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對網絡暴力說“不”(金台銳評)

發布時間:2022-11-25 20:18:00來源: 人民日報

  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製、強化網暴當事人保護、嚴(yan) 防網暴信息傳(chuan) 播擴散、依法從(cong) 嚴(yan) 處置處罰……前不久,中央網信辦印發《關(guan) 於(yu) 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旨在切實加大網暴治理力度,進一步壓實網站平台主體(ti) 責任,健全完善長效工作機製,有效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維護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

  隨著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的快速發展,一些新型網絡暴力也浮出水麵。例如,近期就有媒體(ti) 曝光,有人惡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網課實施所謂“網課爆破”,這種行為(wei) 不僅(jin) 嚴(yan) 重擾亂(luan) 了教學秩序,更給人帶來實際的心理創傷(shang) 。

  網絡暴力是網絡生態的“毒瘤”。網絡暴力針對個(ge) 人集中發布侮辱謾罵、造謠誹謗、侵犯隱私等違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互聯網的放大傳(chuan) 播,往往就成了“傷(shang) 人利器”。有的網絡熱點事件中,當事人的姓名、職務、單位等隱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引來了陌生人沒完沒了的騷擾。有的網民因“信息繭房”,頻繁接收片麵信息,陷入非黑即白的“罵戰”。更為(wei) 人不齒的是,一些機構追逐所謂“流量至上”,借網暴事件蹭炒熱度、推廣引流、故意“帶偏節奏”或者跨平台搬運拚接虛假信息等,這種惡意營銷炒作更是毒化了網絡環境。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在有的網絡暴力事件中,少數網民自以為(wei) 站在“道德高地”,將網絡暴力當成“網絡正義(yi) ”,對他人合法權益隨意踐踏。特別是一些網民往往抱著“法不責眾(zhong) ”的僥(jiao) 幸心理,忽視了對自身行為(wei) 的應有約束。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ti) 是現實的,都應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yi) 務。近年來,圍繞網絡暴力等突出問題的治理,相關(guan) 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清朗”係列專(zhuan) 項行動等工作深入推進,此類亂(luan) 象得到有效遏製,網絡生態持續向好。

  治理網絡暴力非一日之功,為(wei) 受害者提供有效保護是當務之急。一次網絡暴力事件,背後通常是一個(ge) 個(ge) 數量龐大的“微型”侵權行為(wei) ,這給當事人的維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網絡暴力特點決(jue) 定了對網暴受害人的保護,需要從(cong) 法治、技術雙管齊下:一方麵,要對網絡暴力“零容忍”,通過依法懲治形成有效震懾,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另一方麵,對於(yu) 正在發生的網絡暴力,也要從(cong) 技術角度尋找化解之道,例如網站平台加強內(nei) 容識別預警、設置一鍵防護功能、建立快速舉(ju) 報通道等,盡可能減少網暴行為(wei) 對當事人的傷(shang) 害。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網絡空間是億(yi) 萬(wan) 網民共同的精神家園,麵對形態多樣、不斷變化的網絡暴力,相關(guan) 的治理手段也應注重綜合協同。這其中既涉及完善政府監管方式、暢通司法救濟渠道,也需要壓實網站平台主體(ti) 責任、提升網民在數字時代的文明素養(yang) 等。唯有多方發力、久久為(wei) 功,才能共同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讓人民群眾(zhong) 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