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在推動航空科技自立自強上奮勇攀登

發布時間:2022-12-26 09:5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在推動航空科技自立自強上奮勇攀登(青春派)

  

  劉豔梅正在電腦前設計產(chan) 品。

  

  方文墨在調試設備,準備加工零件。

  

  孫誌強在記錄設備加工數據。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希望你們(men) 繼續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推動航空科技自立自強上奮勇攀登,在促進航空工業(ye) 高質量發展上積極作為(wei) ”。2022年11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信勉勵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隊員。

  “羅陽青年突擊隊”是一支什麽(me) 樣的隊伍?時間回到2012年,當我國殲—15艦載機首次成功完成著艦起降,研製現場總指揮羅陽卻突發疾病,因公殉職,為(wei) 建設航空強國奉獻了一生。2013年6月8日,在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黨(dang) 組和航空工業(ye) 沈飛公司黨(dang) 委的部署下,第一批“羅陽青年突擊隊”在沈飛公司成立。多年來,“羅陽青年突擊隊”的隊員們(men) 用汗水澆灌夢想,用時間磨礪本領,在青春奮鬥中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推動航空事業(ye) 發展中成長成才,形成攻堅克難的青春合力,解決(jue) 各類生產(chan) 技術質量問題千餘(yu) 項。

  ——編 者

  方文墨:“把身邊的小事做好,做到極致”

  冬日的沈陽,寒氣逼人。在沈飛工業(ye) (集團)有限公司標準件生產(chan) 中心的一個(ge) 操作台上,38歲的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首席技能專(zhuan) 家、首批“羅陽青年突擊隊”成員方文墨正在耐心地加工著某型號飛機的部件。在他的案頭,放著一把精致卻不常見的小鐵錘。它一頭尖、一頭圓,錘柄側(ce) 彎,握感舒適。這個(ge) 小鐵錘從(cong) 錘身到錘柄,都是由方文墨親(qin) 手打造的。“順手好用的工具都是在實踐中改進和創造的。”方文墨笑著說。

  從(cong) 技工學校畢業(ye) 後,方文墨就來到沈飛民品工業(ye) 有限公司工作,負責加工卷煙機的零件。方文墨身高1.88米,在很多同事看來,這麽(me) 高的個(ge) 子,與(yu) 鉗工標準操作台很不匹配,很難成才。為(wei) 了苦練本領,方文墨把家裏的陽台改造成工作室,找來火柴盒大小的零件進行加工練習(xi) ,這些零件,需要在表麵銼削30次才能達到尺寸精度要求。

  正常情況下,鉗工一年會(hui) 換10多把銼刀,方文墨卻一年換了200多把。勤學苦練之下,2010年,26歲的方文墨在全國青年職業(ye) 技能大賽上奪得鉗工冠軍(jun) 。2013年,他又因為(wei) 業(ye) 務能力優(you) 秀被調入沈飛軍(jun) 品廠。

  調入新部門的興(xing) 奮勁兒(er) 還沒過,現實就讓方文墨冷靜了下來。軍(jun) 品廠承擔著為(wei) 飛機操控係統加工零件的任務,而他所在的鉗工班,正是為(wei) 這些零件做最後一道手工精密加工的工作。“飛機是高精尖工業(ye) 產(chan) 品的集合體(ti) ,材料複雜、部件太多,加工精度和產(chan) 品質量容不得半點差錯,我們(men) 可以說是一手托著國家財產(chan) ,一手托著戰友的生命。”方文墨說。

  “把產(chan) 品當做工藝品去對待,把職業(ye) 當作事業(ye) 去看待,努力把身邊的小事做好,做到極致。”方文墨說。有一次,同事們(men) 在加工一個(ge) 銅接頭,需要在接頭上打一個(ge) 1.4毫米的小孔,而且產(chan) 生的銅屑不能有絲(si) 毫殘留,否則會(hui) 引起電路短路。方文墨一遍遍試驗,並對銅接頭的工藝流程進行了3項改進,不僅(jin) 解決(jue) 了雜質問題,還讓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

