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以製定實施基礎研究三年行動方案為新起點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一係列重要講話,更加堅定了江蘇省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將“冷板凳”坐出“熱效應”的決(jue) 心。
江蘇是科教大省,基礎研究在全國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邁向新征程,我省將以製定實施基礎研究三年行動方案為(wei) 新起點,更大力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新高地,支撐我省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
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基礎研究顯威力
“很多‘卡脖子’難題,都是因為(wei) 基礎研究工作不夠細、不紮實、不持久。”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吳培亨院士,數十年專(zhuan) 注超導領域研究,深感這是一項意義(yi) 深遠的工作,“我們(men) 研究超導電子學技術,就是要用極端手段達到極端目標,需要做大量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曆經長期而艱難的探索,吳培亨帶領團隊取得一項項重大創新成果。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成功應用於(yu) 月地激光測距、衛星和空間碎片高精度探測、單光子激光雷達等18個(ge) 單位的23個(ge) 係統;曆時5年打造的超導約瑟夫森探針顯微鏡係統,正在解決(jue) 集成電路無損檢測難題,這些都體(ti) 現了基礎研究的威力。
基礎研究需要大量投入。數據顯示,我國基礎研究經費5年增長1倍;基礎研究占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比例連續4年超過6%;與(yu) 全國研發投入相比,基礎研究投入增速更快。
“在國家發展的任何階段,科研經費總是有限的。我們(men) 需要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和團隊所長,看準方向、集中精力一步步去推進。”吳培亨認為(wei) ,“集中力量做大事”是最大課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吳培亨利用國際合作得到的研究經費,創建七八十平方米的超淨間實驗平台,幾十年來隨著經費不斷充實,至今已擴展到兩(liang) 三千平方米。這件起初無人想做的事情越做越大,為(wei) 超導及南大相關(guan) 領域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研究條件,產(chan) 生重要推動作用。
吳培亨說,學校今年開展大討論活動,就是要凝聚共識,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明確今後共同努力奮鬥的方向。他將率領團隊在研究上扣準“四個(ge) 麵向”,比如麵向生命健康領域,探索超導檢測手段更多應用。同時,團隊將更好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推進,著力麵向青年學子開展挫折教育,引導他們(men) 學會(hui) 克服困難,這也是基礎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品質。
探幽析微,探索科學新途徑
擁有原始創新技術,是我們(men) 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重要底氣。為(wei) 支持科學家潛心攀登原始創新高峰,省科技廳自2019年以來投入資金超5億(yi) 元,遴選省內(nei) 兩(liang) 院院士、國家傑青和長江學者等頂尖科學家領銜,部署50個(ge) 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部分項目現已取得較大進展。
平日不出差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萬(wan) 林總是待在南航航空航天結構力學及控製全國重點實驗室,與(yu) 師生們(men) 探討科學問題,碰撞思路。
實驗室內(nei) ,超級計算機集群嗡嗡作響,運行著各種模擬計算任務;掃描隧道顯微鏡、拉曼光譜係統、微納器件超淨製備裝置、疲勞試驗機等各式表征、生長及器件製備設備,支撐師生們(men) 從(cong) 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深入探索。
2018年,郭萬(wan) 林團隊首次提出“水伏”概念,催生一門新學科——水伏學,如今這項基礎研究已經有了技術萌芽,並在多個(ge) 應用方向上同時開始探索,“我們(men) 正在水伏能源、水伏生態、水伏材料、水伏智能等方麵加快推進科研攻關(guan) ,大家互相協作,探幽析微。”郭萬(wan) 林說。
水滴在手機屏幕上滾動就能產(chan) 生電,水滴運動越快,所產(chan) 生的電量就越多;水自然蒸發也能持續發電,把多個(ge) 蒸發發電裝置串接起來,就可持續驅動多種商用器件。“水是地球上最大的能量載體(ti) ,我們(men) 探索通過納米結構材料和各種形態的水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來發電。”郭萬(wan) 林說,這一涉及水的結構等重大基礎性問題,需要努力突破一係列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
郭萬(wan) 林院士團隊“高效水伏能源器件原理及製造集成技術”項目,2021年被列入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這個(ge) 項目對重大科學前沿或重大產(chan) 業(ye) 前瞻問題進行超前部署,麵向頂尖科學家設置全新的變革性管理體(ti) 製;“基於(yu) 水伏效應的高效綠色能源基礎研究”被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部2023年度重大項目。“我們(men) 全力以赴厘清水伏效應背後的科學原理,加緊優(you) 選和發展具有高轉換電能效率的水伏材料,為(wei) 它們(men) 建立‘家譜’。”郭萬(wan) 林說。
“創新並非一蹴而就,特別是那些引發社會(hui) 深刻變革的重大技術成就,更是一個(ge) 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郭萬(wan) 林認為(wei) ,我們(men) 要爭(zheng) 分奪秒,攀登科技高峰,為(wei) 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探索科學新途徑,為(wei) 未來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緊盯前沿,建設“基礎研究特區”
加強基礎研究,我省有良好的“基因”和殷實的“家底”。但是對照高質量發展緊迫需求,我省基礎研究存在總體(ti) 布局還不夠係統、重大原創性成果還不多、基礎研究投入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體(ti) 係化基礎研究能力尚未真正形成等亟待破解的重要瓶頸。
省科技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把國家所需和江蘇所長緊密結合,以製定實施基礎研究三年行動方案為(wei) 新起點,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係統性布局,更大力度推動基礎研究項目、平台、人才、投入、評價(jia) 一體(ti) 設計、一體(ti) 推進,加快把江蘇打造成原始創新的策源地、新高地。
著力組織重大基礎研究任務。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要戰略領域,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liang) 條腿走路”,凝練基礎研究關(guan) 鍵科學問題,主動謀劃和積極承接國家基礎研究重大任務,紮實組織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努力實現更多原創性成果突破和轉化。
著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蘇州實驗室引領作用,探索建設“基礎研究特區”,支持開展有計劃有組織基礎研究活動,加快打造體(ti) 係化基礎研究能力。高水平推進重大科研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國之重器”布局江蘇。持續推進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幹網絡。
著力培育戰略科技人才。堅持減負與(yu) 激勵並重、授權與(yu) 服務並舉(ju) ,不拘一格降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培育造就具有前瞻判斷力、跨學科理解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力的戰略科學家,支持優(you) 秀青年科學家挑大梁、當主角,不斷壯大科技領軍(jun) 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
著力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加大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探索省地、省企、省校共同支持基礎研究的新機製。完善項目組織實施機製,探索建立長周期和擇優(you) 滾動支持機製。建立健全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和貢獻為(wei) 核心導向的基礎研究評價(jia) 製度,進一步激發基礎研究動力和活力。
著力推進科技開放合作。深入實施“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打造地球科學國際研究中心。加大各類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支持高水平外籍科學家牽頭或參與(yu) 實施基礎研究項目,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重大科研。(楊頻萍 蔡姝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