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15分鍾,江蘇各地為社區煙火氣畫一個“圈”

發布時間:2023-04-17 08:54:00來源: 新華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健全城鄉(xiang) 社區治理體(ti) 係,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家門口的優(you) 質服務和精細管理。

  按普通人的正常步速,1公裏大約需要步行15分鍾。在居住地附近、以1公裏為(wei) 半徑的圈子裏,是否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優(you) 美、生活便利,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群眾(zhong) 生活品質的高低。當下,江蘇各地正以15分鍾為(wei) 刻度,大力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15分鍾醫保服務圈、完整社區等,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供給。

  【一線探源】

  15分鍾便民生活圈:人間煙火在身邊

  4月8日,周六,天氣晴,27歲的南京女孩史潔睡醒後,悠閑地走出文體(ti) 西村小區。她先到網紅奶茶店取了提前在手機下單的飲料,然後到砂鍋店點了牛肉砂鍋。餐後,她走進旁邊的南湖公園賞花,逛完公園又去“南湖咖啡廳”喝咖啡。

  南湖片區是南京最早的集中式居住片區,曾經街巷繁華,後來設施逐漸老舊。2021年9月,建鄴區啟動“南湖記憶”更新項目,對南湖東(dong) 路沿線進行“微改造”,不僅(jin) 修葺街巷,還複刻上世紀80年代場景,吸引不少網紅店入駐。

  今年1月,“南湖記憶”二期開街,沿街店鋪店招和立麵的年代感十足。更讓周邊居民滿意的是,二期項目融入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概念,多業(ye) 態集聚形成社區商圈。史潔說:“這裏的房子都是‘老破小’,很多朋友看不上,但我卻看中這裏生活便利、交通便利、煙火氣息濃厚。住在這裏,幸福指數很高。”

  史潔所在的莫愁湖街道文體(ti) 社區不僅(jin) 生活便利,還有著溫暖的鄰裏氛圍。社區打造的“文體(ti) 益家工作站”,每天有麵向社區困難群體(ti) 的無償(chang) 便民服務,周一縫補、周二理發、周三維修、周四修鞋、周五法律谘詢。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蔡瑛瑛說,工作站裏有14個(ge) 誌願者小分隊,每個(ge) 小分隊都由居民自發組成。銀發互助隊結對關(guan) 懷32名獨居、空巢老人,義(yi) 務輔導隊的南京大學研究生幫助轄區困境兒(er) 童,家政服務隊為(wei) 居民免費維修小家電,老黨(dang) 員們(men) 帶領青少年誌願服務隊參與(yu) 垃圾分類、河道巡查等誌願服務,巧手織娘給高齡老人送去暖心關(guan) 懷……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切實感到幸福、安全、滿足。

  打造完整社區:“小修小補”回歸百姓生活

  3月21日上午,蘇州昆山中華園西村廣場,從(cong) 甘肅遠道而來的龔女士提著大包小包在等朋友。“我準備在昆山找工作,朋友說這裏好租房,生活很方便。”她說。

  中華園西村所處的中華園街區形成於(yu) 2000年,是支持昆山綜合保稅區建成的集中安置片區,街區常住人口33662人,外來人口占比達81.8%,是很多“昆漂”落腳的“第一站”。

  聚焦街區特殊的人口結構與(yu) 發展訴求,昆山推動該片區綜合更新,以中華園北村、中華園西村、中華園東(dong) 村3個(ge) 老舊小區改造為(wei) 切入點,統籌中華園街區社區中心改擴建工程、街區周邊景觀提升工程等多項工作,營造更優(you) 的人居環境、生活品質。

  記者一走進中華園西村,便看到一處有“縫縫補補”標牌的便民服務點,店內(nei) 不時傳(chuan) 出修補敲打聲。“可以配鑰匙、修自行車、修箱包輪子、修鞋子、修傘(san) ,很多居民過來。”沈師傅說。

