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未來科學城誕生5項中國專利獎
本報訊(記者 趙語涵)在我國一年一度頒發的專(zhuan) 利界最高獎——中國專(zhuan) 利獎名單中,坐落於(yu) 京北的未來科學城內(nei) 有5項創新成果上榜。這座以“未來”為(wei) 名,10餘(yu) 年間培育能源穀、生命穀兩(liang) 大核心產(chan) 業(ye) 集群的科學新城,正成為(wei) 一批國內(nei) 首創、國際領先創新成果的策源地。
“這項技術整體(ti) 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對於(yu) 破解我國工業(ye) 和生活缺水問題具有重大戰略意義(yi) !”采礦工程專(zhuan) 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紅普口中的專(zhuan) 利技術,來自國家能源集團,由落戶於(yu) 未來科學城能源穀的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聯合神東(dong) 煤炭共同研發,摘下了2022年第二十三屆中國專(zhuan) 利金獎。
這項沉甸甸的專(zhuan) 利金獎含金量究竟在哪兒(er) ?它是一種針對煤礦的地下水庫壩體(ti) 及其構築方法。作為(wei) 煤炭儲(chu) 量大國,我國每年因開采煤炭會(hui) 產(chan) 生礦井水約70億(yi) 噸,對於(yu) 缺水地區可謂一筆“寶藏”。“這項專(zhuan) 利技術,正是為(wei) 了守住這筆‘寶藏’。”低碳院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煤礦地下水庫人工壩體(ti) 結構設計和施工難點,獲獎專(zhuan) 利首次提出了“主動防滲、係統安全”的設計和施工理念,建立了人工壩體(ti) 基座結構參數優(you) 化力學模型,並研發了裝配式楔形人工壩體(ti) 結構和構築技術及其工藝。
“這項專(zhuan) 利包含了多個(ge) 創新點,比如針對礦井水收集後的防滲難點,專(zhuan) 利發明了楔形壩體(ti) 結構,從(cong) 而讓防滲性能與(yu) 側(ce) 向壓力形成了正相關(guan) 關(guan) 係;同時,還采用了地麵預製、井下裝配的施工工藝,已經預製好的構件在井下裝配就好像拚裝積木一樣,單個(ge) 壩體(ti) 建設周期縮短50%以上。”這位負責人介紹,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黃河流域神東(dong) 礦區推廣應用,並在西部煤礦區逐步應用。
還有4項誕生於(yu) 未來科學城的創新成果獲得了中國專(zhuan) 利優(you) 秀獎。其中,中國石化旗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研發的石油井下工具類項目——尾管懸掛器及相關(guan) 係統,在石油井下作業(ye) 中下得更快、掛得更重、密封能力更強,提高深層、超深層尾管下入成功率和固井作業(ye) 效率,該專(zhuan) 利技術已在國內(nei) 外多個(ge) 油田的800餘(yu) 口井中應用,銷售收入超過3億(yi) 元。
還有一項創新成果來自未來科學城生命穀。由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的全流程生物檢測裝置,采用全新一代芯片實驗室設計理念,檢測時僅(jin) 需將樣本保存液加入芯片並密封後即可上機實現全自動檢測,生物反應全程均集成在一個(ge) 整體(ti) 密閉、內(nei) 部分區的微流控芯片內(nei) 。
此外,來自能源穀的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共有兩(liang) 項專(zhuan) 利獲獎,一項為(wei) 聯合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發明的《基於(yu) 整體(ti) 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係統(IGCC)的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係統》,該技術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依托該技術已建成世界首套每年10萬(wan) 噸級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工業(ye) 裝置;另一項為(wei) 《一種反射鏡對準檢測裝置及其工作方法》,該技術可提升太陽能熱發電效率和技術水平。
5項獲獎專(zhuan) 利正是未來科學城創新成果泉湧的一個(ge) 縮影。截至2022年底,未來科學城能源穀124家重點企業(ye) 累計專(zhuan) 利申請量達23993件,其中發明專(zhuan) 利申請量17655件;累計海外專(zhuan) 利申請量677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