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桃李滿園 隻為相暖相依(暖聞熱評)
【人物】特教路上的“築夢人”閆蕊
【故事】閆蕊是山東(dong) 省泰安市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師。22年來,從(cong) 負責聽障孩子的語文教學,到為(wei) 患有腦癱、自閉症等疾病的兒(er) 童進行培智教育,她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用心引導學生跨越殘缺的障礙,幫助不少學生實現了能力提升。
【點評】
“後悔選擇這行嗎?”22年,隻教過96名學生,比普通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卻很難體(ti) 會(hui) 到桃李滿園的成就感,閆蕊堅定回答:“假如再選一次,我還會(hui) 做一名特教老師。”不為(wei) “桃李滿天下”,隻為(wei) 夢想相伴、相暖相依——這是閆蕊從(cong) 事特殊教育的不變初心。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e) ,有愛才有責任。對特殊教育來說,更是如此。閆蕊日複一日地付出,幫助這些特殊孩子找回生命中缺失的美好。聽障孩子學習(xi) 拚音不易,她就一遍遍教;轉型培智教育,她把專(zhuan) 業(ye) 筆記做得密密麻麻;麵對情緒不穩定、溝通有困難的學生,她用“量身定製”的教學方法化解一個(ge) 個(ge) 難題……蹲下身來、耐下心來,將自己的愛心、細心毫無保留地傾(qing) 注到孩子們(men) 身上,閆蕊以“師者仁心”,以不斷磨精磨細的教學方法,嗬護著學生的心靈,滋養(yang) 著他們(men) 的成長。
教師的責任感,體(ti) 現於(yu) 因材施教;教育的公平性,體(ti) 現在有教無類。重度智力障礙兒(er) 童無法入校學習(xi) ,閆蕊主動送教上門,把課堂“搬”到學生家中。帶上繪本教具,奔走在酷暑嚴(yan) 寒,這些年來,閆蕊每年送教行程超過2000公裏。漫漫送教路,記錄著閆蕊的奔波,見證著特殊教育事業(ye) 前行的腳步。近年來,從(cong) 壯大“送教上門”教師隊伍,到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招收能力,再到積極推進特殊教育數字化轉型,“辦好特殊教育”的承諾得以踐行,更多孩子接受到了更平等、更優(you) 質的教育。
對於(yu) 殘障青少年而言,教育意味著什麽(me) ?可能是掌握一門技術、走上工作崗位“發光發熱”,可能是生活能夠自理、減輕父母負擔,也可能隻是會(hui) 多寫(xie) 幾個(ge) 字、多說幾句話。這些普通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進步,卻可以匯聚成光,照亮他們(men) 的生命,助力他們(men) 實現夢想。在閆蕊的班級裏,有不少學生順利升入重點特殊教育學校,有一些孩子對畫畫、閱讀展現出濃厚的興(xing) 趣;而在更廣袤的特殊教育土地上,有學生成長為(wei) 冰雪運動的特奧冠軍(jun) ,有學生走上講台成為(wei) 特教老師,有學生投身公益事業(ye) 點亮更多困境中的夢想……他們(men) 的故事,凝結著無數“築夢人”的耕耘付出,也顯示出特殊教育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
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對特殊兒(er) 童來說,在為(wei) 他們(men) 提供物質上幫助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他們(men) 的發展能力、發展機會(hui)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瞄準這一目標,我們(men) 還要采取更多措施,匯聚更多力量,切實將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落到實處,全麵提高特教質量,讓更多人能夠在教育的滋養(yang) 下,掌握知識技能、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