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古城“重現”,是這樣幹出來的(傳承之光)

發布時間:2023-03-20 10:0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明太原縣城始建於(yu) 1375年,比故宮還“年長”31歲。當地人都管它叫“古縣城”。2011年,太原市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明太原縣城曆史文化街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古縣城內(nei) 主體(ti) 建設工程基本完工,600多歲的古城“重現”眼前。如今,這裏成為(wei) 太原文旅的新亮點。為(wei) 古城保護和修繕默默奉獻的有很多居民,還有文物保護專(zhuan) 家和當地街道辦、村委會(hui) 的工作人員等。

  今年春節,電影《滿江紅》上映,作為(wei) 拍攝地的明太原縣城一下子火出了圈。元宵花燈會(hui) 期間,古城18天接待遊客68萬(wan) 。影視基地裏,每天都有穿著影片同款古裝的遊客穿梭往來,不時有人登樓大聲背誦《滿江紅·寫(xie) 懷》這首詞,引起一片叫好。

  明太原縣城始建於(yu) 1375年,比故宮還“年長”31歲。當地人都管它叫“古縣城”。古縣城坐落於(yu) 太原市西南,離大名鼎鼎的晉祠僅(jin) 5公裏。說是“城”,其實“城”裏原本是4個(ge) 村:以城中心的十字街為(wei) 界,劃出4個(ge) 片區,分別是東(dong) 街村、西街村、北街村、南街村。一條十字街,就成為(wei) 附近村民的集市。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發展,僅(jin) 有0.86平方公裏的古城內(nei) 部空間捉襟見肘。於(yu) 是,城牆被拆毀,城壕被填平,僅(jin) 餘(yu) 下西、北兩(liang) 個(ge) 城門以及少許斷壁殘垣,城內(nei) 大部分古建築也“受傷(shang) ”不輕。2013年修繕工程正式啟動前,城內(nei) 環境擁擠,道路破爛,汙水橫流。

  如今,這裏卻成了太原文旅的一個(ge) 新亮點。以十字街為(wei) 骨架的街巷肌理呈現明清縣城風貌,18處掛牌曆史建築、31處文物保護單位訴說著古城的滄桑變遷。十字街上,各色商鋪林立,遊客熙熙攘攘。晉祠桂花元宵、花饃研習(xi) 社、寶源老醋坊……小小的店鋪大有來頭,其中藏著20項國家級或省級非遺,12處獨立的研學院落。城門口的地圖顯示,將來這裏還會(hui) 有國潮基地、文物大醫院、博物館等多個(ge) 項目落戶。

  一座古城,是如何“重現”的?

  “這是祖先傳(chuan) 下來的‘寶貝’,可不能毀了”

  10年來,修繕曆史建築及民居院落391處,建築麵積34萬(wan) 多平方米,投入資金上百億(yi) ,易地安置約3000戶、1萬(wan) 人……其間艱辛,非親(qin) 曆者很難想象。

  而這一切,可以從(cong) 一個(ge) 人的故事說起。

  “這是祖先傳(chuan) 下來的‘寶貝’,可不能毀了!”提到家鄉(xiang) 這座古縣城,今年70歲的姚富生語氣裏是滿滿的驕傲。

  姚富生出生、成長在古縣城南街。上世紀80年代,他創辦了自己的工藝美術製品廠,早期生產(chan) 石膏工藝品,後來轉向陶瓷和琉璃。做生意見了不少世麵,姚富生逐漸認識到自己家鄉(xiang) 的文化價(jia) 值。

  冬季工閑時,他帶著廠裏的技工搞測量、做調查,走訪城內(nei) 老人,請他們(men) 回憶那些已經消失的建築的形貌布局。1998年,他的工廠燒製出了500∶1的“明清太原縣城複原模型”。這座微縮景觀出爐後,在古縣城所屬的晉源區政府大廳展示了整整5年。

  “想要有點力氣,必須捏成拳頭!”為(wei) 了團結更多保護古縣城的力量,姚富生發起成立了晉陽文化民間研究會(hui) ,收集的資料和自費出版的書(shu) 籍,堆起來有半米高。為(wei) 了宣傳(chuan) 古縣城,他拿著這些資料書(shu) 籍到各處免費發放。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2011年,太原市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明太原縣城曆史文化街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明太原縣城複興(xing) 工程正式立項。工程規劃的第一步是恢複城牆舊貌,拆除建在城牆、馬道、護城河遺址上的現代建築。姚富生的工廠,也壓占了一段200多米的城牆遺址,他二話沒說,帶頭拆了自家廠房。

