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河生態搬遷40年
原標題:唐家河生態搬遷40年
“像夢一樣。”3月2日,瞅著山上已經萌芽的紫荊花,方登武努力回憶過去40年的點滴。
方登武的老家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腹地——廣元市青川縣前哨村,那是一個(ge) 如今在地圖上已找不到的村莊。
1983年的春天,根據原四川省林業(ye) 廳和青川縣的安排,方登武生態搬遷至妻子的娘家青溪鎮陰平村落戶。幾十年間,他們(men) 見證了唐家河從(cong) 伐木場變成自然保護區,再變身大熊貓國家公園一部分的蛻變曆程。
1983年,四川在原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啟動全省乃至全國最早一批生態搬遷試點。
幾十年間,從(cong) 伐木場變成自然保護區,再變身大熊貓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從(cong) “探路”到“對路”,這片土地不斷適應著新的“身份”。
40年後的這個(ge) 春天,記者來到唐家河,在森林、鄉(xiang) 間尋找搬遷和紮根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發掘這場跨越時空的生態故事……
生態搬遷大事記
1978年12月15日
國務院同意成立四川青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
1978年12月29日
四川省青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管理所掛牌成立
1983年
生態搬遷行動啟動,計劃搬遷800餘(yu) 戶村民
1986年
生態搬遷行動完成
1986年7月9日
國務院同意將唐家河自然保護區晉升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
四川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一期,將包括唐家河在內(nei) 的41萬(wan) 餘(yu) 畝(mu) 土地劃分為(wei) 5個(ge) 責任片區
2018年10月29日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成都揭牌
2021年
我國宣布設立包括大熊貓國家公園在內(nei) 的第一批國家公園
搬
必須離開的故鄉(xiang)
唐家河腹地的山穀盡頭,方登武找到了原前哨村一隊的舊址。這裏是他25歲之前生活的地方。“原來的3間土房大概在這個(ge) 位置。”站在雜草叢(cong) 邊,方登武努力尋找著老家的痕跡。順著他指的方向,坡地上隻剩下小腿高的荒草和淺淺的地基。
方登武在這裏有快樂(le) 的記憶。1965年初春,一隊伐木工人開進唐家河的原始森林,唐家河伐木場宣告成立。隨後,他被父親(qin) 送進了伐木場,成了木匠學徒工。7年後,方登武正式出師,把青杠樹鋸成板材、吊線、做成家具,成了老鄉(xiang) 口中的“方木匠”。
1977年,“方木匠”每月的收入已經接近70元。“比縣裏一般幹部的收入都高。”說起年輕歲月,方登武的眼睛裏放著光。憑著一手木匠活,方登武剛滿20歲就說定了親(qin) 事,女方是24裏外的陰平村人。
但方登武風光的日子很快就結束了。1978年,唐家河林區正式設立自然保護區,與(yu) 臥龍自然保護區一道成為(wei) 全川僅(jin) 有的兩(liang) 個(ge) 省級垂直管理保護區。因為(wei) 在此之前的1974年,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顯示,唐家河林區至少生活著86隻野生大熊貓,數量和密度僅(jin) 次於(yu) 臥龍林區。
唐家河自然保護區成了“試驗田”,劃定核心區、實驗區和緩衝(chong) 區。位於(yu) 唐家河腹地的前哨村和工農(nong) 村,都在大熊貓遷徙的通道上,被劃入實驗區,明確嚴(yan) 禁從(cong) 事砍伐等破壞森林的生產(chan) 經營活動。伐木場隨即停止運作,轉變為(wei) 保護區管理機構。
重新拿起鋤頭的方登武卻發現,自己無法養(yang) 活一家人了。“海拔高、土層薄,隻能種麥子、洋芋和黃豆。”方登武的發小陳發良回憶,村裏人隻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次米飯,“平時就是洋芋粥。”
“老婆不願意嫁進來了。”1982年,方登武25歲了,在當時已是大齡青年。但未婚妻要求:要麽(me) 分手,要麽(me) 倒插門。
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內(nei) 原住民的窘迫,有關(guan) 部門早已注意到。原林業(ye) 廳野保處退休幹部冷峪陽回憶,考慮到實驗區內(nei) 村民生活越來越艱難,1982年秋,原省林業(ye) 廳和青川縣方麵商定,從(cong) 1983年起實施生態搬遷行動,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將工農(nong) 村和前哨村的800餘(yu) 戶村民分別搬遷至緩衝(chong) 區邊緣的落衣溝村、陰平村。
“每人補貼兩(liang) 百斤小麥和100元安家費。”得知這一政策,方登武當即和未婚妻舉(ju) 行了婚禮,約定來年春季正式上門。
難
從(cong) 頭開始的新家
“24裏山路,隻用一個(ge) 多小時就到了。”提起搬家時的速度,方登武依然有些驕傲。但妻子很快“戳穿”:家當少、心裏急,能不快?
