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23年後,革命聖地延安糧食單產創曆史新高
本報訊 (記者 張權偉(wei) 通訊員 劉彥)1月6日,記者從(cong) 延安市政府獲悉:2022年,延安糧食繼續實現增產(chan) 豐(feng) 收,全年總產(chan) 量達到72.4萬(wan) 噸,比上年增長3.7%,平均畝(mu) 產(chan) 328公斤,單產(chan) 創曆史最高水平。
“生態保護和糧食安全並不矛盾。”延安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劉凱說,“過去20多年,延安糧食種植麵積從(cong) 1999年退耕還林工程啟動時的470.04萬(wan) 畝(mu) 下降到如今的220.6萬(wan) 畝(mu) 。雖然麵積減少了一半以上,但單產(chan) 卻實現了翻番,總產(chan) 量多出2萬(wan) 餘(yu) 噸。”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溝壑縱橫、生態脆弱。千百年來,戰亂(luan) 和無休止的毀林墾荒,嚴(yan) 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生態,使這塊土地陷入了“越墾越荒、越荒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老百姓曾戲言:“山是和尚頭,溝裏幹丘丘,三年兩(liang) 頭旱,十種九難收。”
20世紀末,黨(dang) 中央作出退耕還林還草的重大決(jue) 策,號召“再造一個(ge) 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從(cong) 那時起,延安人民“變兄妹開荒為(wei) 兄妹造林”,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077.5萬(wan) 畝(mu) ,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延安一手抓耕地保護,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確保農(nong) 田姓“農(nong) ”、糧田種糧,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52.2萬(wan) 畝(mu) ,做到“藏糧於(yu) 地”;一手抓產(chan) 能提升,不斷創新耕種模式,實施精細化管理,推進品種培優(you) ,良種覆蓋率超過95%,實現“藏糧於(yu) 技”。同時,延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力兌(dui) 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各類種糧補貼,使農(nong) 民種糧更有動力……一係列紮實有力的舉(ju) 措,讓延安人民在守護好退耕還林成果的同時,糧食總產(chan) 量連續10年穩定在70萬(wan) 噸左右。
“如今的延安,已由過去的毀林開荒、廣種薄收變為(wei) 退耕還林、精種多收,充分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後,我們(men) 將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讓中國碗中能有更多的‘延安糧’。”延安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嚴(yan) 漢平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