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
機聲隆隆,成排的犁鏵把秸稈深埋在黑土地裏,三江平原迎來了雪花漫舞。小麥泛青,油菜吐綠,江南水鄉(xiang) 斑駁的耕地迎接著細雨霜花。由東(dong) 到西,從(cong) 北到南,神州大地秋收冬藏,穰穰滿家。
“今年糧食喜獲豐(feng) 收,接著改造提升整地,來年春耕就更省勁,增產(chan) 增收就更穩當!”黑龍江北大荒農(nong) 墾集團濃江農(nong) 場有限公司種植戶鍾紅星眉宇間滿是豐(feng) 收的喜悅。
“蟲情燈、物聯網,帶動了精準化耕種收,綠色稻米成了市場寵兒(er) ,平均畝(mu) 產(chan) 增收達15%。”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鎮上碼頭村種糧大戶周波笑得合不攏嘴。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總書(shu) 記的心中,糧食安全有特殊的位置,“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chan) 年年要抓緊”。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13730.6億(yi) 斤,比上年增加73.6億(yi) 斤,增長0.5%。今年我國糧食奪豐(feng) 收、高位再增產(chan) ,圓滿完成了全年糧食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預期目標任務,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站穩1.3萬(wan) 億(yi) 斤台階。
“三農(nong) ”向好,全局主動。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各地區各部門和億(yi) 萬(wan) 農(nong) 民一起,細化責任、實化措施,一塊田一塊田抓,一畝(mu) 地一畝(mu) 地管,不誤農(nong) 時,季季壓茬,穩麵積、抗疫情、壯弱苗、戰旱澇、防病蟲,終於(yu) 迎來了又一個(ge) 豐(feng) 收年。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為(wei) 保障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為(wei) 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了主動。
攻堅克難奪豐(feng) 收,“中國飯碗”成色足
“要優(you) 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保證糧食年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糧食安全親(qin) 自擘畫,為(wei) 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指明了方向。
今年我國夏糧、早稻、秋糧,季季增產(chan) ,糧食生產(chan) 穩定向好。夏糧產(chan) 量2948.1億(yi) 斤,比上年增加28.9億(yi) 斤。早稻產(chan) 量562.5億(yi) 斤,比上年增加2.1億(yi) 斤。秋糧產(chan) 量10220億(yi) 斤,比上年增加42.5億(yi) 斤。夏糧單產(chan) 在連續4年提高的基礎上,再創新高;北方主產(chan) 區玉米、大豆單產(chan) 提高明顯,全年糧食產(chan) 量再創新高。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
一路走來,今年糧食豐(feng) 收殊為(wei) 不易。夏糧生產(chan) 遇到曆史罕見的秋冬汛,晚播麵積超過冬小麥播種麵積1/3。受外部風險影響,春耕春播又遇農(nong) 資上漲。正值秋糧需要補水補肥農(nong) 時,南方局部地區發生多年罕見幹旱,遼寧等地發生較重洪澇,糧食主產(chan) 區病蟲害威脅嚴(yan) 重。麵對多重考驗,各地各部門堅決(jue) 貫徹落實中央決(jue) 策部署,勠力同心、攻堅克難,采取一係列超常超強的措施抓糧食生產(chan) ,“過五關(guan) 斬六將”奪豐(feng) 收,“中國飯碗”成色足。
——抗災害,防災減損就是增產(chan) 增糧。
今年夏天,持續高溫幹旱,讓江西省信豐(feng) 縣正平鎮的禾苗“喊渴”,一些地方一度出現稻田幹裂。“鎮裏調節山塘水庫庫容,通過機排定灌,利用一些低窪水源進行灌溉,采取節約化節流用水措施,確保晚稻正常生產(chan) 。”聯合村種糧大戶袁海鵬說。今年,他承包了300多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生產(chan) 糧食,毛收入超過50萬(wan) 元。
“防災就是增產(chan) ,減損就是增糧,災區損失非災區補,有增有減算總賬,全年糧食穩中有增。”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植業(ye) 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說。
今年以來,夏糧冬小麥遭遇嚴(yan) 重秋汛,促弱轉壯、“一噴三防”關(guan) 鍵措施落得細,夏糧畝(mu) 產(chan) 提高2.3公斤。秋糧生產(chan) 中,長江流域遭遇嚴(yan) 重高溫幹旱局部減產(chan) ,抗災減災的同時,加力北方糧食主產(chan) 區田間管理,占全國秋糧產(chan) 量70%的北方主產(chan) 區玉米、水稻、大豆單產(chan) 大幅提高。算總賬,全國秋糧單產(chan) 保持基本穩定,秋糧實現了抗災奪豐(feng) 收。
——穩麵積,糧食生產(chan) 穩中有進。
“抓夏糧,收秋糧,俺們(men) 的合作社今年糧食種植麵積擴大到1200多畝(mu) ,增加麵積就增加了豐(feng) 收的指望。”河南省夏邑縣會(hui) 亭鎮糧農(nong) 朱傳(chuan) 海感慨,“今年夏糧生產(chan) ,俺的優(you) 質麥平均畝(mu) 產(chan) 1350斤;秋糧生產(chan) ,畝(mu) 產(chan) 玉米1100斤,增產(chan) 又增收啊!”
