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鍾的文創旅行(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
當前,依托博物館等文化文物單位的館藏資源進行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呈現活躍趨勢。在文化文物單位中,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起步較早,拓展了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載體(ti) 。
本版今起推出係列策劃“解碼·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開發”,關(guan) 注一件博物館IP的多樣延伸、一個(ge) 設計團隊的創意探尋、一個(ge) 文創聯盟的機製創新,探討在文化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動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提質升級、促進文物活化利用。
——編 者
舉(ju) 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鍾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今,觀眾(zhong) 除了看實物、聽講解,“接觸”曾侯乙編鍾的途徑還有很多——將一件嵌入編鍾元素的文創商品帶回家,借助全息投影數字技術“敲響”編鍾,觀看編鍾樂(le) 團表演傳(chuan) 統樂(le) 舞《禮樂(le) 天下》……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過2400多年曆史的曾侯乙編鍾,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數字賦能,在手機上“敲響”編鍾
1978年出土於(yu) 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編鍾,創下了多項紀錄。此前,我國各地已經出土了多套編鍾,而曾侯乙編鍾是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廣、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細的一套,屬於(yu) 戰國時期青銅樂(le) 器的巔峰之作。更珍貴的是,編鍾的鍾體(ti) 、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55字銘文,包含了豐(feng) 富而完整的樂(le) 律學知識。
“舉(ju) 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鍾是中華禮樂(le) 文明的代表,也為(wei) 我們(men) 博物館打造文創特色品牌提供了最有價(jia) 值的IP。”湖北省博物館市場部主任、編鍾樂(le) 團副團長王亮說。湖北省博物館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開發編鍾文創產(chan) 品,最初是仿製原件大小或者縮小版的編鍾,在國內(nei) 外市場都很受歡迎,後來,推出加入編鍾元素的文具、生活日用品也深受大眾(zhong) 喜愛。王亮介紹:“2019年開始,我們(men) 推出了‘舌尖上的湖北省博物館’,以幾大鎮館之寶的模型製成了慕斯蛋糕和冰激淩,很多年輕人專(zhuan) 門來這裏打卡品嚐。”
數字科技的融入,讓編鍾“活”起來。在湖北省博物館綜合館大廳體(ti) 驗區,曾侯乙編鍾經全息投影,觀眾(zhong) 動動手即可“敲響”;佩戴VR眼鏡、手持VR手柄,就可以化身樂(le) 師在係統的提示下完成演奏,感受與(yu) 文物近距離接觸的魅力。2022年除夕,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共同推出《古律叩新春,禮樂(le) 承千年》新媒體(ti) 互動項目,用戶可通過小程序和H5在手機上“敲響”曾侯乙編鍾。
傳(chuan) 承技藝,找尋“一鍾雙音”演奏密碼
作為(wei) 大型禮樂(le) 重器,編鍾在古代社會(hui) 有著重要的禮儀(yi) 象征作用。1978年出土時,為(wei) 了解其音樂(le) 功能,在曾侯乙墓發現地舉(ju) 辦了一場音樂(le) 會(hui) ,用曾侯乙編鍾原件演奏了一組古今中外著名樂(le) 曲,並通過電台廣泛傳(chuan) 播,震驚世界。
198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聯合湖北省博物館,用曾侯乙編鍾原件錄製了唱片《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鍾之聲》,該唱片收錄了《竹枝詞》《春江花月夜》《楚商》等6首經典樂(le) 曲。
出於(yu) 對文物的保護,現在用於(yu) 演奏的編鍾都是複仿製件。隨州市博物館館長項章介紹,伴隨大量各曆史時期青銅編鍾在隨州出土,隨州文博部門聯合相關(guan) 單位及民間鑄鍾匠人進行複製,延續了古法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鍾製作技藝)。2021年隨州市曾都區申報的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鍾製作技藝)被認定為(wei)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曾侯乙編鍾的一大特點,就是“一鍾雙音”。按照編鍾上的錯金標音銘文所示,敲擊編鍾的正鼓部和側(ce) 鼓部會(hui) 發出不同的樂(le) 音,而且兩(liang) 音之間相差三度。年過花甲的項紹清老人是青銅編鍾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990年,他把成套的編鍾按古代音律排列校音,使每個(ge) 編鍾的“正鼓”和“側(ce) 鼓”位置均能敲擊出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樂(le) 音,成功仿製出演奏類編鍾。2015年,青銅編鍾“一鍾雙音”校音技藝,被授予國家專(zhuan) 利。
“青銅編鍾製作工藝繁複、用料考究、製作耗時較長,青銅器製作技藝一直在隨州境內(nei) 以家族及民間師徒方式進行傳(chuan) 承,延續至今,約有400人從(cong) 事該技藝,可追溯4代以上,有著百年的傳(chuan) 承曆史。”項章介紹。
組建樂(le) 團,編鍾與(yu) 多種樂(le) 器跨界對話
曾侯乙編鍾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它是中國古老的樂(le) 器,也可演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樂(le) 曲。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殘奧會(hui) 頒獎儀(yi) 式的樂(le) 曲是以曾侯乙編鍾原聲、現代玉磬和交響樂(le) 融合演奏的江蘇民歌《茉莉花》。2016年,湖北省博物館用曾侯乙編鍾為(wei) 來訪問的外賓演奏俄羅斯經典民歌《喀秋莎》。
早在1987年,湖北省博物館就成立了編鍾演奏組(編鍾樂(le) 團前身)。“曾侯乙編鍾本身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而音樂(le) 是與(yu) 觀眾(zhong) 建立聯係的很好的形式。我們(men) 用複製品重新奏響曾侯乙編鍾,這也是一種活化傳(chuan) 承。”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編鍾樂(le) 團團長王先福介紹。
編鍾樂(le) 團編創負責人羅樂(le) 介紹:“在作品內(nei) 容上,我們(men) 的演出曲目既有反映中華禮樂(le) 文明的傳(chuan) 統編鍾樂(le) 舞《禮樂(le) 天下》等,也有展示荊楚文化的編鍾古樂(le) 《楚調》《九歌》等作品。近幾年,我們(men) 增加了一些反映時代風貌的樂(le) 曲,並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2021年4月8日,編鍾樂(le) 團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鍾演奏廳舉(ju) 辦的“浴火重生——弘揚偉(wei) 大抗疫精神編鍾音樂(le) 會(hui) ”,采用線上+線下的形式,有近200萬(wan) 人次觀看。
除了在作品內(nei) 容、節目形式、硬件技術上進行創新,編鍾樂(le) 團還積極嚐試跨界,與(yu) 薩克斯、鋼琴、古琴等不同樂(le) 器進行創新融合,讓編鍾樂(le) 舞曆久彌新。
今年6月11日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武漢琴台鋼琴博物館舉(ju) 辦了“鍾·琴”音樂(le) 會(hui) ,編鍾與(yu) 鋼琴同台演奏。9月,湖北省博物館又與(yu)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聯合舉(ju) 辦“一見鍾·琴”線上音樂(le) 會(hui) ,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編鍾與(yu) 唐代、清代的古琴“聯袂演出”。
30多年來,湖北省博物館編鍾樂(le) 團已接待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逾千萬(wan) 人次,使先秦時代廟堂重器奏出的黃鍾大呂,走向現代受眾(zhong) 。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8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