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台灣青年:在祖國的山川種出更多“夢中的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cong) 哪裏來,我的故鄉(xiang) 在遠方……”這首創作於(yu) 上世紀70年代的《橄欖樹》承載了海峽兩(liang) 岸許多同胞的共同記憶,至今依然廣為(wei) 傳(chuan) 唱。而歌中吟詠的“遠方的故鄉(xiang) ”,如今成了許多台灣青年邁步奮鬥的地方。
近日,2022“把青春華章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chuan) 和互動引導活動在廈門大學舉(ju) 行。活動上,台灣青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元升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書(shu) 任和黨(dang) 的二十大台灣省籍青年黨(dang) 代表、蘇州市台聯副會(hui) 長邱峰向學生們(men) 分享了他們(men) 融入祖國,與(yu) 大陸同胞在故鄉(xiang) 大地上揮灑汗水、激揚青春的故事,收獲了許多支持和感動。
情牽兩(liang) 岸,在大涼山種下夢中的橄欖樹
在四川大涼山的重山之中,一對來自台灣的父子尋覓著心中的故鄉(xiang) ,將夢中的橄欖樹帶入現實,讓它成了鄉(xiang) 民們(men) 脫貧致富的幸福樹。
2011年,林書(shu) 任的父親(qin) 林春福籌劃去大涼山發展橄欖油產(chan) 業(ye) 。但真正走進涼山州冕寧縣後,這裏走不盡的路、翻不盡的山和鄉(xiang) 民們(men) 的貧困生活成了林春福深深的牽掛。
台灣青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元升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書(shu) 任在現場講述奮鬥故事。人民網 陳永整攝
在活動現場,林書(shu) 任回憶起多年前的一次父子談話。那天,父子倆(lia) 站在大涼山的最高處俯瞰,60歲的林春福神采飛揚地訴說他在大涼山種下的夢想,“我要在這裏種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油橄欖!”安寧河穀在太陽下閃著光,油橄欖鮮綠鋪展,遠處麥穗金黃,每種顏色都清澈明亮。
林書(shu) 任說:“父親(qin) 的那份執著深深打動了我。那一刻,我種下了自己心中的‘橄欖樹’。”
2013年,林書(shu) 任從(cong) 台北進入北京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那時起,他開始每個(ge) 季度找時間到涼山賣橄欖油賺取生活費。2020年,林書(shu) 任從(cong)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ye) 後,放棄了在北京的工作機會(hui) ,追隨父親(qin) 的腳步來到大涼山,成為(wei)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元升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剛開始,“橄欖夢”其實遇到過不少困難。因為(wei) 不會(hui) 說彝族語,要流轉土地,種的還是沒有聽過的植物,很難取得村民們(men) 的信任。一位大姐甚至直接趴到挖土機上,堅決(jue) 不讓施工。在誤解與(yu) 阻力麵前,村幹部們(men) 擔當翻譯,帶著父子倆(lia) 挨家挨戶拜訪解釋,翻山越嶺上門給村民做動員。
就這樣,夢中的橄欖樹開始在大涼山生根發芽,而父子兩(liang) 人也以村寨為(wei) 家,將自己的命運與(yu) 這片土地緊緊交織。從(cong) 隔閡到信任,從(cong) 分歧到合作,林書(shu) 任感受到自己早已與(yu) 鄉(xiang) 民們(men) 成了家人——“村裏人明明很愛吃辣,卻會(hui) 在一起吃飯時,以清淡的飯菜為(wei) 主。我也開始習(xi) 慣涼山清新的空氣、綿延的土地,感受著無處不在的親(qin) 情。”
一晃十多年,油橄欖從(cong) 第一批種植的600畝(mu) 發展到如今的2.5萬(wan) 畝(mu) ,10年來,當地9800多戶農(nong) 戶的年人均純收入增加了3倍以上。當初反對聲音最大的那位大姐,已是油橄欖園最勤快的人。村民們(men) 為(wei) 橄欖油取了一個(ge) 彝族名字——木都哈尼,意思是“火焰”。