  為(wei) 了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再現古城風貌,當時的工程建設指揮部部長攸應合四處走訪城內(nei) 居民,收集過去的老物件。姚富生不僅(jin) 將自己保管多年的4000多塊城磚拿了出來,還提供了不少線索,並陪著攸應合一家一戶地登門勸說。

  “現在掛在東(dong) 城門上的‘東(dong) 汾聚秀’匾,就是這麽(me) 找回來的。”盡管已經過去了快10年,攸應合仍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原來,30多年前,一位韓姓村民為(wei) 了蓋房子,去夯土城牆附近拉土,挖出了這塊匾,就帶回家保存了下來。為(wei) 了讓匾回歸原位,攸應合和姚富生幾次上門去做思想工作,最終,這位村民將匾捐獻出來。

  為(wei) 古城“重現”默默奉獻的居民還有很多。一些特殊院子的大門、石獅子、磚雕木雕……許多有價(jia) 值的構件,村民們(men) 在搬走時都無償(chang) 留下了。在進行拆遷動員時,不少熱心村民義(yi) 務幫忙,成了工作組的“編外成員”。古縣城能夠有今天的麵貌,多虧(kui) 了這些村民的付出。

  “再硬的饃饃片,含在嘴裏泡著,也總有變軟的時候”

  為(wei) 古縣城煞費苦心的,還有文物保護專(zhuan) 家和當地街道辦、村委會(hui) 的工作人員。晉源街道辦書(shu) 記高翔就是其中之一。

  高翔2017年調來晉源街道辦,彼時,古縣城複興(xing) 工程正進入攻堅階段。太原市政府做出決(jue) 策,要將城內(nei) 居民整體(ti) 搬遷。

  故土難離。再加上院落買(mai) 賣更替等問題,搬遷麵臨(lin) 重重困難。想要轉變一部分村民的思想,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

  “再硬的饃饃片,含在嘴裏泡著,也總有變軟的時候!”工作人員決(jue) 心很大,分成若幹小組,每組“承包”三五戶,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原本的補償(chang) 方案不適合新情況,工作組就向市委申請,對方案進行調整優(you) 化;

  村民白天要上班,工作組就將上門時間放到晚飯後,嘴皮子一磨就是幾個(ge) 小時;

  補償(chang) 款不能立刻到賬,有村民擔心簽了協議卻拿不到錢,街道辦幹部當場以個(ge) 人的名義(yi) 寫(xie) 下欠條。

  …………

  那段時間,整個(ge) 工作組就在城內(nei) 一處破舊的小院裏辦公。熬一大鍋粥,拿幾塊餅子,趁著開調度會(hui) 議時,一邊匯報進度一邊啃上幾口,匯報完,又匆匆奔赴下一戶。

  “如果僅(jin) 僅(jin) 把這當成一項工作,是熬不下來的。得把這當成一種事業(ye) ,心裏有對家鄉(xiang) 深深的熱愛和責任感。”晉源街道辦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楊豔峰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這份赤誠,終於(yu) 打動了古縣城的居民們(men) 。2018年11月,最後一戶人家也簽下了搬遷協議。

  修繕保護工作同樣不輕鬆。為(wei) 了避免對文物造成二次傷(shang) 害,施工人員不敢用機械操作,拆除建築全靠手工。為(wei) 了盡可能多地留下舊有構件,專(zhuan) 家們(men) 每到一處院落,先去“翻垃圾”,每一塊建築垃圾都要“驗明正身”後才能運走丟(diu) 棄。別說,從(cong) “垃圾堆”裏,還真翻出了不少寶貝。

  2019年,古縣城內(nei) 主體(ti) 建設工程基本完工。600多歲的古城“重現”眼前,與(yu) 村民們(men) 記憶中的景象重疊在一起。

  如今,大部分村民已經搬進了位於(yu) 古縣城外不遠處的新小區,不少人吃上了“旅遊飯”,有的成了保安,有的當上了導遊,有的開起了飯店。節慶活動時,“身懷絕技”的村民們(men) 還會(hui) 受邀進城表演,又是一筆額外收入。晉陽風火流星、龍天廟會(hui) 、二月二南街焰火習(xi) 俗……在古縣城裏孕育、生長出的一項項非遺,依然滋養(yang) 著古縣城人的生活。

