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一個豆莢兩頭“甜”(經濟新方位)

發布時間:2023-04-17 10:3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實打實地調整結構,擴種大豆和油料,見到可考核的成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紮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支持東(dong) 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穩步開發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大豆作為(wei) 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廣泛種植。春耕時節,如何讓種豆農(nong) 民能增產(chan) 、種好豆、得實惠?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

  政策齊發力,銷售有保障

  補貼、保險、收儲(chu) 協同發力,提高農(nong) 民種豆積極性

  為(wei) 穩定今年大豆生產(chan) ,保障種豆農(nong) 民合理收益,中央農(nong) 辦協調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和儲(chu) 備局等部門,出台一攬子穩定大豆生產(chan) 支持政策措施,形成補貼、保險、收儲(chu) 協同發力的政策效應。

  “通過糧庫出售大豆,省心方便。”在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市阿榮旗,後山根村種糧大戶劉國慧前不久將大豆出售給中儲(chu) 糧呼倫(lun) 貝爾直屬庫,“從(cong) 手機上就能選擇庫點和時間,就近預約售豆。”

  按照國家有關(guan) 部門安排,中儲(chu) 糧集團公司在黑龍江、內(nei) 蒙古兩(liang) 個(ge) 大豆主產(chan) 區啟動新增2022年產(chan) 國產(chan) 大豆收購計劃。增加收儲(chu) 庫點、作業(ye) 倉(cang) 和卸糧口,切實保障農(nong) 民種豆收益。

  東(dong) 北三省一區是我國大豆主產(chan) 區,2022年擴種麵積占全國增量的79%。以黑龍江海倫(lun) 市為(wei) 例,通過政策引導、調整茬口等形式落實大豆種植麵積253萬(wan) 畝(mu) 。中儲(chu) 糧集團海倫(lun) 分公司預計在海興(xing) 鎮儲(chu) 糧區收購國產(chan) 大豆3萬(wan) 噸,收購價(jia) 格隨行就市、張貼公布,讓農(nong) 民放心售糧。

  近來,記者采訪了解到,新季大豆上市後價(jia) 格高開低走,部分主產(chan) 區大豆銷售進度偏慢。提高大豆擴種積極性,不能僅(jin) 依托補貼,對衝(chong) 增產(chan) 可能帶來的價(jia) 格下跌,也是不能忽略的問題。

  海倫(lun) 市推行大豆“保險+期貨”項目,農(nong) 戶隻需要買(mai) 一份保險,當市場價(jia) 格低於(yu) 投保價(jia) 格時,將按合同價(jia) 格與(yu) 市場價(jia) 格差獲得賠付。目前,項目服務農(nong) 戶共計4.6萬(wan) 餘(yu) 戶,實現賠付金額達1.45億(yi) 元。“這讓我們(men) 更安心。”當地種植大戶劉春生順利獲得理賠60多萬(wan) 元後表示,“今年還要接著種大豆!”

  貫通產(chan) 加銷,提高附加值。在黑龍江農(nong) 墾九三糧油工業(ye) 集團有限公司,車間裏一條條加工生產(chan) 線正高速運轉,一車車原料大豆經過預處理、浸出壓榨等係列加工工藝,生產(chan) 出大豆油、豆粕、磷脂等產(chan) 品。“目前正值大豆收儲(chu) 、加工旺季。”該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安科峰介紹,去年,公司國產(chan) 大豆板塊直接間接帶動大豆加工80餘(yu) 萬(wan) 噸,產(chan) 值超26億(yi) 元。

  良田配良法,產(chan) 量上台階

  大豆年產(chan) 量首次邁上2000萬(wan) 噸台階

  “去年第一次混種大豆玉米,就實現了‘雙贏’,每畝(mu) 地玉米沒少收,還多了600元錢的大豆!”河北館陶縣魏僧寨鎮高莊村種糧大戶路新科說,今年準備再擴種80畝(mu) 地。去年,農(nong) 技專(zhuan) 家在高莊村開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指導。“當時都說一田能雙收。”路新科嚐了鮮,秋收時一算賬,畝(mu) 產(chan) 玉米600公斤、大豆150公斤,實現了“玉米不減產(chan) 、增收一季豆”。

  “為(wei) 解決(jue) 種植戶遇到的問題,我們(men) 建立了微信群,栽培、種子、植保等農(nong) 技專(zhuan) 家都在群裏。”館陶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情辦主任崔英淑說,縣裏從(cong) 科學選種、病蟲草害防治等環節對種植戶進行培訓,派出8名農(nong) 技骨幹深入鄉(xiang) 鎮進行跟蹤服務。目前,館陶縣複合種植麵積由去年的8000畝(mu) 增加到1.2萬(wan) 畝(mu) 。

