿呀咗!重些壓咧,嘿呀咗!慢些滾哪,嘿呀咗!”唱起安化千兩(liang) 茶踩茶號子,羅豔群信手拈來。

  抑揚頓挫的旋律經她清亮高亢的嗓音一唱,立刻讓人眼前浮現出一幅茶工揮汗如雨踩竹篾,製作千兩(liang) 茶的場景。

  從(cong) 安化縣政協的崗位上退休之後,羅豔群就投入當地文史故事的搜集中,對音樂(le) 的敏感以及天生的好嗓子,便於(yu) 她把各種茶工號子、馬幫號子、船工號子、腳幫山歌一一記錄下來。

  馬幫、排幫、腳幫,見證並推動了歲月變遷。“水過灘頭聲聲急,船到江心步步難……”至今傳(chuan) 唱的資江船工號子,講述了茶道上的凶險。

  沿著資江一路向東(dong) ,愈是向晚,愈發熱鬧。大型實景演出《天下茶道》正在這裏的劇院上演,劇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天至少演出兩(liang) 場。以“萬(wan) 裏茶路”為(wei) 創意,演出分“奇緣”“離鄉(xiang) ”“險途”“塞外”“異國”“天下”6幕故事,3D成像技術與(yu) 多層次機械舞台緊密配合,生動展示黑茶製作工藝的原生態歌舞,讓觀眾(zhong) 感受到以茶為(wei) 魂的安化味道。

  茶旅融合

  一條茶道,邁出山水文章

  永泰福茶號裏,李勝夫切下一卷千兩(liang) 茶,掰開幾塊煎煮。4隻茶碗擺開,壺起茶落。茶湯金黃若桐油,茶香濃鬱帶鬆香,嚐一口,初時似微有澀味,繼而口感綿柔,再細品,回甘溢滿咽喉。

  先苦後甜,千兩(liang) 茶的茶味如此,安化茶文化的發展乃至老百姓的生活變化,似乎也是如此。

  “千兩(liang) 茶的製作技藝,上世紀中期一度中斷。”李勝夫說,後來,在一幫老師傅的努力下,終於(yu) 慢慢恢複了技藝。

  好茶是虎皮料,幹茶要七星灶。李勝夫特別重視技藝原汁原味地傳(chuan) 承,每年,他都要帶著茶號的老師傅,到各個(ge) 製茶的村子去傳(chuan) 授技藝,“製茶是很多安化老百姓賴以發展的謀生之道,製茶的功夫好了,茶的受眾(zhong) 才更廣,老百姓的生活才會(hui) 更好。”

  此言非虛。戶籍人口約百萬(wan) 的安化縣,茶產(chan) 業(ye) 帶動了36萬(wan) 人就業(ye) 。2013年以來,全縣14.86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茶脫貧的有近10萬(wan) 戶。

  傳(chuan) 承好製茶技藝,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安化的年輕人也這麽(me) 想。一家三代在安化縣雲(yun) 台山做茶的90後青年龔意成,從(cong) 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完成學業(ye) 後,回鄉(xiang) 創業(ye) 做起了茶飲創新。

  “對於(yu) 老一輩茶商來說,茶是一種農(nong) 特產(chan) 品,但對於(yu) 年輕人來說,它可以是蘊藏著傳(chuan) 統文化且現代化、標準化的日常消費品。”龔意成隨手拿出一盒安化茶,充滿國風韻味的包裝盒,展開後記載著安化茶道故事,裏邊有安化綠茶、紅茶、黑茶3種產(chan) 品,“別小看這款傳(chuan) 統的扶貧產(chan) 品,早已走進年輕人的消費圈,去年光此一項,就讓6個(ge) 村9000多名村民有所收益,其中2000多人是已脫貧建檔立卡戶。”

  如今,東(dong) 坪鎮黃沙坪老街有著兩(liang) 百年曆史的裕通永老茶行,成了全縣茶企電商直播基地。古色古香的木宅子裏,製茶人講出了茶文化的別樣精彩。

  同樣致力於(yu) 講好茶文化故事的,還有70多歲的安化人黃朗雲(yun) 。他在外打拚多年,如今回鄉(xiang) 做茶旅融合生意。在當地支持下,黃朗雲(yun) 在龍塘鎮的一塊荒山坡上,建起五彩斑斕的“茶鄉(xiang) 花海生態體(ti) 驗園”。

  園區旁邊的茶鄉(xiang) 花海社區,融合了湖南省第二大、安化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安置區517戶2133人,來自13個(ge) 鄉(xiang) 鎮。依托生態體(ti) 驗園的建設,不少社區居民就近找到了工作。46歲的居民周秀榮在園區擔任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員,上班之餘(yu) 還會(hui) 錄上一段茶園風光的視頻,已經有了好幾千名粉絲(si) 。

  以前丈夫在外做木工,周秀榮留在家裏,“住在山巔巔上,也做一點茶。”如今搬到這裏,夫妻倆(lia) 雙雙在園區找到了工作,“沒想到,茶園生活可以這麽(me) 精彩。”周秀榮說。

  62歲的岩坡新村村民吉會(hui) 蘭(lan) 也在園區忙活。她和村民們(men) 將原來自己打理的零散土地,悉數流轉給了園區,並來園區上班。

  “還是看茶園,和原來有什麽(me) 不一樣?”有人問。“茶是新的,路是新的,生活也是新的。”吉會(hui) 蘭(lan) 笑著回應。

  人如此,城也一樣。從(cong) 催著人往外走,到吸引人留下來,安化的茶,正引領著小城的振興(xing) 。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03日 第 1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