  以這種方式,他們(men) 不斷回到這座城,陪伴這座城,將自己的文化根脈重新紮進故土。

  “它不僅(jin) 展示著600多年來的明清縣城風貌,更傳(chuan) 承著2500餘(yu) 年的晉陽古城的曆史文脈”

  山西已經有了平遙、大同、忻州等好幾座古城,為(wei) 什麽(me) 還要複興(xing) 明太原縣城?它有什麽(me) 特殊?“它不僅(jin) 展示著600多年來的明清縣城風貌,更傳(chuan) 承著2500餘(yu) 年的晉陽古城的曆史文脈。”采訪中,許多人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

  晉陽,春秋末年初見於(yu) 史書(shu) ,毀於(yu) 宋初,綿延1500餘(yu) 年。這裏是中國北方的軍(jun) 事重鎮,也是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

  “水灌晉陽”之戰,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成為(wei) 春秋與(yu) 戰國的分界線。李淵父子從(cong) 這裏起兵,開創了唐朝。晉陽作為(wei) “北都”,與(yu) 西京長安、東(dong) 京洛陽齊名。公元979年,北宋趙光義(yi) 經過艱難的戰役,征服了以晉陽為(wei) 都城的北漢。為(wei) 防止再有人憑此堅城割據,趙光義(yi) 下令火焚水淹,這座見證了無數風雲(yun) 際會(hui) 的城池,從(cong) 此深埋地下。後世文人對此多有感歎,詩人元好問還曾留下“幾時卻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築晉陽”的著名詩句。

  晉陽城毀後,宋代另築平晉縣城。明洪武年間,平晉被洪水淹沒,人們(men) 移縣治於(yu) 古晉陽城之所在,在舊基上築城,這就是如今的明太原縣城。

  雖然明太原縣城麵積隻有晉陽古城的約1/20,但從(cong) 縣城的名字、造型,仍可看出其傳(chuan) 承來曆。唐玄宗李隆基曾寫(xie) 詩讚譽晉陽:“井邑龍斯躍,城池鳳翔餘(yu) 。”而明太原縣城沿用了鳳凰城的格局,民間舊稱“鳳凰城”。關(guan) 於(yu) 城池造型的寓意,在當地居民中代代相傳(chuan) :北甕城門洞向東(dong) 開,意喻“丹鳳朝陽”,甕城裏的水井,象征鳳凰之目;十字街曾有“好漢坡”,似鳳腹微微隆起;南門外宏偉(wei) 的寶華閣,是鳳凰揚起的尾羽……

  晉陽古城曆史特殊,遺址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時期城市建製的原貌。2010年,晉陽古城遺址獲得了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今年1月,《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規劃》正式公布,遺址公園的建設也隨之啟動。

  “明太原縣城作為(wei) 集旅遊、休閑、購物、食宿為(wei) 一體(ti) 的服務區,將是對遺址公園的有益補充。下一步,我們(men) 希望能在古縣城內(nei) 設立一個(ge) 博物館,對晉陽古城遺址的曆史、出土文物等進行展示。”在長期心係晉陽的考古學家常一民看來,這樣的展示能讓古縣城的文脈傳(chuan) 承更加清晰、文化底蘊更顯厚重。

  “晉祠、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龍山童子寺……古縣城周邊有很多著名景點。但它們(men) 都缺少酒店等配套設施,遊客來去匆匆。”攸應合說,有了古縣城,這些景觀就有了“盤活”的希望。“其實,這些景觀的興(xing) 建大多與(yu) 晉陽有關(guan) ,它們(men) 和晉陽古城遺址公園、明太原縣城本就是有機聯係的一個(ge) 整體(ti) 。”隻有遊客深入了解了這片土地的文脈傳(chuan) 承、與(yu) 周邊景觀的緊密關(guan) 聯,古縣城才能更好地承擔起“文化會(hui) 客廳”和“旅遊集散地”的功能。

  人們(men) 期待,這座“鳳凰城”未來會(hui) 真正“活”起來。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18日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