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匯聚產教資源 培養高技能人才(深聚焦)

發布時間:2023-02-27 11:0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堅持以教促產(chan) 、以產(chan) 助教、產(chan) 教融合、產(chan) 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chan) 業(ye) 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jia) 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chan) 業(ye) 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ye) 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旨在破解職業(ye) 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難點和問題。

  本期教育版,我們(men) 關(guan) 注地方和職業(ye) 院校的新實踐,看他們(men) 如何推進改革,著力探索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新模式,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編 者

  天津海河教育園區

  服務區域發展,讓人才與(yu) 產(chan) 業(ye) 有機銜接

  本報記者 金正波

  “印象最深的是去海爾智能工廠實踐,給我們(men) 的任務是挖掘企業(ye) 痛點,提出解決(jue) 方案。”畢業(ye) 於(yu)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孟穎回憶起大三實習(xi) 經曆,依然印象深刻。

  孟穎和同學們(men) 入駐工廠初期,曾提出過不少設想,但都被工程師否定了。孟穎沒有泄氣,她在滾筒洗衣機質量檢測環節發現:檢測流水線仍需人工打開滾筒門,投放模擬洗滌負載。她大膽設想,能否用自動化設備來替代人工?孟穎和同學們(men) 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形成技術方案。正是這次實踐,讓孟穎獲得第二屆海河教育園區產(chan) 教融合創新創業(ye) 大賽金獎,並順利入職天津一家測控企業(ye) 研發中心。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所在的海河教育園區,是全國職業(ye) 教育改革創新的示範園區,坐落著1所應用技術大學、7所高職院校、2所中職院校。園區每年舉(ju) 辦產(chan) 教融合創新創業(ye) 大賽,把企業(ye) 實際需求作為(wei) 比賽項目,由院校組建團隊解題,同時政府對優(you) 秀項目給予經費支持。海河教育園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詹珽表示,通過以賽促融,教育鏈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實現了有機銜接。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ye) 與(yu) 海河教育園區職業(ye) 院校建立合作。天津鴻遠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與(yu) 天津輕工職業(ye) 技術學院通過“專(zhuan) 業(ye) 課程+頂崗實習(xi) ”,探索建立工學結合的育人機製;天津職業(ye) 大學精準對接區域行業(ye) 企業(ye) 新需求,組建智能製造專(zhuan) 業(ye) 群,為(wei) 企業(ye) 輸送大量技能人才……海河教育園區在供給與(yu) 需求之間架起“立交橋”,為(wei) 服務區域產(chan) 業(ye) 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年來,天津市高職專(zhuan) 業(ye) 對接全市主導產(chan) 業(ye) 占比98%,年社會(hui) 培訓30萬(wan) 人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羅延安表示,將持續深化職業(ye) 教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緊密對接天津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實體(ti) 化運行的區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助力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向高端延伸。

  點評:以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基礎,打造兼具人才培養(yang) 、創新創業(ye) 、促進產(chan) 業(ye) 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是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重要任務。天津打造海河教育園區職教示範窗口,深化職業(ye) 教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探索建設區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在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與(yu) 智力支撐方麵,作出了寶貴探索。

  廣東(dong) 深圳職業(ye) 技術學院

  加強內(nei) 涵建設,提升關(guan) 鍵辦學能力

  本報記者 閆伊喬(qiao)

  “深職院是一個(ge) 可以圓夢的地方!”去年8月,深圳職業(ye) 技術學院汽車與(yu) 交通學院2020級學生宋明亮攜手中外隊友,在首屆世界職業(ye) 院校技能大賽上摘得銀牌。

  為(wei) 保障隊伍備賽,學校專(zhuan) 門組建了由6名教師組成的指導團隊。在指導老師李健平看來,鼓勵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是教學的一種延伸,“既能展現同學們(men) 的精湛技藝,也能通過參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如今在深職院,學生備賽集訓的表現可以替代部分課程考核,大賽成績可以參與(yu) 期末綜合成績評定,考取職業(ye) 資格或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也可以進入課程評價(jia) 。

  入學後,宋明亮憑借在中職學習(xi) 時打下的牢固基礎,經選拔進入學院的“比亞(ya) 迪精英班”,每周末都有機會(hui) 聽比亞(ya) 迪一線工程師授課。作為(wei) 校外導師,比亞(ya) 迪工程師陳紅光把工作經驗融進課堂,“在課程開發和設置階段我們(men) 就參與(yu) 其中,這有助於(yu) 讓他們(men) 畢業(ye) 後能迅速從(cong) ‘學生’轉化為(wei) ‘員工’。”

  深職院還與(yu) 多家企業(ye) 聯手創辦特色產(chan) 業(ye) 學院。電子與(yu) 通信工程學院院長宋榮介紹,“學院在教學中融入企業(ye) 培訓認證體(ti) 係,與(yu) 企業(ye) 共建專(zhuan) 業(ye) 、共建課程、共訓師資、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從(cong) 而實現在校所學知識、技能與(yu) 企業(ye) 崗位需求無縫對接。”

  為(wei) 提升關(guan) 鍵辦學能力,深職院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打造名匠大師領銜的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在深職院現有的2000餘(yu) 名教職工中,“雙師型”專(zhuan) 任專(zhuan) 業(ye) 課教師比例達90%。據了解,學校每年都會(hui) 派青年教師到企業(ye) 脫產(chan) 學習(xi) 新技術,並大力支持教師參加職業(ye) 技能競賽,在實戰中檢驗技能水平。

  “立足深圳高端產(ch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高端,聯合頭部企業(ye) 共同開發新行業(ye) 、新職業(ye) 、新專(zhuan) 業(ye) 、新課程,形成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與(yu) 教學改革同頻共振的良性機製。”深職院校長許建領表示,未來深職院將繼續密切關(guan) 注產(chan) 業(ye) 前沿及發展趨勢,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

