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博物館新址開館
本報訊(記者 劉蘇雅)昨天,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65周年之際,中國航天博物館正式開館,並將擇日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預約參觀渠道。
中國航天博物館前身為(wei) 中華航天博物館,是國內(nei) 成立最早、亞(ya) 洲地區最大的航天科技大型專(zhuan) 業(ye) 展館,2020年正式更名為(wei) 中國航天博物館。今年7月,該館選定新址並啟動了展廳升級改造工程,11月16日正式開館。
走進博物館大門,兩(liang) 組火箭模型列隊迎接觀眾(zhong) ,一批實物展品讓人大飽眼福。身高8米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逃逸塔實物現身運載火箭展廳,這是載人航天發射任務中保證航天員安全的“生命塔”;神舟四號飛船返回艙艙體(ti) 斑駁,這是它在返回地球時,表麵隔熱材料被燒蝕留下的痕跡;在它的身後是一頂紅白相間的返回艙降落傘(san) 主傘(san) ,其麵積達1200平方米,相當於(yu) 3個(ge) 籃球場大小,但折疊後竟能裝入一個(ge) 手提包中。
現代化聲光電及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運用,讓航天精神“活”起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轉運發射模擬平台,以沙盤形式配合大屏幕,演示了長征五號火箭出廠、轉運、發射各個(ge) 環節,讓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火箭發射現場。通過中國空間站虛擬現實漫遊係統,觀眾(zhong) 還能沉浸式體(ti) 驗空間站內(nei) 的太空生活,展出的太空自行車、太空睡袋也可供實際體(ti) 驗。
中國航天博物館副院長陳青介紹,該館通過實物、文獻、多媒體(ti) 、虛擬現實體(ti) 驗、互動設備等多種手段,增強了展示效果,最大限度同時滿足專(zhuan) 業(ye) 觀眾(zhong) 和普通觀眾(zhong) 觀展需求。本次展陳升級,首次全係統展示了中國航天全貌,從(cong) 航天曆史、航天組織機構、航天產(chan) 品、航天人物、航天精神文化等方麵,全方位介紹中國航天各相關(guan) 方及各業(ye) 務領域,直觀呈現中國航天曆史縱深和時代經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