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水利文化遺產潤澤心靈(新語)

發布時間:2023-03-23 15:34:00來源: 人民日報

  浙江諸暨,井眼密布的桔槔井灌,素有灌溉文明“活化石”之稱;四川岷江,都江堰曆經2000多年,仍在滋潤沃野;西藏日喀則,薩迦古代蓄水灌溉係統,展現高海拔地區的水利智慧……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一些代表委員將目光聚焦在灌溉工程遺產(chan) 上。以我國的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作為(wei) 切入點和著力點,探索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灌溉工程遺產(chan) 保護與(yu) 發展的新路徑,成為(wei) 熱議話題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灌溉類型最豐(feng) 富、工程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自2014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始評以來,我國已有30項工程成功獲選,水利文化遺產(chan) 不斷出現在大眾(zhong) 視野中,不少水利工程至今仍在護佑安瀾,澤被一方。

  灌溉工程是水利文化的載體(ti) ,更是文明發展的標識。從(cong) 3600多年前的商代都城灌溉渠係,到2200多年前的淮陽井灌模型,再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的發展,見證著古代先賢獨樹一幟的治水智慧,也滋養(yang) 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水利遺產(chan) 折射出我國深厚的水利文化。都江堰的魚嘴分流、彎道排沙,設計精妙;浙江諸暨桔槔井灌工程,巧妙利用地下水循環,科學高效,其中所蘊含的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於(yu) 當下也具有啟示意義(yi) 。另一方麵,水利遺產(chan) 也呈現出豐(feng) 富多樣的區域文化。在湖南紫鵲界梯田,當地將山地漁獵文化與(yu) 稻作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更發展出梅山山歌、儺(nuo) 麵獅身舞等獨特民俗文化。

  如何保護好、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水利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的前提是保護,最好的保護就是科學利用。各地紛紛展開探索:有“人工天河”之稱的紅旗渠,發揮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優(you) 勢,使水利文化與(yu) 紅色精神交匯共流;江蘇無錫以大運河文化帶為(wei) 軸,融合水利遺產(chan) 、水利風景區、水情教育基地等,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內(nei) 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河套灌區,依托黃河水利文化,推動水利文化與(yu) 灌溉工程遺產(chan) 有機結合,探索“水利文旅+科普研學”的發展模式。

  遺產(chan) 有形,文化無價(jia) ,古老的灌溉工程鐫刻著悠久的中華農(nong) 耕文明,更體(ti) 現出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發展理念。保護與(yu) 利用好這些水利文化遺產(chan) ,就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與(yu) 發揚。期待能有更多人參與(yu) 進來,了解曆史悠久、內(nei) 涵深厚的水利遺產(chan) ,潤澤心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