  2022年,國家啟動實施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黃淮海、西北、西南和長江中下遊地區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1500多萬(wan) 畝(mu) ,通過間作套種、高低作物搭配,充分發揮邊行優(you) 勢。全年大豆種植麵積達到1.54億(yi) 畝(mu) ,增加了2743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首次邁上2000萬(wan) 噸台階,自給率一年提升了3個(ge) 百分點。

  河南新鄉(xiang) 市獲嘉縣位莊鄉(xiang) ,種糧大戶徐方子最近忙著改裝農(nong) 機設備:“去年第一次嚐試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畝(mu) 產(chan) 效益不錯,就是農(nong) 機有點拖後腿。”

  徐方子是種地“老把式”,去年積極“領取”了大豆玉米複合種植麵積。因玉米播種行距、株距跟以前單一種植模式不同,趁農(nong) 閑時,他試遍了各種型號的大豆、玉米播種機,最後決(jue) 定自己動手改裝。

  “科學播種,才能有個(ge) 好收成。”通過更換播種盤、反複試驗,大豆、玉米兩(liang) 台播種機配合作業(ye) 、效果不錯,徐方子說:“我把技術推廣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今年的複合種植,我們(men) 充滿信心。”

  獲嘉縣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遴選為(wei) 國家大豆科技自強示範縣。“目前,我們(men) 已總結出一套可推廣、可複製的大豆大麵積種植高產(chan) 栽培管理技術。”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種子服務站站長張國際說。眼下,獲嘉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正開展農(nong) 機培訓,為(wei) 轄區內(nei) 各鄉(xiang) 鎮“量身定製”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方案。“今年,將擴大大豆生產(chan) 麵積,由去年的6.3萬(wan) 畝(mu) 發展到10萬(wan) 畝(mu) ,其中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由去年的3000畝(mu) 發展到今年的1萬(wan) 畝(mu) 。”獲嘉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劉全說。

  良種促增收,環環有講究

  906個(ge) 生產(chan) 縣“一縣一策”綜合性提單產(chan)

  山東(dong) 嘉祥縣聖豐(feng) 種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裏,一粒粒金燦燦的大豆原種在流水線上經曆篩選、灌裝、封口等一係列工序,通過傳(chuan) 送帶“坐上”一輛輛卡車。前來購買(mai) 種子的梁寶寺鎮孫王村村民王長鋒說:“去年收益不錯,今年擴大了種植麵積,準備多買(mai) 些種子。”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嘉祥縣作為(wei) 我國大豆生產(chan) 優(you) 勢區,大豆製種麵積常年穩定在48萬(wan) 畝(mu) ,大豆種子交易量1.5億(yi) 斤以上。在嘉祥縣的育種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開展高產(chan) 新品種的科研攻關(guan) 。好種打好糧。2022年,聖豐(feng) 9個(ge) 子公司累計創建大豆新品種高產(chan) 示範田28處。

  2022年,黑龍江黑河市大西江農(nong) 場大豆平均畝(mu) 產(chan) 415斤,最高的達到577斤。“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探索出了一整套優(you) 質高產(chan) 栽培技術方案。通過農(nong) 藝農(nong) 機統一配套,帶動農(nong) 場內(nei) 近4500家農(nong) 戶增收。”大西江農(nong) 場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寶生說。

  “從(cong) 種到收,環環有講究。”王寶生介紹,農(nong) 場選用高蛋白大豆品種,早早就同國內(nei) 大型豆製品加工企業(ye) 簽了訂單。生產(chan) 階段采取適時早播、保勻降密措施,有效促進植株個(ge) 體(ti) 發育;收割時根據水分,對車速、滾筒轉速“一日三調整”,將田間損失率控製在1.2%以下。“今年還將進一步擴種大豆,計劃種植21.5萬(wan) 畝(mu) ,約占農(nong) 場總麵積的70%。”

  瞄準“提單產(chan)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今年將對906個(ge) 大豆生產(chan) 縣形成“一縣一策”的綜合性提單產(chan) 解決(jue) 方案,聚焦100個(ge) 重點縣整建製實施大豆單產(chan) 提升行動,集成推廣高產(chan) 高油品種和良法良機,帶動大豆大麵積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質增效,引導鼓勵農(nong) 民多種豆、種好豆。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