確保糧食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是不容有失的底線任務。潘文博說:“今年夏糧、早稻、秋糧麵積均實現增加,奠定了全年糧食豐(feng) 收基礎。”全國糧食播種麵積17.75億(yi) 畝(mu) ,比上年增加1051.9萬(wan) 畝(mu) ,增長0.6%。
今年以來,各地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控,清理“非糧化”,複耕撂荒地,推行間套複種,千方百計挖掘糧食麵積潛力,夏糧麵積增加138萬(wan) 畝(mu) ,早稻麵積增加31萬(wan) 畝(mu) ,秋糧麵積增加881萬(wan) 畝(mu) 。同時,啟動實施國家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大豆麵積超過1.5億(yi) 畝(mu) ,是近60多年來最高的一年。
——增投入,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
“咱們(men) 種糧農(nong) 民有福了,平均一畝(mu) 地享受的補貼能達到100多元。”江西省萍鄉(xiang) 市湘東(dong) 區東(dong) 橋鎮鳧田村農(nong) 民葉良明算起增收賬,“今年早稻、晚稻都實現了增產(chan) !”
強信心,投真金白銀。今年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糧食生產(chan) 的資金1512.6億(yi) 元,比上年增加155.4億(yi) 元。繼續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jia) ,3次向實際種糧農(nong) 民合計發放400億(yi) 元一次性補貼,增加產(chan) 糧(油)大縣獎勵、耕地輪作休耕資金投入55億(yi) 元。
穩預期,保種糧收益。國家繼續提高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jia) ,並在大麵積播種前公布,穩定農(nong) 民種糧收益預期,釋放出強烈政策信號。今年我國首次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chan) 省產(chan) 糧大縣全覆蓋,啟動大豆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給糧農(nong) 吃上了“定心丸”。
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yi) 畝(mu) 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諄諄囑托,化成堅決(jue) 行動,讓糧食安全有依托、有基礎。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實行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牢牢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藏糧於(yu) 地”硬措施落到田間地頭。
——保數量,耕地保護落地見效。
前不久,陝西省政府采取通報表揚、資金獎勵等措施,對2021年度耕地保護先進單位進行獎勵,西安市周至縣尚村鎮等100個(ge) 鎮(鄉(xiang) 、街道)分別獲得100萬(wan) 元獎勵資金。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命根子。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司長賀勇表示,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陸續完成修訂,黑土地保護法應運而生,一攬子硬措施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
數據顯示,全國劃定10.58億(yi) 畝(mu) 的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可保障我國95%的口糧消費量。賀勇說,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各級黨(dang) 政領導逐級簽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書(shu) ,立“軍(jun) 令狀”,黨(dang) 政同責、嚴(yan) 格考核,一票否決(jue) 、終身追責。
——提質量,高標準農(nong) 田持續改造提升。
“改造提升鹽堿地,莊稼種在項目區,高標準農(nong) 田真是‘高’!”山東(dong) 省慶雲(yun) 縣崔口鎮周辛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周慶曾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今年秋收,玉米畝(mu) 產(chan) 突破650公斤,帶動村集體(ti) 增收43萬(wan) 元。”
發放有機肥料,深耕深翻土地,配套農(nong) 業(ye) 設施,山東(dong) 省慶雲(yun) 縣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提升地力,今年共收獲秋糧15.85萬(wan) 噸,秋糧產(chan) 量比去年增加12.57%。
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穩住高標準農(nong) 田,就穩住了國家糧食產(chan) 能的大頭。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表示,到今年底,全國將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可以此保障1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能。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出台《關(guan) 於(yu) 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提升的指導意見》,著力提升建設標準和質量,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供給提供堅實基礎。同時,著力加強耕地地力提升,加大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力度,確保完成1億(yi) 畝(mu) 保護任務。持續推進北方鹽堿耕地、南方酸化耕地治理示範,強化耕地質量監測評價(jia) 。啟動實施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計劃到2025年完成約110億(yi) 畝(mu) 農(nong) 用地的土壤普查,為(wei) 守牢耕地紅線、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布局提供科學支撐。