  點評:提升職業(ye) 學校關(guan) 鍵辦學能力,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看其能否緊密對接產(chan) 業(ye) 升級和技術變革的趨勢。深圳職業(ye) 技術學院圍繞先進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布局,建立特色產(chan) 業(ye) 學院,打造核心課程、優(you) 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為(wei) 職業(ye) 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作出了探索與(yu) 實踐。

  江蘇常州鐵道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

  促進產(chan) 教融合,推進校企協同育人

  本報記者 吳 月

  焊花飛濺,映照沉穩的身影——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轉向架分廠車間裏,00後焊接技工史先良正從(cong) 事轉向架構架焊接。15歲時,他抱著“學一門過硬技術”的願望來到常州鐵道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21歲時,畢業(ye) 第二年,他就被評為(wei) 南京市勞動模範。

  “大國工匠手把手地指導,讓我掌握了紮實的本領,對現在的工作有很大幫助!”在史先良看來,自己是產(chan) 教融合的受益者。

  作為(wei)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直屬職業(ye) 院校,近年來,常州鐵道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著力構建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推動技術、人才、資源、文化融合,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走進學校軌道車輛技術實訓基地,一列長長的地鐵車體(ti) 和地鐵車輛核心實訓模塊映入眼簾。在這裏,學生可以進行整車電氣、受電弓、車門、轉向架等功能調試。

  軌道交通裝備技術集成度高,單體(ti) 製造成本高、所需場地大。如何破解實訓資源不足的問題?學校副校長徐璐介紹,通過校企共建高水平專(zhuan) 業(ye) 化產(chan) 教融合實訓基地、在中車子企業(ye) 布局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學校的軌道交通行業(ye) 實訓基地群已基本形成,為(wei) 學生提供了更豐(feng) 富的實訓資源。

  中車高鐵工匠協同創新中心的榮譽牆上,90後高級技師巢傑獲得的技能獎項十分醒目。從(cong) 常州鐵道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畢業(ye) 後,他進入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工作,2020年又被學校引進為(wei) 智能製造學院教師。“我希望幫助學生們(men) 用技能創造價(jia) 值。”巢傑說。

  巢傑所在的焊接與(yu) 檢測教研室中,還有多名從(cong) 企業(ye) 引進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產(chan) 教融合的關(guan) 鍵之一,在於(yu) 企業(ye) 人才優(you) 勢的注入。”學校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張喜民介紹,學校積極集聚校企人才資源,開展校企混編教師團隊建設,提升育人水平。據了解,中車集團將繼續加大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建設力度,下一步將在推動軌道交通裝備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建設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點評:產(chan) 教融合是現代職業(ye) 教育的基本特征、最大優(you) 勢,也是改革的難點與(yu) 重點。產(chan) 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熱企冷”,曾是一些職業(ye) 院校麵臨(lin) 的問題。在常州鐵道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資源融合共建實訓基地、人才融合共建教學團隊等實踐,展現了產(chan) 教融合的成果與(yu) 潛力,體(ti) 現了企業(ye) 的重要辦學主體(ti) 作用。

  甘肅武威職業(ye) 學院

  深化科教融匯,拓寬成長成才通道

  本報記者 吳 丹

  前不久,武威職業(ye) 學院的17名學生啟程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開展新一輪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和崗位實習(xi) 。

  “能到頂級科研機構學習(xi) ,機會(hui) 難得。”能源工程係2019屆畢業(ye) 生田丹,是武威職業(ye) 學院第一批前往上海應物所實習(xi) 的學生。從(cong) 第一次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接觸高端科研設備時的緊張,到將其化為(wei) 學習(xi) 成長的動力,一年後,田丹被上海應物所錄用,分配到武威園區工作。

  “科研工作的產(chan) 出,不止學術論文一種形式,從(cong) 科學理念到工程圖紙,再到組裝大科學裝置,需要不同層次人才通力協作。”上海應物所研究員湯睿,是田丹的“產(chan) 業(ye) 導師”,經過5年的觀察與(yu) 合作,湯睿認為(wei) :“高職人才經過育訓結合培養(yang) 後,能夠勝任技術型、技能型任務,成長為(wei) 科研人員的助手,在打造大國重器中大有可為(wei) 。”

  職業(ye) 院校與(yu) 科研機構“牽手”的驚喜,還有更多。甘肅武威風能、光熱資源豐(feng) 富,適合新能源項目落地。2018年,甘肅省教育廳、武威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在武威職業(ye) 學院開辦中科低碳新能源技術學院,成為(wei) 中科院在全國首個(ge) 、也是唯一一個(ge) 與(yu) 高職院校聯合辦學點。“學院在全國首開氫能技術應用專(zhuan) 業(ye) ,填補了高職高專(zhuan) 無氫能專(zhuan) 業(ye) 的空白。”中科低碳新能源技術學院副院長黃述傑說,5年來,累計培養(yang) 技術技能人才557人,其中超過70%的畢業(ye) 生在西部新能源產(chan) 業(ye) 就業(ye) 。

  “高職院校與(yu) 中科院研究所合作辦學,為(wei) 高職高起點辦學、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武威職業(ye)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趙明表示,將堅持“共建機構、共享資源、共同育人、合作研究”思路,持續深化科教融匯,培養(yang) 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幹得優(you) ”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點評:“科教融匯”重在融合匯聚科技和教育的力量,做到教育與(yu) 科研同向發力,一體(ti)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和科技自主創新質量。武威職業(ye) 學院與(yu) 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牽手”, 以科教融匯為(wei) 新方向,找到了高職院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切入口,在提升院校吸引力、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等方麵作出有益探索。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6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