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起來”——寫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陝西答卷
陝西是延安精神的發源地,革命文物類型齊全、數量眾(zhong) 多、序列完整、等級較高、內(nei) 涵豐(feng) 富。2022年12月1日,陝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七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該條例於(yu) 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並與(yu) 《陝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銅川市陝甘邊根據地照金革命舊址保護條例》共同構建起具有陝西特色的革命文物保護法規體(ti) 係。
守護好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巍巍寶塔山,見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光輝曆史;滾滾延河水,映射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山下的星火廣場旁,“延安寶塔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14個(ge) 大字在層巒疊嶂之中熠熠生輝。
“我們(men) 的目標是到2023年底,將延安建設成為(wei) 守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家園的示範城市、傳(chuan) 承弘揚延安精神的革命聖地、彰顯紅色文化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助推革命老區發展的重要典範,使之成為(wei) 全國一流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2022年11月17日,在“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推動陝西高質量發展”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表示,示範區自2021年創建以來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據了解,延安市共有革命舊址445處,革命類紀念館30座,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13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6處,多年來,分46批修複各個(ge) 舊址和紀念館的文物1.64萬(wan) 餘(yu) 件。同時,延安積極開展“尋根工程”,先後與(yu) 30餘(yu) 家單位在舊址保護修繕、陳列布展等方麵合作共建,動員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革命舊址保護,近三年共實施文物保護維修項目81個(ge) ,革命文物保存狀態得到顯著改善。
“東(dong) 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ge) 毛澤東(dong) ……”在楊家嶺革命舊址內(nei) ,講解員帶著遊客在中央大禮堂的黨(dang) 旗下唱起《東(dong) 方紅》,在歌聲中共憶往昔崢嶸歲月。“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批愛國青年以救亡團體(ti) 的名義(yi) ,曆時13個(ge) 月,一路輾轉到達延安。”延安革命紀念館內(nei) 一組革命青年抵達延安的老照片前,講解員講述著照片背後的故事。建設中國革命博物館城,要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讓博物館體(ti) 係實現新優(you) 化。延安著力構建全域覆蓋、主題鮮明、主體(ti) 多元、層次分明的革命舊址紀念館體(ti) 係,統籌整合地方場館布局,提升地方場館展陳水平,分區域、全方位、立體(ti) 式展示地方革命曆程,推動維修後的革命舊址逐步對外開放。
此外,延安累計投入128.71億(yi) 元舊城改造資金,對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進行整治提升,以延安寶塔為(wei) 代表的革命舊址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28.9萬(wan) 群眾(zhong) 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如今的寶塔山下,可以看到不少遊客在此駐足留影。15000平米的山體(ti) 崖壁化作巨幅熒幕,隨著光影變換,兩(liang) 萬(wan) 五千裏長征的波瀾壯闊、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艱苦卓絕,一幅曆史長卷在《延安頌》《南泥灣》等歌曲中徐徐鋪陳。
“延安加強旅遊配套服務及設施建設,全麵推動紅色旅遊發展,形成了‘中華魂·聖地延安’‘中國根·尋根祭祖’‘黃河夢·逐夢黃河’和‘黃土情·寄情黃土’等旅遊品牌。”羅文利表示,紅色旅遊帶動了蘋果、畜牧等產(chan) 業(ye) 發展,培育出的“延安蘋果”“峁疙瘩”等一批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帶領著村民走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快車道”。革命文物主題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相繼推出20類數百款文創產(chan) 品,建成“紅色築夢”眾(zhong) 創空間、創新科技產(chan) 業(ye) 園和南泥灣359創業(ye) 基地,革命文物持續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用好數字化傳(chuan) 播手段講好革命故事
近年來,針對有相當數量的文物還存放在文管所庫房,無緣與(yu) 廣大觀眾(zhong) 見麵,生活在鄉(xiang) 村的農(nong) 民極少能享受到博物館的服務等問題,陝西省大力借助雲(yun) 展覽、雲(yun) 教育、雲(yun) 直播等數字化傳(chuan) 播手段,在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打破時空界限,讓更多人足不出戶即可遊覽博物館。據悉,陝西數字博物館平台上已經完成144座博物館的數字化,其中包括19座革命類博物館和紀念館。