  “更新中,我們(men) 強調以人的需求為(wei) 核心。”昆山市住建局副局長潘誌勇說,街區內(nei) 部挖潛增效,通過改造擴建將社區用房從(cong) 3300平方米增至1.5萬(wan) 平方米,可滿足文體(ti) 活動設施、商業(ye) 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養(yang) 老服務設施和其他設施空間需求,並提供修鞋、縫紉等便民服務。街區外部同步開展環境整治、公園建設、停車整治、菜場更新改造,並新建中小學校、幼兒(er) 園、公共廁所,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分公司總規劃師倪冶,是參與(yu) 更新的“社區規劃師”。他告訴記者,做規劃時他們(men) 多方調研,根據人群需求精準施策。眼下,片區各類更新已基本完成,新建文教體(ti) 衛配套設施逐步投用,社區用房活化使用正在推進,後續將打造日間照料中心、紅白喜事活動場所等,推動社區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打造完整社區。

  15分鍾醫保服務圈:足不出村辦醫保

  3月21日,南京溧水區晶橋鎮邰村村民老周拿著一疊材料走進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幫在外地打工的兒(er) 子周楠辦理轉醫保手續。“村裏有了辦事窗口,不用跑15公裏到鎮上去了。”老周滿意地說。

  老周要幫兒(er) 子辦的“轉醫保”,是將周楠原先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轉為(wei) 城鄉(xiang) 居民醫療保險。邰村的醫保專(zhuan) 員梅燕萍告訴他,隻要證件齊全就能辦。去年下半年,晶橋鎮將部分醫保政務服務事項下沉至鎮、村兩(liang) 級辦理,實現了醫保政務服務“就近辦”。

  邰村有3000多名村民,是距離晶橋鎮最遠的一個(ge) 村。村裏老人和婦女、兒(er) 童多,他們(men) 使用智能手機不熟練,對現場辦理醫保事務的需求很大。去年,晶橋鎮大力打造15分鍾醫保服務圈,將醫保服務事項入駐基層便民服務機構辦理,打造網格化服務網點。該鎮建成12個(ge) 村(社區)醫保服務站,為(wei) 村民就近辦理醫保事務提供便利。

  晶橋鎮社保中心主任陳萬(wan) 雲(yun) 說,對於(yu) 習(xi) 慣在手機端辦理政務的年輕人,該鎮把醫保服務送到他們(men) 的“掌心、指尖”。每個(ge) 村都有村民微信群,社保專(zhuan) 員會(hui) 在群裏宣傳(chuan) 如何操作“我的南京”“江蘇政務服務網”“智慧溧水”等線上平台,實現“不見麵”辦理醫保事務。

  【奮進實踐】

  15分鍾的“圈”,標示時間尺度,更體(ti) 現城市治理的溫度、美好生活的刻度。

  省住建廳設計處處長何伶俊說,我省要求各地圍繞環境提升和文教體(ti) 衛等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板,通過設置物流快遞、垃圾分類、充電樁、體(ti) 育健身、停車等設施,提升居住社區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支持老舊小區“15分鍾生活圈”內(nei) 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整理騰退出的土地,優(you) 先用於(yu) 教育、醫療衛生、托育、養(yang) 老等設施,打造完整社區,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

  “建設完整社區是貫徹‘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舉(ju) 措,對於(yu) 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yi) 。”何伶俊說,我省選取一批基礎條件紮實、發展前景良好的社區,開展完整社區試點建設。目前,南京、常州、南通、鹽城、揚州已製定市級完整社區建設工作方案,全省50多個(ge) 社區已製定試點工作方案。

  何伶俊介紹,完整社區建設是直接涉及群眾(zhong) 利益的民生工程,省住建廳將引導各地加強全過程技術服務,鼓勵公眾(zhong) 參與(yu) ,探索引入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建設;指導各地加強社區智慧化管理,促進社區自治能力和水平提升;把老舊小區物業(ye) 管理納入社區治理範疇,理順管理養(yang) 護機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她告訴記者,各地正在開展探索,如南通市今年將構建社區黨(dang) 組織、居委會(hui) 、業(ye) 委會(hui) 和物業(ye) 服務企業(ye) 共同參與(yu) 的“四位一體(ti) ”議事平台,豐(feng) 富群眾(zhong) 參與(yu) 、評價(jia) 、反饋方式,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揚州市將開展城市管理進社區,鼓勵智慧物業(ye) 管理服務平台與(yu) 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社區管理相關(guan) 平台相銜接。(白雪 劉霞)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