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厚拔尖人才生長土壤(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應對國際科技競爭(zheng) 、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men) 加強基礎研究,從(cong) 源頭和底層解決(jue) 關(guan) 鍵技術問題。”“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須下氣力打造體(ti) 係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平台,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
本版今起推出欄目“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聚焦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支持等環節的製度和實踐創新,呈現亮點、發現痛點、問診難點,探尋基礎研究高水平人才發展之道。
——編 者
“在交流、學習(xi) 中,我充分領略了數學之美。”不久前,四川大學數學學院2019級拔尖班學生牛睿傑參加了中國數學會(hui) 2022年學術年會(hui) 論壇,很有感觸。
“對於(yu) 數學研究的興(xing) 趣,源於(yu) 高中時‘中學生英才計劃’導師的引領。到了大學,得益於(yu)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拔尖計劃’),我進入最喜歡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一步步深入數學世界,踏上研究之路。”牛睿傑說,未來將深紮基礎數學領域。
像牛睿傑一樣,熱愛並致力於(yu) 在基礎研究領域探索、學習(xi) 、創新的青少年還有很多。如何打通他們(men) 的成才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中起著主力軍(jun) 作用,而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則事關(guan) 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激發。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後備力量,應該在哪些方麵持續發力?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部門和高校。
求解人才培養(yang) 的“算法”
實現基礎學科人才全過程、鏈條式培養(yang)
“物理研究的意義(yi) 是什麽(me) ?”前不久,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yu) 天體(ti) 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邵立晶在北大“博雅雲(yun) 講壇”上向同學們(men) 拋出問題。
在他看來,基礎物理研究的進步,將促進國家整體(ti) 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men) 從(cong) 事的研究,嚐試在人類的知識邊界上作出開拓。”邵立晶於(yu) 2005年考入北大,先後完成了本科和博士階段的學習(xi) 。“物理學院的本科教育注重思維的培養(yang) 和視野的開拓。在良師的啟迪與(yu) 熏陶下,我對物理產(chan) 生了矢誌不渝的熱愛。”邵立晶說。如今,作為(wei) 一名青年教師,他希望培養(yang) 更多投身基礎物理研究的人才。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基礎學科人才特別是拔尖人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力量。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加強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是主動應對國際競爭(zheng)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采訪中,多名高校負責人談道,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具有周期長、投入高、見效慢等特點,在人才選拔、分類指導培養(yang) 等方麵還麵臨(lin) 一些挑戰。近年來,圍繞選拔、培養(yang) 、評價(jia) 、使用、保障等,相關(guan) 部門持續探索、匯聚合力。
如何實現人才全過程、鏈條式培養(yang)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介紹,2013年,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聯合啟動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yang) 計劃。10年來,已培養(yang) 7000多名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you) 秀中學生,探索高校與(yu) 中學聯合發現、培養(yang) 基礎學科創新後備人才的模式。
如何讓人才培養(yang) 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介紹,2020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啟動實施“強基計劃”,著力選拔一批“有誌於(yu)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you) 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進行專(zhuan) 門培養(yang) 。項目實施3年來,共錄取新生1.8萬(wan) 餘(yu) 人。
同時,為(wei) 突破傳(chuan) 統路徑依賴、打破原有培養(yang) 定式,“拔尖計劃”穩步推進。據了解,“拔尖計劃”自2009年啟動以來,已進入2.0階段,目前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學建設了288個(ge) 基礎理科、基礎醫科、基礎文科領域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
“近年來,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取得成效,但也受到一些因素製約。如何形成有利於(yu) 人才成長的機製和環境、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培養(yang) 結構和體(ti) 係,是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秉林說。
探索教學改革的“乘法”
創新科教協同、導師製、本碩博銜接等培養(yang) 模式
推進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需要創新拔尖學生選拔機製、本碩博銜接培養(yang) 機製、國際交流合作機製、長周期評價(jia) 機製等。記者采訪獲悉,各高校積極開展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求解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的“算法”。