  “我最敬重羅陽恪盡職守、忘我奉獻的崇高品德。10年來,我以他為(wei) 榜樣,不敢有絲(si) 毫鬆懈。”方文墨踐行著自己的承諾。在參加工作不到13年的時間裏,方文墨改進工藝方法60多項,自製新型工具100多件,整理了20多萬(wan) 字的鉗工技術資料。年僅(jin) 29歲,他已經成為(wei) 中航工業(ye) 最年輕的首席技能專(zhuan) 家。

  在沈飛公司標準件廠的一間練功室內(nei) ,操作台下的木地板早已被大家的鞋子磨掉了原來的顏色。這就是方文墨帶領年輕人苦練鉗工技能的第一站。作為(wei) 首批“羅陽青年突擊隊”的一員,方文墨為(wei) 大家量身打造學習(xi) 及訓練計劃,每天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時間幫助大家練習(xi) 基本功。

  “青年是航空工業(ye) 的未來,羅陽精神是我們(men) 的精神航標,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更應該源源不斷培養(yang) 更多的傑出青年。”方文墨說。如今,方文墨所在的班組,已有3人獲得全國職業(ye) 技能大賽冠軍(jun) 和金獎,他們(men) 創造的0.00068毫米銼削公差,引領著我國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極限精度,為(wei) 國產(chan) 戰機關(guan) 鍵部件的安全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

  孫誌強:“勇挑重擔子,敢啃硬骨頭”

  在沈飛總裝廠的生產(chan) 現場,有這樣一間辦公室:一張長條桌、幾把辦公椅,一排書(shu) 櫃外加幾台電腦。雖然看似普通,但就在這間辦公室裏,36歲的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特級技能專(zhuan) 家、首批“羅陽青年突擊隊”成員孫誌強帶領同事們(men) 先後設計、改進專(zhuan) 業(ye) 工裝工具20餘(yu) 件,處理解決(jue) 戰機生產(chan) 技術問題100餘(yu) 項,獲得國家發明專(zhuan) 利和國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50餘(yu) 項。

  作為(wei) 航空工業(ye) 沈飛總裝廠機械班的一名飛機裝配工,孫誌強將自己的工作比作“神經外科醫生”和“循環內(nei) 科大夫”:“一旦哪根電纜短路、導管堵塞,就會(hui) 直接威脅飛行員和飛機的安全。”

  前些年,某型號飛機的通電調試一直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甚至一個(ge) 小小的故障,就導致生產(chan) 線暫時停擺。有一次,一個(ge) 從(cong) 未發生的故障讓公司上下心急如焚。按照常規,這需要將飛機安裝好的電纜和元器件一一拆卸,不僅(jin) 耗費人力,而且還耽誤工期。“我們(men) 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孫誌強帶領“羅陽青年突擊隊”主動請纓,查圖紙、摸原理、測試儀(yi) 表,經過大海撈針般的排查,成功解決(jue) 難題。

  正在大家為(wei) 故障排除鬆一口氣的時候,另一側(ce) 信號又發出故障報警,大家的心又懸了起來。孫誌強冷靜觀察,大膽采用“雙向鑒別排查法”,經過兩(liang) 個(ge) 晝夜連續奮戰全麵排查,最終排除故障。

  阻尼件,是艦載機獨有的一種杆類裝置,雖然其體(ti) 積相較於(yu) 整架飛機而言並不起眼,但其特殊的止動作用決(jue) 定其成為(wei) 艦載機的關(guan) 鍵技術之一,一旦其裝配或調試過程中出現問題,就會(hui) 在飛機著艦過程中造成嚴(yan) 重後果。

  孫誌強帶領班組成員,仔細查看阻尼件的原有裝配以及調試流程,將每個(ge) 工步的操作內(nei) 容進行詳細記錄,充分聽取操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建議、想法,並對每一個(ge) 工步、每一條問題詳細研究,思考解決(jue) 的方法。

  最終,孫誌強帶領團隊承擔的“飛機阻尼件安裝調試駕車”以及“阻尼件行程測量儀(yi) ”項目經過機上實際驗證順利通過。“我們(men) 將操作者數量由10多人降低為(wei) 3人,並且將‘手動劃線’更改為(wei) ‘行程測量’,避免因肉眼觀察、手工劃線帶來誤差的可能,填補了艦載機該項功能檢測、調試一體(ti) 化測量技術的國內(nei) 空白。”孫誌強告訴記者。