1983年3月的一個(ge) 下雨天,方登武用扁擔挑著全部家當下山,其實隻有鍋碗瓢盆和一床被褥。方登武的第一感覺是陰平村暖和多了,在前哨村還要裹著棉衣才能出門,這裏一件粗布襯衣就能對付夜裏的風,“氣候條件好的地方,種地的選擇也多。”
搬下來第一年,方登武開始試著種水稻,又建了一處豬圈,但他還是沒能賺到錢。因為(wei) 前哨村村民紛紛到來,這裏人多地少的矛盾越發突出。“人均不到一畝(mu) ,多數人隻能混個(ge) 溫飽。”方登武的發小薑開齊說,搬到陰平村不到半年,他就托青溪鎮的親(qin) 戚尋了個(ge) 打零工的活路貼補家用。
1983年和1984年,方登武的妻子先後生下兩(liang) 個(ge) 女兒(er) 。麵對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方登武幹過零工、做過買(mai) 賣,最後撿起了先前給家具縫製皮具的手藝——“方木匠”就這樣成了“方皮匠”。
那時候,剛剛步入正軌的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加大了巡山護林的力度,工作人員的皮質防寒鞋、防寒衣時常開裂。方登武找到商機,把皮革攤擺到了保護區管理處的辦公區。
方登武的同鄉(xiang) 李福軍(jun) ,1983年搬家後,和十多位原工農(nong) 村、前哨村村民一起成為(wei) 保護區的護林員,最頭疼的是麵對老鄉(xiang) 們(men) 。原來,原工農(nong) 村和前哨村的村民每個(ge) 月都要回到山裏砍一些青杠樹賣,曾經的老友變成了“對手”。
原林業(ye) 廳幹部趙建華坦言,當年搬遷任務重、時間緊,在安置方式上,還是“給錢給糧”的簡單方式。這也導致搬遷後相當一段時間內(nei) ,盜伐等現象屢禁不止。
1998年起,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正式實施,盜伐天然林的處罰力度隨之升級。包括唐家河在內(nei) 的41萬(wan) 餘(yu) 畝(mu) 土地被劃分為(wei) 5個(ge) 責任片區,分別明確專(zhuan) 班守護。搬遷戶沒有退路了,必須要找“對路”才能生活下去。
轉
嚐試吃上“旅遊飯”
“都是現炒的野菜哦。”傍晚時分,方登武招呼著遊客。這天雖不是周末,但他家的農(nong) 家樂(le) 還是入住了8位客人。3層的磚混小樓共計16個(ge) 獨立的客房,以及100多平方米的院子,方登武家的農(nong) 家樂(le) ,在陰平村並不算顯眼。
唐家河生態搬遷群眾(zhong) 吃“旅遊飯”的想法,起源於(yu) 1995年。這一年,我國引入“GEF(全球環境基金)——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項目,唐家河保護區被納入項目實施範圍。趁此機會(hui) ,唐家河保護區管理處給陰平村、落衣溝村的家家戶戶改造了節柴灶、組建了村級護林員隊伍,並提出發展旅遊的設想。
“一開始,大家還是在觀望、猶豫。”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管理處社區科工作人員何萬(wan) 紅說,當時,原保護區管理處組織了生態護林培訓班和生態旅遊培訓班。前者很快就讓村民逐漸停止了砍樹,但後者從(cong) 設想變成現實,前後用了十多年。直到2006年,村民鍾元輝才在村裏帶頭辦起了村裏第一家農(nong) 家樂(le) 。
“比看熊貓還稀奇。”今年52歲的鍾元輝,同樣是原前哨村村民。他記得,自家農(nong) 家樂(le) 開始裝修那天,擠滿了前來圍觀的鄉(xiang) 親(qin) ,“我自己也發怵,幹不好就丟(diu) 人了。”
但現實很快就消除了這種疑慮。“一間房,一晚60元。”方登武說,鍾元輝家的農(nong) 家樂(le) 開業(ye) 時,他第一次意識到,這種房子一晚上值這麽(me) 多錢。
同樣受到鼓舞的,還有村民杜顯軍(jun) 。在鍾元輝之後,他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客房。幾年內(nei) ,他家的客房數量從(cong) 不到10間擴展至近百間。客房的形態,也從(cong) 單一的標準間擴展到田景房、山景房。這些年來,他前後投入了1000多萬(wan) 元,年營收突破百萬(wan) 元。