2022年3月24日,陝西省文物局、中共陝西省委黨(dang) 史研究室通過遴選100個(ge) 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推出的“紅旗漫卷”——陝西革命舊址雲(yun) 傳(chuan) 播項目,與(yu) 延安革命紀念館製作的“紅色故事微視頻製播和青少年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課程研發項目”共同入選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全國首個(ge) ‘互聯網+革命文物’教育體(ti) 驗中心在八路軍(jun) 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試點建設,我們(men) 依托陝西豐(feng) 富的革命文物資源,運用5G+AR/VR、雲(yun) 計算等技術,建設了集公眾(zhong) 教育、數字展示、線上體(ti) 驗、知識傳(chuan) 播為(wei) 一體(ti) 的革命文化數字教育平台。”據八路軍(jun) 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副館長袁猷峰介紹,體(ti) 驗中心還開發了以“我是小八路”IP形象為(wei) 設計元素的全國首款革命文物主題公交學生卡,用戶通過手機掃描卡麵的二維碼就可觀看革命文物故事視頻,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此外,2021年6月12日,陝西發行了全國首套革命文物數字公交卡“長安通紅色文創交通卡”。首套4款封麵分別是“寶塔山”“抗大證章”“延安革命紀念館”“小炕桌”。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陝西省文物局聯合西安地圖出版社共同編製的《陝西紅色印跡》地圖正式發布,讓革命文化真正走進百姓生活。
“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的參觀者更注重對革命傳(chuan) 統教育的體(ti) 驗,為(wei) 此,首先就要加大對文物的研究和征集力度,把每一處革命舊址、每一件革命文物承載的革命信息、革命故事研究透,傳(chuan) 播給大家。”陝西省文物局一級巡視員周魁英表示,利用互聯網+革命文物、VR、AI技術,加快數字博物館建設,能夠讓參觀者身臨(lin) 其境,延安革命舊址,川陝、照金革命舊址博物館等都在努力營造當時的曆史環境和曆史場景。
厚植革命文物保護的紅色沃土
近些年,陝西革命文物的管護水平不斷提升,革命文物保存狀態持續改善。近3年,國家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約3.6億(yi) 元文物保護專(zhuan) 項資金用於(yu) 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完成87項革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完成延安革命舊址群安全監管平台等41項安防、技防和消防項目,以延安、照金、馬欄為(wei) 代表的陝西革命舊址得到妥善保護。其中,延安魯藝革命舊址東(dong) 西山維修保護工程榮獲“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西北局革命舊址搶險加固工程榮獲“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you) 秀案例”。
為(wei) 進一步夯實陝西革命文物工作基礎,2020年陝西省文物局組織了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調查,曆時兩(liang) 年,10餘(yu) 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兩(liang) 百餘(yu) 人參與(yu) ,共調查革命史跡、實物和紀念設施2201處,形成革命文物調查的“陝西經驗”。
“按照‘以史實為(wei) 基礎,以實物為(wei) 依據’的調查原則,調查隊伍采取普遍調查與(yu) 重點調查相結合、實地調查與(yu) 查閱檔案資料相結合、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對調查點的文字、圖片、影像信息進行全麵記錄,並提出保護利用建議,形成調查成果。”羅文利介紹道。2021年9月30日,“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陝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專(zhuan) 項調查展”在西安美術學院開展,隨後在省內(nei) 其他高校進行巡展並推出線上展覽,是陝西革命文物調查與(yu) 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成果之一。
與(yu) 此同時,陝西的革命文物管護力量得到切實增強。陝西省文物局增設革命文物保護處,延安市設立副廳級建製革命紀念地管理局,西安、鹹陽、銅川等市設立革命文物處(科),其他市縣結合實際加強機構及人員配置。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在《陝西省“十四五”文物事業(ye) 發展規劃》中突出革命文物工作,推動形成點、線、帶、片貫通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格局。
《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明確了革命文物在弘揚傳(chuan) 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中的重要作用。據陝西省文物局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省共有革命紀念館76家,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224處(1310個(ge) 點),可移動革命文物40703件(套)。“為(wei) 了守護好這片紅色沃土,陝西文物係統堅持守正創新、守土盡責,推動全省革命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羅文利表示,下一步,陝西省文物局將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積極為(wei) 加快陝西文化強省建設、譜寫(xie) 陝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