新學期伊始,清華大學行健書(shu) 院2020級本科生何育航正在車輛與(yu) 運載學院特種動力團隊從(cong) 事飛行汽車的控製研究。行健書(shu) 院是清華大學落實“強基計劃”推出的實體(ti) 書(shu) 院之一,力求探索強化基礎、科教協同、導師製、本碩博銜接等新型培養(yang) 模式。
“高中起,我便對飛行汽車有濃厚興(xing) 趣。很幸運,大一時,我遇到了對應研究方向的導師。”在何育航看來,書(shu) 院“大魚前導,小魚尾隨”的師生“從(cong) 遊”模式對學習(xi) 有很大幫助。此外,在“一人一策”個(ge) 性化培養(yang) 方案下,何育航還可以自主設計課程安排,在強化數學、力學等基礎學科素養(yang) 的同時,在導師指導下將個(ge) 人培養(yang) 計劃與(yu) 未來科研方向緊密結合,“如今,我的未來規劃逐漸清晰,理想也更加堅定。”
“培養(yang) 創新人才,要做到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xing) 趣和稟賦,堅定學生的學術誌趣。”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說。
為(wei) 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基礎研究,多所高校將學科交叉、科教融合作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途徑。
2022年,在第二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2.0“提問與(yu) 猜想”活動中,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生物醫學科學方向(基礎醫學基地)學生樊繼綱的項目“開發端到端的AI加速變構藥物設計方法學”獲得了特等獎。
“致遠學院與(yu) 醫學院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交叉學科研究的優(you) 質平台。我自主申報了多個(ge) 本科生科研項目,並有機會(hui) 參與(yu) 國際頂尖實驗室的科研實習(xi) 。”樊繼綱說,自己大二時就進入實驗室,跟隨兩(liang) 位導師開展科研探索。
采訪中,也有高校負責人談道,在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yang) 中,還有一些問題仍待探索,比如,在一些培養(yang) 基地,高水平名師師資相對不足;小班研討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的比例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與(yu) 頂尖大學相比,實驗教學模式、教學內(nei) 容和支撐平台尚有差距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擬深入實施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戰略行動,圍繞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關(guan) 鍵要素建設和創新能力培養(yang) 、加強科教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示範區建設、加強人才培養(yang) 數字化建設、加強機製創新和條件保障等重點工作深化改革。
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2月上旬,廣東(dong) 省深圳市南山區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迎來了“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的中小學科學教師。校園裏豐(feng) 富的科學元素,吸引了老師們(men) 的目光:智慧庭院裏設有智能化澆灌與(yu) 光伏係統、魚菜共生係統,便於(yu) 開設智慧種植、生物環境等特色課程;智能製造實驗室裏,學生們(men) 可以開展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實驗。
“我們(men) 要通過具體(ti) 的實踐活動、真實的實驗情境,讓孩子們(men) 感受科學的魅力,提高科學素養(yang) 。”參觀學習(xi) 後,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光明)科學教師蘭(lan) 天也說。
人才培養(yang) 是係統工程。優(you) 化基礎學科教育體(ti) 係,需要加強不同學段的銜接協同,特別要注重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協同配合。“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個(ge) 體(ti) 科學素養(yang) 形成的決(jue) 定性階段,科學教育的重點在於(yu) 基礎教育。”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說。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e) 的青少年群體(ti) ,需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打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在“課後服務”板塊的科普教育專(zhuan) 欄,學生們(men) 能上“科學公開課”、漫遊各地科技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介紹,完善課程設置、豐(feng) 富教育資源等政策措施已逐步落地。據介紹,2022年版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中,小學科學與(yu) 初中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學)的總課時占比增至8%—10%。教育部還聯合中科院開展“院士專(zhuan) 家科普教育公開課”,為(wei) 師生、家長提供優(you) 質線上科普教育資源。“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等,則有助於(yu) 提升中小學教師開展科學教育的實踐能力。
此外,還需統籌校內(nei) 外資源。辛兵介紹,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聯合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hui) ,組織實施“‘科創築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開展了一係列活動,多渠道為(wei) 中小學提供高質量科普服務。下一步,還將發展壯大專(zhuan) 家隊伍,匯聚線上線下優(you) 質科教資源,開展科技輔導員培訓等。
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指導各地各中小學廣泛開展課內(nei) 外科普教育活動,切實提升科學教育質量,著手研製中小學科學教育亟須的裝備標準,切實加強中小學實驗室建設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02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