——建機製,耕地保護網不斷織牢織密。
“田長製將每塊田責任到人,每塊耕地都有了‘監護人’。違法占用耕地行為(wei) 不見了,村裏的撂荒地也通過土地流轉重新種上了莊稼。今年夏糧、秋糧豐(feng) 收,大家夥(huo) 兒(er) 保護耕地的積極性更足了。”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ang) 區辛安鎮鎮範莊村田間麥苗青青,一大早,“田長”張紹龍開始巡田。
衛星遙感監測、無人機巡查,推行“田長製”,耕地保護監管網越織越密。今年以來,肥鄉(xiang) 區不斷探索完善田長工作機製,建成田長製信息管理平台,推動了農(nong) 田管理的規範化與(yu) 長效化。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今年以來,各地嚴(yan) 格實行耕地占補平衡,26個(ge) 省份推行“田長製”等耕地保護新模式。
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要把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叮嚀,為(wei)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著力推進農(nong) 業(ye) 科技裝備全領域突破,農(nong) 業(ye) 現代化、規模化經營、綠色化發展取得新進展,“藏糧於(yu) 技”快速發展。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帶動糧食生產(chan) 水平提升。
——耕種收機械化護航,現代化生產(chan) 增效益。
“大農(nong) 機是咱種糧人的底氣,全程機械化帶動節本增效,畝(mu) 增純收益200多元。”山東(dong) 省汶上縣郭倉(cang) 鎮路海村種糧大戶路敦萌的一句話道出了今年秋收的喜悅。
“良種良法配套,農(nong) 機農(nong) 藝融合,科技種田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越種越甜!”汶上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胡繼廣說,為(wei) 了確保新技術落地,當地為(wei) 種植戶準備良種,組織60餘(yu) 名技術人員對各鎮街進行技術指導,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展大豆玉米複合種植有了“活財神”。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雲(yun) 說,今年“三秋”期間,全國投入農(nong) 機3000萬(wan) 台,水稻、玉米、大豆機收率分別超過94%、80%、82%。各地組織開展省市縣各級糧食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660場、機收減損技能培訓3400多場,提高了機收減損效率。
——新主體(ti) 服務帶動小農(nong) 戶,規模化經營提質量。
“專(zhuan) 業(ye) 化服務帶動產(chan) 業(ye) 化發展,我們(men) 為(wei) 周邊縣市區10萬(wan) 多畝(mu) 農(nong) 田提供從(cong) 種到收的‘一條龍’服務。”湖南省嶽陽縣潤升水稻、豐(feng) 瑞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董敏芳很是自豪。
這家合作社今年通過統一推廣優(you) 良品種、統一組織綠色防治、統一全程機械化服務、統一組織訂單收購、統一產(chan) 品營銷的“五統一”模式,帶動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質節本增效。
讓小農(nong) 戶聯結大市場,成為(wei) 糧農(nong) 增產(chan) 增收的重要法寶。目前,全國累計培育農(nong) 民合作社222萬(wan) 家,家庭農(nong) 場391萬(wan) 個(ge) ,各類服務組織總數104.1萬(wan) 個(ge) ,服務麵積18.7億(yi) 畝(mu) 次,服務小農(nong) 戶8900多萬(wan) 戶。
——綠色種養(yang) 拓展增收渠道,可持續發展轉方式。
“稻田養(yang) 魚,減肥又減藥,魚的排泄物可肥田,稻魚迎來雙豐(feng) 收,生態大米身價(jia) 漲了一大截。”貴州清鎮市站街鎮平堡村稻田養(yang) 魚示範點,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培築這樣算著綠色增收賬。
稻魚共作,一田雙收。今年,清鎮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技術推廣黨(dang) 員服務隊多次到村進行技術培訓,推進稻魚養(yang) 殖技術化、科學化、生態化。當地還將向鄉(xiang) 親(qin) 們(men) 按每畝(mu) 10斤的標準發放飼料,提升稻與(yu) 魚的品質。
綠色興(xing) 農(nong) ,擦亮生態底色。目前我國化肥和農(nong) 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nong) 藥利用率超過40%,“十四五”時期,我國優(you) 質糧食增加量將年均增長10%以上。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邁上新征程,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引下,我們(men) 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堅定走農(nong) 業(ye) 現代化道路,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5日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