瞅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賺大錢,方登武也坐不住了。2014年,唐家河震後重建完畢,方登武就貸款12萬(wan) 元修起了3層小樓,正式辦起了農(nong) 家樂(le) 。如今,每間客房每晚100元,每年能給他家帶來10多萬(wan) 元的收入。
陰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羅成鵬說,從(cong) 2006年開始,隨著陰平村農(nong) 家樂(le) 數量持續攀升,“玩在唐家河,住在陰平村”成為(wei) 多數遊客的選擇。
盼
國家公園帶來更多收益
“這橋修好了,到咱們(men) 村的遊客肯定更多。”3月3日傍晚,陰平村村外的下寺河大橋工地上,幾位村民擺起了龍門陣。自從(cong) 開春後大橋動工,這裏就成了村裏的“會(hui) 議中心”。大橋修通了,從(cong) 唐家河遊客中心到陰平村不必再繞道。
橋還沒建成,但大夥(huo) 早就行動起來了。“全村起碼有10個(ge) 農(nong) 家樂(le) 在裝修改造。”羅成鵬說,趁著夏季旅遊高峰到來前,陰平村正在忙著“補妝”,打造更多遊客打卡的“網紅店”。
2021年,我國宣布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方案明確,陰平村和落衣溝村作為(wei) 入口社區,將給予種種扶持措施。
此前印發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ti) 規劃》提及,支持周邊社區居民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多種形式,適度發展生態體(ti) 驗、熊貓文化產(chan) 品、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等具有當地特色的綠色產(chan) 業(ye) 。同時,整合園內(nei) 生態產(chan) 業(ye) 資源,創建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品牌,通過聯合營銷,擴大品牌效應。
“我們(men) 的蜂蜜才50多元一斤,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還有,我們(men) 這裏的農(nong) 家樂(le) 秋冬季生意不算好。”落衣溝村村支書(shu) 楊勇盤算著,借助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入口社區建設契機,讓全村400多位原工農(nong) 村生態搬遷村民的日子再紅火一點。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管理處處長諶利民透露,方登武和楊勇等人的期待有望變成現實:保護區正在謀劃引入自然保護組織和公益機構,培育國家認證的蜂蜜品牌。同時,建設一批觀鳥、觀獸(shou) 站點,打造科普教育基地。
“這些都有個(ge) 前提,就是要守好這片林子。”3月3日晚,巡山歸來的落衣溝村村民黃興(xing) 僑(qiao) ,正忙著修圖。這位原工農(nong) 村村民、現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專(zhuan) 職護林員運氣不錯,當天巡山路上碰到了3次扭角羚。
去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舉(ju) 辦的攝影大賽正式開幕。原本以為(wei) 獎金唾手可得的黃興(xing) 僑(qiao) 發現,光第一個(ge) 月,積極巡山的落衣溝村和陰平村村民就上傳(chuan) 了數百張作品。
“從(cong) 砍樹人、旁觀者變成了生態保護的參與(yu) 者。”李福軍(jun) 感慨萬(wan) 千。(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培哲 王成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