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賦能助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人民網北京12月5日電 (李博)“科技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有力武器。北京市構建了較為(wei) 完善的生態環境科技工作體(ti) 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裏程碑式突破,綠色低碳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科技與(yu) 國際合作處處長明登曆說。
構建完整開放的環境科技體(ti) 係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圍繞氣、水、土汙染來源與(yu) 治理,以重大科技專(zhuan) 項為(wei) 抓手,匯集在京科技資源,解決(jue) 關(guan) 鍵科學問題、突破技術瓶頸,循序漸進提供解決(jue) 方案。
市生態環境局強化應用,提升監測監管能力支撐精準治汙。在傳(chuan) 統監測方法基礎上,穩步采用先進的采樣、數據傳(chuan) 輸、分析及預測預報等技術,支持構建了國際一流的天空地三維立體(ti) 環境及汙染源監測體(ti) 係,提升動態化、精細化管控水平。
“我們(men) 應用熱點網格、車載移動監測、在線監控等技術手段開展環境執法,探索性開展了無人機應用,大大提高了執法監管科技化和精準化水平。遠程在線監控係統實現了對幾十萬(wan) 輛重型柴油車的實時監控。”明登曆說,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還借助覆蓋街鄉(xiang) 鎮的高密度監測網絡,開展動態網格汙染研判評估、獲取汙染高值區域和點位,為(wei) 監管執法提供精準依據。
明登曆介紹,市生態環境局以先進技術推動重點領域有效治汙。在移動源汙染治理方麵,通過製訂嚴(yan) 格的排放標準,引領汽車製造業(ye) 一方麵采用先進的機內(nei) 淨化技術,即源頭控製,另一方麵輔之以完善的後處理技術,即末端治理,實現單車汙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
在固定源汙染治理方麵,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支持研發國產(chan) 化的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技術,帶動了燃氣鍋爐行業(ye) 進步。在水汙染防治方麵,以密雲(yun) 水庫保護為(wei) 重點構建“評估—風險識別溯源—控製技術篩選”全鏈條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ti) 係;以入河排口監管為(wei) 突破口構建“源—口—環境”三位一體(ti) 的水生態環境精細化管控體(ti) 係;研發水生態“智慧化監測”方法和裝備並開展試點,為(wei) 長期定點位水生態和生境監測提供技術支持。
在土壤汙染防治方麵,針對化工、鋼鐵等大型企業(ye) 停產(chan) 搬遷後汙染場地的治理與(yu) 修複,開展了精準修複與(yu) 風險管控關(guan) 鍵技術研究,支持有效管控風險、采用成本可控的技術路線進行修複。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積極推廣先進低碳技術試點示範等。
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強化技術支撐
近五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簡稱市環科院)在完善法規標準體(ti) 係、大氣汙染精細化治理、水生態環境保護與(yu) 修複、建設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生態保護與(yu) 空間監管和減汙降碳協同等方麵不斷創新,為(wei) 北京市實現生態環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聶磊介紹,在大氣汙染精細化管控方麵,市環科院聚焦建立揮發性有機物(VOCs)汙染防治管理體(ti) 係的科技支撐需求,建立治理技術篩選評估體(ti) 係,探索揮發性有機物管控技術體(ti) 係;研發道路塵負荷車載移動監測係統;提出了“一源一策”和“一季一策”揚塵防治技術方案。
在水生態環境保護與(yu) 修複方麵,市環科院以密雲(yun) 水庫為(wei) 重點,構建了全鏈條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ti) 係和水生態環境精細化管控體(ti) 係;在新鳳河、媯水河開展水生態“智慧化監測”試點。在建設用地土壤安全利用方麵,研發低能耗、綠色可持續生物修複技術和近自然方式風險管控技術。在生態保護領域,構建重要生態空間和重點生態工程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jia) 技術體(ti) 係;建成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庫,探索開展生物多樣性智慧觀測技術。
近年來,北京市大氣汙染防治進入細顆粒物PM2.5與(yu) 臭氧協同控製階段。聶磊說,北京建立了從(cong) 源頭到末端的治理技術篩選評估體(ti) 係,提出重點行業(ye) 全過程控製技術路徑,采用“一廠一策”模式,完成367家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ye) 合規性診斷並提出了全過程最優(you) 控製技術路徑,提高了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的有效性。
市環科院還牽頭研發了國產(chan) 化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技術,並在北京進行了裝備示範。係統性研究成果支撐了北京市在完成“煤改清潔能源”後氮氧化物剛性持續減排,也為(wei) 全國諸多城市陸續跟進提供了政策、技術、製度的範本。
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打造智慧監測
“近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持續加大科研力度,產(chan) 生了一係列創新性科研成果,支撐了空氣質量改善。”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鹿海峰說。
自2012年起,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全國率先建成了城市PM2.5實時監測係統並逐小時對社會(hui) 發布,綜合應用自動監測技術、組分監測技術、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及地基雷達監測技術等手段,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天空地三維立體(ti) 監測體(ti) 係,實時監測北京空氣中的主要汙染物變化情況。同時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有機融合,建立千餘(yu) 個(ge) 小型化傳(chuan) 感器組成的街鄉(xiang) 鎮高密度監測網絡。通過智能識別監測數據,建立動態網格汙染研判評估係統,實現由傳(chuan) 統現場“點對點”監管模式向遠程“點對麵”模式的轉變。
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完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技術體(ti) 係,逐步實現3-5天的準確預報和7-10天的趨勢預測,準確預測汙染過程,為(wei) 提前啟動措施,削減汙染物濃度峰值、降低汙染物積累速度發揮了積極作用。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探索PM2.5源解析技術,於(yu) 2014年率先在全國發布PM2.5源解析結果,當時國內(nei) 相關(guan) 技術領域尚處於(yu) 空白。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又基於(yu) 常量組分和痕量示蹤物監測方法體(ti) 係,於(yu) 2018年發布第二輪PM2.5源解析報告,北京成為(wei) 第一個(ge) 更新PM2.5源解析結果的城市。隨後,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自主創新解析路線,發布了第三輪PM2.5來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
2018年以來,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全國率先推進重型車排放遠程在線監測技術,應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手段,突破海量高並發數據接收與(yu) 解譯瓶頸,搭建了國際首個(ge) 重型車排放遠程在線監測示範平台,實時追蹤聯網車輛排放狀態。深化重點排汙單位自動監控數據應用,支撐行業(ye) 精細監管。
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借助衛星遙感、環境DNA技術等多種創新監測手段,持續開展涵蓋理化指標、水生生物和生境狀況三方麵水生態綜合監測,並逐步完善本地化水生生物DNA條形碼數據庫。同時初步構建了符合北京市地域特征的水生態監測與(yu) 評價(jia) 技術體(ti) 係,為(wei) 水生態環境管理和水生態修複成效評估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鹿海峰表示,接下來,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將推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監測領域深度應用,打造國際領先的生態環境監測“智能感知”創新示範基地,借助科技力量全力支撐北京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首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