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團代表建言: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創新驅動交通強國
日前,北京市代表團舉(ju) 行媒體(ti) 連線采訪活動。全國人大代表嶽巧雲(yun) 、王足剛做客采訪室,結合基層實踐,暢談科技創新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建設交通強國路上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建言“職業(ye) 農(nong) 民”、技術產(chan) 業(ye) 工人培養(yang) 。
嶽巧雲(yun) 代表:依靠科技力量探索農(nong) 業(ye) 發展更多可能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綠農(nong) 興(xing) 雲(yun) 果品產(chan) 銷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北京點點創意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嶽巧雲(yun) 作為(wei) 一名80後,致力於(yu) 科技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培養(yang) “職業(ye) 農(nong) 民”的探索。
2016年,嶽巧雲(yun) 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平穀區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桃。嶽巧雲(yun) 說,老一輩對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缺乏認知和接受度,不依靠科技力量,很難突破大桃銷售瓶頸。
嶽巧雲(yun) 經營的農(nong) 業(ye) 合作社覆蓋了平穀區4個(ge) 鄉(xiang) 鎮上千家農(nong) 戶。嶽巧雲(yun) 為(wei) 老鄉(xiang) 免費培訓,吸納低收入人群和老年勞動人群到合作社工作。在她的帶動下,果農(nong) 廣泛應用電商、直播等手段,優(you) 質大桃的銷量和影響力水漲船高。桃子品質更好了,也更賣得上價(jia) 格,配套的采摘園等項目還為(wei) 果農(nong) 提供了更多的增收途徑。
為(wei) 了探索農(nong) 業(ye) 發展的更多可能性,這些年,嶽巧雲(yun) 馬不停蹄。如何將農(nong) 村閑置的土地、農(nong) 宅更好地利用起來?如何在撂荒的土地上注入科技含量和文化內(nei) 涵,培育農(nong) 業(ye) 孵化基地?如何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嶽巧雲(yun) 做了大量功課。
她建議,繼續優(you) 化涉農(nong) 補貼政策,增強農(nong) 民“活血造血”能力,通過試驗、示範、培訓、指導以及谘詢服務等,把數字技術應用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過程。可將5G技術、電商銷售、線上推廣等融入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建立貨物流通關(guan) 係,促進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打通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最初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
要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培養(yang) 複合型人才也是關(guan) 鍵。“前兩(liang) 天,有農(nong) 學院的老師聯係我,說能不能讓大學生回歸農(nong) 村,幹一番事業(ye) 。”嶽巧雲(yun) 特別提到“職業(ye) 農(nong) 民”的概念,她說,農(nong) 村需要大量懂種植、會(hui) 營銷、有創意、會(hui) 宣傳(chuan) 的複合型人才,也就是“職業(ye) 農(nong) 民”。她建議,進一步加強農(nong) 村人才建設,培養(yang) “職業(ye) 農(nong) 民”,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王足剛代表:“軌道上的京津冀”為(wei) 協同發展鍛造堅固“骨骼”
作為(wei) 一線建設者,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六局豐(feng) 橋橋梁有限公司石家莊項目部副經理王足剛親(qin) 曆了石家莊樞紐貨遷鐵路、京石客專(zhuan) 鐵路、天津津保鐵路、張唐鐵路等京津冀重點工程項目。他深刻感受到,這些工程已經成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軌道上的京津冀”讓更多人的幸福生活駛上了快車道。
目前,中鐵六局在京津冀地區參建的雄商、京濱、雄忻、石衡滄港等項目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中,正在施工的津興(xing) 鐵路以日均兩(liang) 千米的速度開展鋪軌工程。津興(xing) 鐵路通線後,從(cong) 天津和雄安機場到大興(xing) 機場隻需要半小時,京津冀地區鐵路網布局得到進一步優(you) 化完善;也將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hui) 協同發展產(chan) 生深遠影響。
王足剛自豪地說,這些年,中鐵六局以創新為(wei) 己任,主動適應並應用前沿技術,在實踐中勇於(yu) 出新,善於(yu) 出新。他舉(ju) 例,中鐵六局自主研發的大型盾構機、新型軌道板、高速飛車試驗平台等高精尖設備。“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來源於(yu) 科技創新。”
王足剛也格外關(guan) 注建築產(chan) 業(ye) 工人的技能素養(yang) 提升問題。他認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建議,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符合產(chan) 業(ye) 工人需求的現代職業(ye) 教育製度,建立完善以政府為(wei) 主導、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職業(ye) 院校為(wei) 重點、校企合作為(wei) 基礎、社會(hui) 廣泛參與(yu) 的多層次多結構的職業(ye) 教育培訓格局。同時,也要進一步構建完善符合產(chan) 業(ye) 工人職後學習(xi) 需要的製度機製。本報記者 張蕾 牛偉(wei) 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