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佳作薈萃傳神韻
台上,悠揚的歌聲與(yu) 曼妙的舞姿融合為(wei) 一;台下,觀眾(zhong) 拿起手機記錄下一個(ge) 個(ge) 精彩瞬間。近期,海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會(hui) 演在海口精彩上演。“酷炫民族風”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一場韻味十足的視聽盛宴,展示出海南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本屆文藝會(hui) 演,我省14個(ge) 市縣的文藝團隊共排演了30件民族文藝作品,涵蓋舞蹈、歌曲、器樂(le) 、劇目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部分作品充滿創意地將民族特色與(yu) 藝術語匯、視覺效果及舞台設計有機融合,生動呈現了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體(ti) 現了海南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較高的藝術水準。
作品充滿生活氣息
晨暉初沐,茶園裏滿目青翠,采茶姑娘用靈巧的雙手撥動琴弦;微風拂過,稻田泛起綠色漣漪,黎族阿哥辛苦勞作、揮汗如雨……會(hui) 演中的歌舞題材大多來源於(yu) 少數民族日常的生產(chan) 生活,給觀眾(zhong) 一種親(qin) 切自然的感受。
光影交匯處,嶺峰聳翠,樹影婆娑,海南熱帶雨林的風景映入眼簾……群舞《守護心中的那一抹綠》描繪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畫卷,讓觀眾(zhong) 開始沉醉於(yu) 充滿奇遇感受的“雨林時光”,感受黎族先民敬畏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群舞《黎·搏力》以黎族錢鈴雙刀舞為(wei) 基礎創編,頭紮紅巾的舞者們(men) 手持錢鈴棍或雙刀,踏著歡騰的鼓點,踩著明快的節奏,或蹲或跳或轉,舞步穩健有力,彰顯了黎族男子的陽剛之氣。
伴著時而輕快、時而高亢的苗鼓聲,身披苗繡披肩的苗族女子們(men) 以舞祈福,希冀來年豐(feng) 收、國泰民安;黎族青年男女在保留經典曲目《久久不見久久見》精髓的同時,運用現代音樂(le) 語匯編配和聲節奏,使音樂(le) 富有靈動感和時代感……苗族招龍舞《春雨來到咱們(men) 苗村》、民歌《久久見過還想見》,演繹出了對自然的熱愛、對友情的珍視。
《唱喜歌》《喜慶豐(feng) 收》《黎讚》《叮咚謠》等節目,或以行雲(yun) 流水般的曲調,或以原生態的舞蹈語言,熱情謳歌民族地區人民的幸福生活;群舞《犁田歡歌》《水滿茶香》《黎風輕語》,展現出少數民族同胞向陽而生的精神力量;音樂(le) 劇《愛上三角梅》、竹木器樂(le) 《春之聲》、群舞《喜糯情》《祥噠噠》等,將黎族婚俗、黎陶、釀酒、黎錦和傳(chuan) 統樂(le) 器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奏響了民族文化交融的“交響樂(le) ”。
在傳(chuan) 承創新中找靈感
四年一屆的少數民族文藝會(hui) 演,是海南各民族兒(er) 女獻給海南的厚禮,也是海南民族地區文化精粹的一次集中展示。本屆會(hui) 演的民族文藝作品地域特色鮮明,體(ti) 現了濃厚的時代氣息與(yu) 創新精神。
與(yu) 往屆不同,本屆會(hui) 演在舞蹈、聲樂(le) 、器樂(le) 、原生態等節目類型評比的基礎上,增加了劇目類節目的評比。《愛上三角梅》便是其中一件頗具藝術美感的音樂(le) 劇作品。劇中采用了大量海南少數民族樂(le) 器,如唎咧、筰笆、鼻簫、叮咚、黎鼓、獨木琴等,融合了眾(zhong) 多黎族曲調,還有電聲樂(le) 隊參與(yu) 演出,讓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聽覺元素“碰撞”出化學反應,為(wei) 觀眾(zhong) 打開了一個(ge) 全新的藝術欣賞窗口。
“本屆會(hui) 演在劇目歌曲創作上,融入黎族傳(chuan) 統民歌旋律,在傳(chuan) 承非遺文化的基礎上追求創新;在劇目選題方麵,嚐試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時代關(guan) 切’‘文化關(guan) 照’‘群眾(zhong) 關(guan) 心’等結合起來,大膽在表演形式上尋求突破,極大豐(feng) 富了演出內(nei) 容。”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張德美表示,會(hui) 演作品緊扣主題,凸顯海南繁榮民族文化取得的新突破、新進展,讓觀眾(zhong) 真切感受到各民族文藝創作的脈動。
“我們(men) 希望通過這次演出,讓更多人了解五指山的茶文化。”《水滿茶香》的編導黃養(yang) 春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創作團隊曾多次前往五指山市水滿鄉(xiang) 采風,向當地茶農(nong) 、製茶手藝人請教掐采、提手采等采茶手法,以及萎凋、抖散、揉撚、解塊等製茶步驟,並通過藝術加工將這些動作提煉成舞蹈動作元素,力求讓舞蹈更有新意。
本屆少數民族文藝會(hui) 演共演出3場,每場演出結束時,台下都會(hui) 響起熱烈的掌聲。“可以看出節目編排者很用心,海南各民族既有古老、獨特的文化傳(chuan) 統,又有開放、創新的意識,這十分難得。”海口市民廖先生在觀看演出後說。
600多名演員“磨”一劍
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本屆會(hui) 演的600多名演員中,既有各市縣歌舞團的少數民族演員,也有活躍在基層的少數民族藝術家、民間藝人,以及農(nong) 民群體(ti) 。他們(men) 中的一些人來自基層,卻十分熱愛文藝創作,編排參演作品花了許多精力。
原生態民歌《期待佳音》選取黎族青年男女以歌傳(chuan) 情的山坡對歌情節,采用黎族民歌中常見的調腔“囉呢調”創編而成。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團長藍元金帶領創作團隊在原有的基礎上統一唱腔,重新編配了二聲部,並美化樂(le) 感,使這首黎族民歌更加悅耳動聽。
“在排演過程中,我們(men) 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創作營養(yang) ,在保留黎族舞蹈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讓民族舞動律與(yu) 風元素結合,用肢體(ti) 語言寄寓思鄉(xiang) 之情。”《黎風輕語》的導演黃田運與(yu) 記者聊起了創作感受,“這次參加會(hui) 演如同開門教學,是一次難得的自我提升的機會(hui) ,為(wei) 我們(men) 今後創作、表演少數民族題材舞蹈積累了可借鑒的經驗”。
“這次演出既反映出海南民族文化的豐(feng) 厚底蘊,又展現了多年來海南各民族文藝工作者努力創作取得的豐(feng) 碩成果,同時也為(wei) 海南培育少數民族文藝創作人才提供了契機。”省民族歌舞團團長胡海蘭(lan) 表示,本屆會(hui) 演期間,各民族演職人員台上獻藝競藝,台下練習(xi) 切磋,秉承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精心打磨,用心編導,帶來了一批集思想性、民族性、藝術性於(yu) 一體(ti) 的優(you) 秀作品,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了一場“傳(chuan) 統文化芬芳愈加醇厚”的視聽盛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