  “一個(ge) 人的成功沒那麽(me) 簡單,需要日複一日的磨煉和積累。作為(wei) 年輕人,要勇挑重擔子,敢啃硬骨頭。”孫誌強的辦公桌上,整齊地擺放著10多本厚厚的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他每天遇到的各種問題,詳細記錄著解決(jue) 問題的途徑和總結的經驗。

  “羅陽生前提到最多的是責任,這簡單的兩(liang) 個(ge) 字需要一輩子的嚴(yan) 於(yu) 律己來堅守。”孫誌強說。10年來,孫誌強總結各種型號飛機的安裝調試先進方法100餘(yu) 項,提煉安裝調試講義(yi) 7萬(wan) 多字,繪製“零誤差裝配簡圖”150多張,梳理工藝流程1000多工步,累計排除飛機安裝、調試故障1000餘(yu) 次。

  劉豔梅:“因為(wei) 熱愛,所以全力以赴”

  “飛機都是由零部件組裝生產(chan) 的,而未來飛機的構件發展趨勢都是大型化、整體(ti) 化,焊接技術是一種特別有效、不可或缺的連接方式。”12年前,剛剛從(cong)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博士畢業(ye) 的劉豔梅來到沈飛,雖然是作為(wei) 高學曆人才引進,可她卻主動申請成為(wei) 製造工程部的一名焊接技術員。

  “在車間裏,從(cong) 事焊接工作的女同誌原本就不多,當我選擇這項工作時,有不少人投來異樣的目光。”劉豔梅回憶。就這樣,一個(ge) 剛剛畢業(ye) 的嬌小女博士,在火星飛濺的焊接車間裏一待就是一整天,“每次完成工作,衣服都已經髒得不成樣子了。不隻是焊接作業(ye) 留下的各種汙漬,還有一天工作流下的汗水。”

  然而劉豔梅卻從(cong) 不抱怨。在焊接一線,她對某國產(chan) 戰機的焊接技術進行改進,解決(jue) 了某型號戰機的種焊接件變形問題。她還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對多項重點課題進行攻關(guan) ,有效提升了大型部件的生產(chan) 質量。入職僅(jin) 6年,劉豔梅便成為(wei) 沈飛焊接與(yu) 增材技術專(zhuan) 業(ye) 總師,肩負著技術與(yu) 管理的雙重職責,時常奔波於(yu) 辦公室和各個(ge) 廠區。

  “因為(wei) 熱愛,所以全力以赴。在沈飛,無論是型號研製需要,技術發展需要,還是在生產(chan) 過程中遇到一些難題,哪裏有急難險重的任務,哪裏就會(hui) 豎起‘羅陽青年突擊隊’的隊旗,它代表著勇氣和力量。”劉豔梅說。

  11月8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hui) 在珠海國際航展中心盛大開幕。劉豔梅每天都要關(guan) 注航展的最新進展。“看到各型號國產(chan) 戰機翱翔在祖國的藍天上,我感到無比激動和光榮,說不定哪架飛機上也有著自己的些許貢獻呢。”自201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參與(yu) 多個(ge) 型號飛機研製工作,組織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等多個(ge) 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10餘(yu) 項。

  秉承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信念,麵對國家裝備需求,針對進口材料、進口器件等卡脖子難題,劉豔梅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guan) ,實現關(guan) 鍵材料、核心器件的穩定生產(chan) ,助力國家裝備的成功研製。不僅(jin) 如此,她還依托聯合創新平台,開展數字化工藝設計、數字化工藝模擬仿真與(yu) 分析研究、三維數字化檢測與(yu) 驗證、製造執行考核與(yu) 應用評價(jia) 等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開展增材製造、表麵改性、智能製造等先進技術應用研究,實現先進技術在新一代裝備研製中的應用。

  “羅陽曾經說,航空人的共同的夢想是讓中國航空工業(ye) 和世界強者的差距,從(cong) 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力爭(zheng) 未來能夠並駕齊驅。羅陽同誌正是在追尋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恪盡職守、忘我奉獻地努力奮鬥,這也是我們(men) 所有青年突擊隊員為(wei) 之努力的方向。”劉豔梅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