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首次在空間站培育出水稻種子(科技自立自強)
北京時間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dong) 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當天,隨艙下行的載人空間站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在著陸場交付空間應用係統,並於(yu) 次日淩晨返回北京,順利運抵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係統總體(ti) 與(yu) 相關(guan) 實驗人員進行了實驗樣品基本狀態的檢查,確認返回樣品完好後,順利交接相關(guan) 實驗科學家。
返回的樣品包括3個(ge) 生物樣品冷包和1個(ge) 無容器樣品袋,其中3個(ge) 生物樣品冷包裝載的是水稻和擬南芥的實驗樣品,無容器樣品袋中為(wei) 4盒無容器材料實驗樣品。
水稻和擬南芥種子經曆了120天全生命周期。水稻是人類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未來載人深空探測生命支持係統的主要候選糧食作物。利用空間微重力進行水稻育種也是空間植物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人類要在空間長期生存,就必須要保證植物能夠在空間成功繁殖種子。之前國際上在空間隻完成了擬南芥、油菜、豌豆和小麥從(cong) 種子到種子的培養(yang) ,而主要糧食作物水稻,此前尚沒有能夠在空間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的培養(yang) 。
在我國空間站生命科學項目中,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鄭慧瓊研究團隊承擔了“微重力條件下高等植物開花調控的分子機理”,在國際上首次開展了水稻從(cong) 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yang) 實驗。同時,開花是結種子的前提,研究團隊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也係統地研究了空間微重力對植物開花的影響。
本項目共在軌開展實驗120天,完成了擬南芥和水稻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開花結籽全生命周期的培養(yang) 實驗。其間航天員在軌進行了3次樣品采集,包括9月21日孕穗期水稻樣品采集;10月12日擬南芥開花期樣品采集和11月25日水稻和擬南芥種子成熟期樣品采集。采集後,開花或孕穗期樣品保存於(yu) 零下80攝氏度低溫存儲(chu) 櫃中,種子成熟期樣品保存於(yu) 4攝氏度低溫存儲(chu) 櫃。12月4日,樣品隨神舟十四號返回地麵。按計劃在北京交接樣品後,轉運至上海實驗室中做進一步檢測分析。
本次空間項目主要完成的實驗內(nei) 容包括:在軌完成了水稻從(cong) 種子萌發、幼苗生長、抽穗和結籽全生命周期的培養(yang) 實驗並通過獲取圖像進行分析;完成了剪株後空間再生稻成功培育並結出了成熟的種子(二茬);在軌完成擬南芥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和不同3個(ge) 生物鍾調控的開花關(guan) 鍵基因對空間微重力響應的圖像觀察分析並在軌采集了樣品。
實驗初步發現,水稻的株型在空間變得更為(wei) 鬆散,主要是莖葉夾角變大;矮稈水稻變得更矮,高稈水稻的高度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此外,生物鍾控製的水稻葉片生長螺旋上升運動在空間更為(wei) 凸顯。
水稻空間開花時間比地麵略有提前,但是灌漿時間延長了10多天,大部分穎殼不能關(guan) 閉。開花時間和穎殼閉合均是水稻的重要農(nong) 藝性狀,二者在保障植物充分生殖生長和獲得高產(chan) 優(you) 質種子方麵都有重要作用,此過程受到基因表達的調控,後續將利用返回樣品進一步分析。
在空間進行再生稻實驗並獲得再生稻的種子。從(cong) 剪株20天後就可以再生出兩(liang) 個(ge) 稻穗,說明空間狹小的封閉環境中再生稻是可行的,為(wei) 空間作物的高效生產(chan)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驗證據。該技術可以大大增加單位體(ti) 積中的水稻產(chan) 量,也是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嚐試的再生稻技術。
首次對空間生物鍾調控光周期開花的關(guan) 鍵基因進行研究。利用基因突變和轉基因的方法,構建了3種不同開花時間的擬南芥,分別是:提前開花,延遲開花和正常開花(野生型),通過對空間擬南芥生長發育的圖普觀察與(yu) 分析,發現開花關(guan) 鍵基因對微重力的響應與(yu) 地麵有明顯的差異,其中在地麵提早開花的擬南芥在微重力條件下開花時間也大大延長。
此外,生物鍾基因突變後,空間擬南芥的下胚軸過度伸長,說明生物鍾基因表達對於(yu) 維持擬南芥在空間生長的正常形態和適應空間環境非常重要,為(wei) 今後利用改造開花基因來促進植物適應空間微重力環境提供了新方向。後續研究團隊將進一步利用返回材料對擬南芥適應空間環境的分子基礎進行深入解析。
同時返回的還有4盒無容器材料實驗樣品。無容器材料實驗櫃是國內(nei) 首個(ge) 、國際上第二台在軌成功運行的同類實驗設施,到目前為(wei) 止已實現在軌穩定運行590餘(yu) 天,順利完成了7盒材料樣品在軌實驗,成功加熱樣品73顆。通過長期在軌實驗,空間應用係統突破並掌握了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獲取了大量重要的科學數據,揭示了一批空間實驗新現象,並通過地麵分析研究,產(chan) 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在多個(ge) 國際著名頂級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後續,科學家將繼續加快開展新型金屬合金深過冷凝固過程研究和熱物性參數測量,以獲得地麵高性能製備工藝關(guan) 鍵條件,指導地麵新材料製備。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6日 1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