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馬鞍山慈湖高新區繪就一體化發展多彩畫卷

發布時間:2022-12-06 19:02:00來源: 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在景中走,景在心中留。

  12月1日,雪後放晴,步入蘇皖交界處的湖泊塘公園,微風吹拂,水波蕩漾,不時有小鳥掠過水麵,飛入嘩嘩作響的生態林。公園內(nei) ,市民三三兩(liang) 兩(liang) 在林蔭道、湖畔邊休閑散步。

  水變清了、景變美了……附近居民李萍連連稱讚:“近年來,這裏的環境大變樣,附近小區居民都願意來這裏遊玩、散步!”

  據介紹,為(wei) 提升湖泊塘水係環境,2018年以來,馬鞍山慈湖高新區投資近1200萬(wan) 元對湖泊塘公園進行覆綠、提升、改造,總綠化麵積約200畝(mu) 。

  綠色打底,顏值提升。慈湖高新區積極構建以“一湖”(湖泊塘水係生態修複和治理)、“一線”(天門大道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兩(liang) 山”(西山、團旗山生態修複和提升)、“兩(liang) 鎮”(智慧小鎮、健康小鎮生態保護和治理)為(wei) 重點的蘇皖省界綠色生態長廊,讓一體(ti) 化發展的底色更濃。

  慈湖高新區社會(hui) 事務部副部長馮(feng) 淩介紹,高新區堅持生態優(you) 先,建立完善生態環保聯合執法機製,打造蘇皖省界綠色生態長廊、綠色屏障,努力實現生態環保一體(ti) 化。

  “綠”色的生態不斷變優(you) ,“金”色的產(chan) 業(ye) 也在不斷變強。

  “皓元醫藥安徽馬鞍山產(chan) 業(ye) 化基地項目一期5號生產(chan) 車間已經試生產(chan) 。”12月1日,安徽皓元藥業(ye) 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傑高興(xing) 地表示,除5號生產(chan) 車間外,其餘(yu) 生產(chan) 車間建設有序推進,“項目全部建成投產(chan) 後,計劃實現年產(chan) 值近10億(yi) 元,帶動當地近500人就業(ye) 。”

  “公司選擇落戶慈湖高新區,與(yu) 馬鞍山市全方位貼心服務息息相關(guan) 。”董傑表示,為(wei) 幫扶企業(ye) 加快發展,慈湖高新區持之以恒優(you) 服務,尤其在保障企業(ye) 原材料供應穩定以及用工方麵,給予了很大幫助,讓企業(ye) 很有歸屬感,這也堅定了企業(ye) 在馬鞍山紮根發展的信心和決(jue) 心,“皓元醫藥在慈湖高新區另建有公共服務平台,目前平台已引入上下遊相關(guan) 聯企業(ye) 9家,大家齊心協力把產(chan) 業(ye) 集群做大做強。”

  打好招商引資牌,引來更多“金鳳凰”。“我們(men) 通過以商招商、駐點招商以及舉(ju) 辦招商推介會(hui) 等形式,及時捕捉長三角等地區企業(ye) 投資意向,招大引強、招新引優(you) 。”慈湖高新區招商局招商辦專(zhuan) 員江曉鵬介紹。

  據了解,今年1—9月,慈湖高新區累計新簽約項目43個(ge) ,其中簽約長三角地區項目33個(ge) ,總投資額達216.4億(yi) 元,蓄積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勢能。

  生態利民,發展惠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慈湖高新區界牌樞紐公交車站的建成市民期盼已久。12月1日,已經可以看到整個(ge) 場站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工,柏油路麵上劃好了停車區域,周邊綠化也基本栽植完畢。

  “目前,界牌樞紐公交車站項目已建設完畢,共設置公交車停車位40個(ge) ,12月底將交付市公交集團。寧馬兩(liang) 市公交都接入該場站後,兩(liang) 地居民可在此同站換乘。”慈湖高新區規劃建設局工作人員劉楊介紹。

  出門說走就走,在“家”跨省辦事。慈湖高新區與(yu) 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經過協商梳理,篩選出首批《慈湖高新區——江寧街道政務中心跨省通辦事項清單》,通過設置“跨省通辦”專(zhuan) 窗,申請人不再受地域限製,實現“進一扇門、辦兩(liang) 省事”。

  “我們(men) 將把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在具體(ti) 行動上,體(ti) 現在發展成效上。”慈湖高新區征遷局副局長邢海國表示,高新區將全力做好寧馬城際、寧馬高速“四改八”等寧馬融合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征遷及後續工作,努力實現區域交通一體(ti) 化,讓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近年來,慈湖高新區憑借“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先機優(you) 勢,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ti) 化發展成效明顯。

  追“高”逐“新”的路上如何再攀新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在思想觀念上與(yu) 南京都市圈和長三角地區主動對標,堅持高位推動,拉好融入框架;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要緊牽發展“牛鼻子”,著力招大引強,推動產(chan) 業(ye) 不斷向集群化、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和生態化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積極打造承接平台,充分利用南京及長三角地區高校眾(zhong) 多的優(you) 勢,紮實推動與(yu) 大院大所的產(chan) 學研用合作,有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和雙創人才的集聚,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讓一體(ti) 化發展的動能更澎湃。(何鵬)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