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林深炊煙起 雪滿木屋村(走進傳統村落)

發布時間:2023-01-16 10:49:00來源: 人民日報

 

  錦江木屋村位於(yu) 吉林省白山市撫鬆縣,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這裏是長白山地區保護最完好的滿族木屋群落之一,也被稱為(wei) “長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對研究我國北方山林民族曆史文化價(jia) 值重大。2013年,錦江木屋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

  

  一場雪後,一路疾馳,道路兩(liang) 旁,丘陵連綿起伏,山上樹木密密層層。在錦江木屋村村口站定,隻見一座座木質民居高低錯落,背後是廣袤的林海雪原。木梁、木瓦、木柵欄……在長白山腹地,古樸村落靜靜紮根。

  依山傍水,斷不了的木頭情

  “咱村建房不用磚石瓦釘,都靠木頭。”64歲的村民鄒吉友熱情地給記者介紹起自家木屋,“我家在這裏住了四代人嘍。”

  村裏木屋外形相近,都是一層平房,整體(ti) 呈土黃色。湊近一看,房子四麵都有一節一節向外突出的木頭,每麵十四五根,拳頭粗細,左右錯落,由下至上,貫穿兩(liang) 邊牆壁。遠遠望去,突出的木頭,好似將兩(liang) 邊牆壁“縫”起的針腳。再往上看,木煙囪冒出陣陣白煙,木瓦搭出的屋簷上蓋著一層白雪;房簷下,大紅燈籠隨風擺動。

  據鄒大爺介紹,在建造木屋時,當地村民選用山裏富含油脂、抗腐蝕的落葉鬆為(wei) 原材料,深挖兩(liang) 米,打好木地基;接著,圓木縱橫疊摞,壘成牆壁,兩(liang) 根木頭經過鑿刻,彼此鑲嵌,緊緊咬合,這樣建造的木屋非常牢固。2012年,長白山滿族木屋的建造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木屋裏,最特別的就數這‘呼蘭(lan) ’,沾上點火星都不怕。”鄒大爺說,木煙囪被當地居民叫作“呼蘭(lan) ”。不同於(yu) 木梁、木瓦,製作木煙囪不需要人為(wei) 掏空,而是直接選用森林裏被風刮倒、被蟲蛀後天然形成的空心木。“你看,一根煙囪,半米來粗,用健康的百年老樹太浪費了。咱靠山活著,就不能坐吃山空。”鄒大爺說。

  選用廢料,還有另一層好處——防火。鬆木被蛀空後,鬆油才會(hui) 從(cong) 表麵浸潤整個(ge) 木頭。村民將背回的木料打磨光滑,再燒火炭化。燒一會(hui) 兒(er) 噴水停一下,再燒再停,反複數次,直到木麵炭化,提高燃點,煙氣火星進去就不易燃了。

  跨過木門檻,走進木屋,一陣暖意襲來。房梁兩(liang) 米來高,縱橫交錯的木頭清晰可見。鄒大爺的老伴於(yu) 豔霞大娘正彎腰添柴,“別看這房子現在架高梁齊,早些年,也是歪歪斜斜,時不時就要修補一番。”

  2006年,撫鬆縣劃定出錦江木屋村保護範圍。2016年至今,又先後進行兩(liang) 次修繕,累計投資超3000萬(wan) 元。修舊如舊,除了完成整體(ti) 架構、穩固木梁、磨平牆麵等木屋本體(ti) 修繕外,還建設了消防控製室、垃圾收集點、公共廁所等配套基礎設施。

  設施好了,村裏遊客也多了起來。於(yu) 大娘告訴記者:“我們(men) 特地設計了冰爬犁項目,拉著遊客從(cong) 村西頭遊覽到最東(dong) 頭。”

  風吹密林,生活中的大智慧

  錦江木屋村不大,現有村民48人,遺存老木屋38棟,牛拉爬犁全程不過15分鍾。

  “孤頂子,偏偏楞子,家家戶戶點明子。”牛拉爬犁途中,講解員盧玉玲總愛說這句老話,“拿來介紹村裏再合適不過。”

  錦江木屋村原名孤頂子村,因村子地處林區,背靠山峰,略高於(yu) 四周,且地勢相對平坦得名。

  “偏偏楞子”,意為(wei) 斜坡地塊,講的也是選址。村子建在山林迎風坡,地處山脊,南高北低,略有坡度。當地的地理環境冬不積雪,夏不存水,有利於(yu) 木屋防水。加上山體(ti) 自然坡度,伐木時,先民能順著結冰的山地將木頭推到村子裏,節省人力。

