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活動場所還缺適老座椅
本報記者 王琪鵬
隨著北京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hui) ,居家適老化改造備受關(guan) 注。家庭空間之外,老年人常去的活動場所適老程度如何?有老年人反映,戶外休閑座椅往往設計得太矮,老年人不容易坐下去,坐下後又不容易站起來。對於(yu) 身體(ti) 機能衰退、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這樣的尷尬經常遇到。
高度不夠且“無倚無靠”
上周一個(ge) 午後,陶然亭公園裏有不少老人在遛彎曬太陽,怡然自得。為(wei) 方便遊客歇腳休息,公園裏設置了各式各樣的座椅。然而記者觀察發現,對於(yu) 部分老人來說,一個(ge) 簡單的“坐下”動作,要實現卻不容易。
高君宇烈士墓附近,80歲的林老爺子在一張長椅前停了下來。老人彎下腰後,雙手扶著膝蓋這才緩緩坐了下去。“上了年紀,腿沒勁兒(er) ,所以費勁。”老人說。
“給老人坐的座椅不能太矮,座深也不能太深,這樣老人的膝蓋彎曲會(hui) 自然一些。”中國老年學與(yu) 老年醫學學會(hui) 康養(yang) 規劃部副主任張達說,戶外休閑座椅的高度宜在45厘米到50厘米之間。有的戶外座椅明顯低於(yu) 這個(ge) 高度,就會(hui) 讓老人出現坐不下、起不來的窘境。
“座椅太矮還可能意味著風險。”張達介紹,老年人由於(yu) 腿部肌肉力量不足,下蹲時可能會(hui) 支撐不住,導致突然著地,造成尾骨骨裂甚至骨折。
除了高度問題,有的戶外座椅沒有靠背和扶手,也被老年人詬病。在南護城河畔的北京營城建都濱水綠道,白天來這裏遛彎的大多是老年人。記者發現,這裏的座椅主要有兩(liang) 種,一種是沒靠背的長凳,一種是有靠背的長椅。但無論長凳還是長椅,都沒有扶手。
對於(yu) 老人來說,有靠背可以更舒服一些,有扶手則可以為(wei) 坐下和起來提供必要的支撐。“這些對於(yu) 年輕人可能無所謂,但對老年人來說就是一個(ge) 很現實的問題。”張達說。
適老的座椅什麽(me) 樣
適老的戶外座椅應該是什麽(me) 樣呢?西城區萬(wan) 壽公園的座椅堪稱“樣板”。
在這個(ge) 麵積不大的公園裏,座椅設計處處體(ti) 現著適老細節。公園座椅沿遊覽路線設置,老人隨時都能停下來休息。座椅前方設計了“退台”,讓座椅和公園步道之間有了約1.5米的距離。
“徒步遊客和休息的遊客可以互不幹擾,而且座椅前麵還能停放輪椅。”張達介紹,萬(wan) 壽公園是一個(ge) “老年公園”,遊客大多是周邊社區的老年人,因此座椅設計充分考慮了老年人的需求。比如扶手上設有水杯槽和安放拐杖的豁口。在座椅旁邊還設置了一個(ge) 倚靠支架,方便老人倚靠或壓腿鍛煉。
在萬(wan) 壽公園,戶外座椅大多是木頭材質,並非堅固耐用的金屬材質。“這是因為(wei) 北京冬天比較冷,金屬座麵和扶手摸上去很冰涼,對老人不友好。”西城區孝老敬親(qin) 示範基地負責人郭麗(li) 萍表示,“有溫度”也是適老化改造需要考慮的方麵。
隨著適老化改造理念深入人心,一些公園已經開始對戶外座椅進行改造。比如在陶然亭公園,園方就給部分座椅加裝了靠背,並更換為(wei) 木質的座麵,讓老人在休息時能夠更舒服一些。
適老化改造也不能一刀切
老年人是逛公園的主力軍(jun) ,是不是所有公園座椅都需要進行適老化改造呢?一些老人提出了不同看法。
78歲的邵大爺和老伴常年在北京大觀園裏鍛煉。由於(yu) 家就住在附近,老兩(liang) 口十幾年如一日,天天都往公園跑。不同於(yu) 其他公園,大觀園的座椅大多是石凳,由於(yu) 天氣漸冷,老兩(liang) 口每次出門都會(hui) 帶上坐墊。
冰冷的石凳談不上適老,但邵大爺覺得全部更換也沒有必要。“公園畢竟不能跟養(yang) 老院一樣全麵。”邵大爺說,公園裏除了矮一些的石凳,亭台樓榭也都有可以坐的地方。
“進行適老化改造,還需要進行合理化的需求調研。”張達說,不同公園主力人群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像萬(wan) 壽公園這樣的社區公園,主力人群是社區老年人;而像頤和園這樣的公園,遊客屬於(yu) 不同年齡層,就不宜采用同一標準。“有的戶外座椅設計得比較矮,雖然不方便老人,但可能是為(wei) 了方便小朋友。”
郭麗(li) 萍認為(wei) ,在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的設施可以著重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對於(yu) 其他公共場所,可以開辟出專(zhuan) 門的無障礙區域,但不應影響其他人群的使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