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活力給世界帶來暖意(和音)
國際組織和投資機構紛紛調高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全球經濟複蘇看中國”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廣泛共識和普遍期待
“中國的經濟前景變得更為(wei) 明朗”“中國經濟將再次為(wei) 全球增長作出最大貢獻”“今年世界經濟的發展軌跡很大程度上將由中國消費者決(jue) 定”……近來,隨著國際組織和投資機構紛紛調高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國際社會(hui) 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進一步增強,“全球經濟複蘇看中國”成為(wei) 廣泛共識和普遍期待。
調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體(ti) 現了中國經濟具有的強大韌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nei) 容,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大幅上調至5.2%,高出此前預測值0.8個(ge) 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1/4。聯合國發布《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yu) 展望》報告,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4.8%,並將支持整個(ge) 區域的增長。摩根士丹利、高盛、匯豐(feng) 、摩根大通等多家國際投資機構均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彭博社網站報道認為(wei) ,中國經濟反彈勢必將為(wei) 全球經濟注入一劑急需的強心針。
中國優(you) 化調整防疫政策是國際組織和投資機構調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最直接動因。“中國優(you) 化調整防疫政策為(wei) 經濟更快增長鋪平道路”“中國政府優(you) 化防疫政策、采取利好經濟措施,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國內(nei) 消費需求也會(hui) 上漲”“隨著中國防疫政策的優(you) 化,多個(ge) 行業(ye) 將會(hui) 有更多的投資機會(hui) ”……國際社會(hui) 看到中國生產(chan) 生活秩序穩步恢複,經濟增長內(nei) 生動力不斷積聚增強。春節期間,中國消費市場各項數據大幅增長,展現出強勁的複蘇景象。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製造業(ye) 采購經理指數重回擴張區間,顯示經濟穩步回升。美國《巴倫(lun) 周刊》認為(wei) ,在中國,所有可以啟動的開關(guan) 都撥向經濟增長一側(ce) ,經濟增長動力十足。
中國成功將物價(jia) 維持在相對較低水平,讓國際社會(hui) 相信中國有充足的空間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2022年,一些國家經曆了能源和食品價(jia) 格飆升。以2022年12月的居民消費價(jia) 格指數同比增長為(wei) 例,美國為(wei) 6.5%,歐元區是9.2%,英國是10.5%。今年,全球經濟活動仍將麵臨(lin) 通脹高企帶來的壓力。為(wei) 抑製通脹、避免經濟滑向衰退,美聯儲(chu) 最新決(jue) 定再加息25個(ge) 基點,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均跟進加息50個(ge) 基點。相比之下,中國物價(jia) 水平總體(ti) 穩定,2022年全年居民消費價(jia) 格指數同比上漲2%。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長馬斯多普認為(wei) ,中國有充足的財政空間,幫助中國經濟在重啟後的調整階段提供更多支持。
研判經濟走向,既要看短期變動之形,更要看長期增長之勢。中國擁有14億(yi) 多人口,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過1.2萬(wan) 美元,中等收入群體(ti) 超過4億(yi) 人,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這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you) 勢、創新發展優(you) 勢和抗衝(chong) 擊能力優(you) 勢。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製造業(ye) 體(ti) 係,220多種工業(ye) 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體(ti) 係和供應鏈體(ti) 係中占據舉(ju) 足輕重的地位,擁有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強大供給能力。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構建麵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攜手各方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了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中國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吸收外資規模屢創新高,都為(wei) 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駐華代表海博認為(wei) ,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並且在不斷推進開放與(yu) 合作,中國經濟的增長將對世界和區域經濟增長發揮穩定器作用。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經濟運行總體(ti) 回升對世界至關(guan) 重要。中國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以新氣象新作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必將為(wei) 促進世界經濟複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