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縣城上走在前列
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湖北省赤壁市是湖北省20個(ge) 高質量發展縣(市)之一。我們(men) 將堅決(jue)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探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縣城實現路徑,為(wei) 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擔當作為(wei) 。
在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上走在前列
赤壁地處長江中遊南岸,擁有18公裏長江岸線和陸水河、黃蓋湖、西涼湖等水係,陸水河是湖北省注入長江的第四大支流,年生態流量20億(yi) 立方米。同時,赤壁也是湖北縣域經濟強縣,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同比增長6.4%,達到572.09億(yi) 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21.1%,達到20.75億(yi) 元;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同比增長7.2%和8.3%,分別達到40144元和22512元。我們(men) 將堅決(jue) 落實《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自覺守牢流域安全底線,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是堅決(jue) 扛牢長江大保護政治責任。堅持“六水共治”,加快編製流域綜合治理專(zhuan) 項規劃,統籌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水景觀治理。全麵貫徹長江保護法,加強長江岸線生態綜合治理,鞏固長江“十年禁漁”成果。推進山水田林湖草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綜合整治突出環境問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建設長江生態屏障。到2025年,赤壁森林覆蓋率達到52.48%,8個(ge) 省控以上斷麵水質優(you) 於(yu) 目標任務,城區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保持95%以上,確保一河清水入長江。
二是當好武漢都市圈重要合作夥(huo) 伴。赤壁是武漢市衛星城市、武漢都市圈重要城市。赤壁70%的受高等教育學生、20%的消費、13%的就醫、5%的人口就業(ye) 在武漢及周邊城市;引進的人才35%來自武漢及周邊城市,農(nong) 產(chan) 品70%的市場、旅遊40%的市場在武漢及周邊城市,52%的工業(ye) 為(wei) 武漢及周邊城市產(chan) 業(ye) 鏈配套。我們(men) 將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yu) 武漢都市圈分工與(yu) 合作,主動承接人口、產(chan) 業(ye) 、功能疏解轉移,強化交通連接,打造武漢都市圈功能互補、產(chan) 業(ye) 配套的夥(huo) 伴城市。
三是爭(zheng) 當實施強縣工程的示範市(縣)。湖北省委、省政府實施強縣工程,加快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新型城鎮化和以縣域為(wei) 單元的城鄉(xiang) 統籌發展。我們(men) 將搶抓機遇,加快推進產(chan) 業(ye) 強縣、科技強縣、生態強縣、人才強縣、教育強縣、健康強縣、數字強縣等工程建設,補短板、強弱項,著力解決(jue)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900億(yi) 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0億(yi) 元,衝(chong) 刺全國百強縣。
在推動科技創新上走在前列
堅持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創新要素資源更好地聚合、協同、貫通,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爭(zheng) 創全國創新型縣市。
一是聚力打造科技創新平台。加快建設46.8平方公裏的赤壁中試穀,為(wei) 新技術轉化和新產(chan) 品穩定量產(chan) 提供中試服務。做大做強赤壁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為(wei) 人才提供落地平台,為(wei) 小試成果中試提供研發平台,為(wei) 企業(ye) 提供技術服務。做大做強檢驗檢測服務中心,完善農(nong) 產(chan) 品、赤壁青磚茶、化妝品綜合檢測平台,加快建設智能無人係統測試基地,精細化工、新材料檢驗檢測中心等,為(wei) 新技術新產(chan) 品研發提供檢驗檢測服務。做大做強產(chan) 業(ye) 研究院,做實新材料研究院、赤壁青磚茶研究院、應急安全產(chan) 業(ye) 研究院,建設赤壁未來技術學院,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加快建設鹹寧(武漢)離岸科創園赤壁園區,建立創新平台動態評價(jia) 和擇優(you) 支持機製。到2025年,創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8家以上,創建科技企業(ye) 孵化器或眾(zhong) 創空間2個(ge) 以上。
二是著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ye) 。充分發揮國家級高新區——赤壁高新區龍頭作用,打造先進智造產(chan) 業(ye) 園、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園、新材料產(chan) 業(ye) 園、循環產(chan) 業(ye) 園、商創產(chan) 業(ye) 園5個(ge) 高新技術專(zhuan) 業(ye) 園區。實施科技型企業(ye) 梯次培育工程,支持企業(ye) 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技改投資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引導科技成果到赤壁落地轉化,每年重點支持轉化科技成果5-10項。開展科技招商,圍繞電子信息、清潔能源、大健康、新材料、紡織服裝、應急安全等產(chan) 業(ye) ,引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成長性好的項目和行業(ye) 領先技術。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ye) 150家以上。