村民們(men) 說,是海那邊的父子倆(lia) 帶來的脫貧火種,點燃了致富的希望。而在林書(shu) 任眼裏,是這遠方的土地給了他實現夢想的舞台。
“父親(qin) 告訴我,你要真正認識這個(ge) 時代,就要到最基層。”林書(shu) 任說,期待未來能和兩(liang) 岸更多的青年人、和擺脫貧困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共同打拚,在祖國美好的山川種出更多“夢中的橄欖樹”,繪製出山鄉(xiang) 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深耕一線,到最基層打造新時代鄉(xiang) 村
夢中的橄欖樹在涼山開枝散葉,而在江蘇蘇州,亦有這樣一棵枝繁葉茂的“家族樹”連著兩(liang) 岸欣欣向榮。
祖籍台灣屏東(dong) 的邱峰是黨(dang) 的二十大台灣省籍青年黨(dang) 代表。上世紀三十年代,他的爺爺來到大陸,與(yu) 奶奶相識相愛,結成了蘇州第一例兩(liang) 岸婚姻。如今,他們(men) 的大家庭中有13名台胞,活躍在祖國的各個(ge) 角落。
邱峰笑稱自己有兩(liang) 個(ge) 故鄉(xiang) ,一個(ge) 在海峽的這邊,一個(ge) 在海峽的另一邊。“我的祖輩世代在台灣務農(nong) ,無論是在台灣屏東(dong) 還是江蘇蘇州,我的血液裏都流淌著‘三農(nong) 基因’。”邱峰說自己大學念的農(nong) 林經濟管理,畢業(ye) 後一直奮戰在蘇州“三農(nong) ”一線。和林書(shu) 任一樣,邱峰把青春留在了這片土地的“最基層”。
走遍蘇州79個(ge) 涉農(nong) 鄉(xiang) 鎮、1028個(ge) 行政村、近萬(wan) 個(ge) 自然村莊,這些年,邱峰和同事參與(yu) 開展了當地的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把青春留在了鄉(xiang) 野,一點點消除了亂(luan) 搭亂(luan) 建、亂(luan) 堆亂(luan) 放、亂(luan) 塗亂(luan) 畫、亂(luan) 種亂(luan) 養(yang) 等各種問題,致力於(yu) 打造一個(ge) 幹淨整潔有序的宜居宜業(ye) 的鄉(xiang) 村環境。
鄉(xiang) 愁,是他想守護的“橄欖樹”。
“不久前去村裏走訪,一位老大爺高興(xing) 地告訴我,以前一到周末,他們(men) 老兩(liang) 口一大早就去地裏收菜,然後提著大包小包擠公交車去城裏看小孩。現在是城裏的子女帶著孩子,約上朋友,一大早就回來了,中午吃個(ge) 農(nong) 家菜,下午田野裏轉轉,臨(lin) 走把自家地裏種的蔬菜水果裝滿後備箱。”說著,邱峰露出欣慰的神情,他覺得這正是“讓城市更向往”的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現實圖景。
台灣在社區營造、精品農(nong) 業(ye) 、鄉(xiang) 創文創方麵起步較早,有著豐(feng) 富的行業(ye) 經驗。讓邱峰感到欣喜的是,這些年越來越多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青年台胞跨海“登陸”,在祖國大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廣闊舞台上施展才華、追夢築夢圓夢,讓智慧在這遠方的故鄉(xiang) 發揚光大。
對腳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長。不僅(jin) 是林書(shu) 任和邱峰,隨著兩(liang) 岸多維度交流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台灣青年帶著先進經驗技術以及大膽實踐,在大陸廣闊的“試驗田”裏結出“佳果”。
尋覓著心中的“橄欖樹”,他們(men) 在民族複興(xing) 的“大方位”中找到自己的“小坐標”。在新時代的接力賽中,兩(liang) 岸青年正肩並肩、手拉手,擼起袖子加油幹、風雨無阻向前行,將青春融入祖國的江河湖海。
“我們(men) 共種橄欖樹,同圓中國夢;我們(men) 同唱一首歌,一起向未來!”林書(shu) 任與(yu) 邱峰的海峽情長贏得了現場學生們(men) 的熱烈掌聲,久久不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