  造起了木屋,取暖照明成了村民們(men) 必須要解決(jue) 的問題。鬆木枯死後,浸潤油脂的小塊木料,遇火即燃,成為(wei) 村民點火引柴的重要材料。鬆木塊被村民稱作“明子”,即帶來光明。

  一入深秋,村民們(men) 往往淩晨三四點就起來做飯。“背上糧食,4點多就進山了。早點出門,才能趕在天黑前回來。”村民李玉河告訴記者。地處山區,采摘鬆子、蘑菇等山貨是村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山裏鬆樹高達20多米,爬樹成了村民必備技能。膝蓋、手肘、小臂緊緊夾住樹木,弓起身子,一步步挪到上方。腳蹬住粗壯的枝丫,手上探出綁了鐵珠子的木杆,不斷揮舞,打下鬆子。

  趁著其他人撿鬆子的間隙,李玉河總愛爬上樹環顧四周,“山裏真美,密密麻麻的樹,還有紅葉。風吹過來,葉子唰唰響。天氣好時,還能看到對麵的山和腳下的河流。”

  這份美麗(li) ,離不開村民的保護。據李玉河回憶,過去,一斤鬆子可以賣不少錢,可村民始終堅持“五年三收”的老傳(chuan) 統,三年采鬆子,兩(liang) 年休息。“進山時,也不把鬆子都打沒。咱得讓鬆樹歇口氣,也留點鬆子給其他動物。”李玉河說。

  蒼茫雪原,古村落的新故事

  穿過古井、木屋,爬犁一路拉到村東(dong) 頭,村口是圓木壘成的木門,古樸典雅。順著水泥路,再往前開車不到5分鍾,便是長白山魯能勝地入口。

  2016年,毗鄰錦江木屋村的魯能勝地正式開放,不少滑雪愛好者慕名而來,冰雪經濟給老村帶來新變化。下午4點,於(yu) 大娘開始為(wei) 旅行團備餐,山上采的野菜、自家小院的公雞……魯能勝地開放後不久,公司的趙經理登門拜訪:“咱這村有特色,旅遊團過來,除了滑雪,大娘能不能再給安排頓農(nong) 家菜。”思忖片刻,本就經營農(nong) 家樂(le) 的於(yu) 大娘答應了。

  溝通人數、製定菜單、提前備餐、村民加入……趙經理給了於(yu) 大娘不少建議。“現代旅遊,原來得這麽(me) 幹。”於(yu) 大娘感慨道。村裏的接待能力由一天一桌餐,逐漸提升到一個(ge) 中午就能接待三五十桌,於(yu) 大娘牽頭成立的旅遊合作社年收入30多萬(wan) 元。原本在城裏打工的年輕人,也有不少回到了村裏。

  28歲的薑啟勇在外做過導遊,在他的建議下,除了食宿,村裏還增加了森林號子、製作木瓦等特色表演。冬季傍晚,村頭空地,架起篝火,村裏老人站成一排,比畫出抬木頭的架勢。“起嘍,嘿呦!”領頭的鄒大爺開腔,其他人齊聲應和,步調一致,穩穩地跺上冰麵。

  “可不隻農(nong) 家樂(le) ,咱村還有年輕人去雪場打工呢。”於(yu) 豔霞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府在交通便利的位置安裝了自來水、修建了學校,並撥給每戶300多平方米宅基地,村民自行選擇是否遷往新址。新村距離錦江木屋村不到兩(liang) 公裏,仍命名為(wei) 錦江村,於(yu) 大娘依然習(xi) 慣稱其為(wei) “咱村”。

  整理雪鞋、擦拭泥水……在魯能勝地,錦江村村民徐明明正在忙活。徐明明告訴記者,目前錦江村有6名年輕人在雪場打工,“還有人琢磨著學學滑雪呢,聽說,滑雪教練收入更高!”

  上下班路上,徐明明總喜歡去老屋轉轉,和村民們(men) 閑聊兩(liang) 句。進入北京冬奧會(hui) 後的首個(ge) 雪季,“這回咱村還增加了冰釣、冰屋火鍋呢,時髦吧!”徐明明笑著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