三是建設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堅持引育並舉(ju) ,做好“築巢引鳳”“招碩引博”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一方麵,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機製,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發現、激勵、培養(yang) 機製,暢通職稱評定、職位晉升渠道,釋放人才活力,培養(yang) 多元人才。另一方麵,加大麵向全球的引才引智力度,開展高端人才管理製度改革,探索柔性引才模式。到2025年,實現“十百千萬(wan) 人才”目標,即:引進10個(ge) 高水平研發團隊,引進培育1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ye) 人才,招引1000名碩博人才,引進培育技能人才6000人,推動30000人提升學曆技能素質。
在建設智慧城市上走在前列
近年來,赤壁市大力實施數字化改革,建設智慧城市,獲評“中國領軍(jun) 智慧縣級城市”。今年,我們(men) 將啟動實施數字賦能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一張藍圖畫到底,以智慧城市建設新成效構築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一是做大做強大數據平台。目前,我們(men) 已經建成了赤壁城市大腦、政務大數據中心,基本匯聚了全市所有政務數據。今年,我們(men) 將匯聚全市各類市場主體(ti) 數據、智能無人係統測試數據、檢驗檢測數據、產(chan) 業(ye) 研究數據、農(nong) 村汙水處理數據等各類數據,做大數據規模,打造區域大數據中心,為(wei) 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和數字產(chan) 業(ye) 化提供支撐。
二是加快推動智慧應用落地。在已建成全域旅遊雲(yun) 平台、生態環境監控平台、市政設施管理平台、時空大數據平台等大數據應用項目基礎上,加快應用創新,建設互聯網+政務服務、黨(dang) 建引領基層社會(hui) 治理、智慧交通、工業(ye) 產(chan) 業(ye) 大數據平台、數字鄉(xiang) 村等項目,不斷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三是大力發展智能製造。編製企業(ye) 數字化改造指南。實施智能工人、智能車間培育工程,鼓勵華潤電力、華新水泥、帥力化工、銀輪換熱器、天瑞汽配、凱利隆科技、霍爾科技、藍炬興(xing) 業(ye) 等企業(ye) 在生產(chan) 線、車間、工廠層麵實施智能化改造,推動生產(chan) 裝備數字化和生產(chan) 過程智能化。引導重複勞動特征明顯、勞動強度大、生產(chan) 環境差、安全風險高、工藝要求嚴(yan) 的關(guan) 鍵崗位“機器換人”,實現“減員、增效、提質、安全”的目標。全年創建省級智能製造企業(ye) 5家以上。
在實現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列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們(men) 將緊緊圍繞共同富裕發展目標,加快縮小城鄉(xiang) 、區域、收入三大差距,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加快縮小城鄉(xiang) 差距。當前,我們(men) 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仍然是“三農(nong) ”發展不充分。我們(men) 將常態化開展的黨(dang) 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統籌推動資源、服務、平台下沉,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nong) 村延伸,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改善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條件,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yu) 幸福生活。
二是加快縮小區域差距。深入實施“123”區域和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統籌“一城”:中心城區,“兩(liang) 帶”:“京珠-107”經濟帶、“陸水河-長江”經濟帶,“三區”:華潤 赤壁長江經濟帶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湯茶“三產(chan) ”融合發展區和特色農(nong) 業(ye) 開發區“三大片區”建設,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區域聯動發展,實現全域振興(xing) 。華潤集團投資500億(yi) 元建設的華潤 赤壁長江經濟帶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項目“十四五”將完成投資300億(yi) 元,打造全國可複製可推廣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
三是加快縮小收入差距。2022年,赤壁市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1.78:1。今年,我們(men) 將實施居民收入提升三年計劃(2023-2025),一方麵,重點增加農(nong) 村居民收入。突出抓好農(nong) 民就業(ye) ,做好困難群體(ti) 就業(ye) 服務,落實終身免費就業(ye) 培訓,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增加工資性收入。壯大農(no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著力發展赤壁青磚茶、小龍蝦、獼猴桃等產(chan) 業(ye) ,推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增加經營淨收入。盤活農(nong) 村土地資源,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提升土地價(jia) 值,推動土地流轉、房屋租賃,增加財產(chan) 淨收入。健全製度保障體(ti) 係,提高低收入群體(ti) 收入。另一方麵,降低生活消費支出,包括教育、醫療、交通、養(yang) 老等成本。到2025年,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到1.6:1,到2035年縮小到1.2:1,基本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係中共赤壁市委書(shu) 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