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一件文物的發掘之旅(一線調研)

發布時間:2023-04-21 14:3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一件文物的發掘之旅(一線調研)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這個(ge) 民族還會(hui) 偉(wei) 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殷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ge) 文獻可考、為(wei) 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wei) 我們(men) 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成立於(yu) 1958年的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承擔著殷墟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多年來,一代代考古人篳路藍縷,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不斷作出新貢獻。

  日前,本報記者多次探訪社科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了解殷墟洹北商城文物發掘情況,記錄從(cong) 出土、修複、保存到展出的全過程,展現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獻精神。

  ——編 者

  出 土

  從(cong) 配合基建的被動發掘向主動精細化發掘轉變,殷墟洹北商城發掘已持續20多年

  “這裏有大量陶片。”在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殷墟洹北商城發掘現場,蹲在探方裏的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正在用手鏟小心翼翼地清理陶片周邊的土層。

  不一會(hui) 兒(er) ,幾塊堆疊在一起的陶片冒出了頭,何毓靈用毛刷輕輕掃去陶片上的泥土,陶片的底色漸漸顯露出來。何毓靈拿出相機,從(cong) 多個(ge) 角度拍攝陶片,作為(wei) 陶片出土前的存檔。隨後,何毓靈與(yu) 助手將陶片按順序從(cong) 泥土中取出,放入保存袋裏,帶回地麵上。

  洹北商城位於(yu) 殷墟保護區東(dong) 北部,是商代中期都城遺址,其勘探與(yu) 發掘工作已持續20多年。從(cong) 曆年發掘出土的遺跡與(yu) 文物可知,這裏可能是當時的王室手工業(ye) 區,主要從(cong) 事鑄銅、製骨與(yu) 製陶等。

  整個(ge) 手工業(ye) 區麵積達8萬(wan) 平方米,何毓靈工作的範圍約為(wei) 600平方米。其中共有6個(ge) 10米×10米的單元,便於(yu) 進行精細化發掘,這些單元被稱為(wei) 探方。

  “這些陶片有相同的繩紋,可能來源於(yu) 同一個(ge) 器物。”何毓靈輕輕地拿著陶片仔細觀察,“看這一塊兒(er) ,有一個(ge) 尖細的足根,很可能是一個(ge) 陶鬲。”陶鬲是商代時期常見的炊煮器皿,大約4000年前就已經定型,是考古學家判斷年代的標準器物。

  “類別:陶片;數量:20片;出土地點:2020NEK……”何毓靈拿出標簽紙,標注上這批陶片的出土信息,並為(wei) 每一塊陶片進行編號。“編號就是它們(men) 的‘身份證’,以便於(yu) 後期修複和保存。”隨後,他將把陶片帶回工作站,交由專(zhuan) 門的工作人員進行修複。

  何毓靈已從(cong) 事殷墟考古工作24年了,他介紹,“目前,安陽工作站的工作重點是洹北商城遺址和殷墟王陵遺址,以及配合基建的考古。2014年洹北商城重啟發掘工作以來,發現了料礓石夯土平台、青銅冶煉與(yu) 澆鑄區、廢料集中填埋區等功能區,填補了商代中期手工業(ye) 考古的空白。”

  “殷墟正處於(yu) 從(cong) 配合基建的被動發掘到主動精細化發掘的轉變,這需要多學科配合和大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何毓靈說,如今,考古專(zhuan) 業(ye) 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每年還有不少考古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來實習(xi) 。目前,安陽工作站正在與(yu) 山東(dong) 大學的靳桂雲(yun) 團隊合作,從(cong) 土壤結構入手,對洹北商城遺址進行環境分析。

  修 複

  修複普通陶器需要兩(liang) 到三天,如果文物具有重要價(jia) 值,則集中力量開展修複

  從(cong) 探方中出土的20塊陶片,擺放在了文物修複師孟軍(jun) 的辦公桌上。孟軍(jun) 用清水和毛刷清理陶片上的泥土與(yu) 雜質,然後依次擺開晾曬。“這些陶片能不能組成一件文物?是不是一件陶鬲?”孟軍(jun) 帶著這些疑問開始了修複工作。

  文物修複是個(ge) 精細活兒(er) ,安陽工作站研究員牛世山介紹,安陽工作站共有10多名文物修複師,平均每年大約修複200件文物。“不同類型文物的修複難點各有不同。”牛世山說,“修複一件普通陶器需要兩(liang) 到三天時間,難點在於(yu) 找準拚對的方法。修複一片甲骨或一件青銅器則需更長時間。甲骨薄脆,修複師會(hui) 把橡皮泥粘貼在甲骨背麵做支撐;青銅器還原顏色很難,一代代修複師接續探索,才找到用礦粉、漆片、乙醇等原料調製的比例……”

  陶片晾曬後,孟軍(jun) 根據質地、顏色和紋飾將其分類。然後,她拿起一塊較大的陶片,觀察邊緣裂痕走向,嚐試與(yu) 另一塊陶片的邊緣對接。

  “這兩(liang) 塊最大的陶片正好能對上!”孟軍(jun) 一邊在陶片邊緣處塗抹膠水,一邊說,“拚接陶片就像拚圖一樣,是一個(ge) 不斷試錯的過程。”

  將幾個(ge) 較大的陶片拚接黏合後,孟軍(jun) 找出幾塊底部較為(wei) 尖銳的碎片,拚接出三個(ge) 腿,“可以判斷出是一個(ge) 陶鬲。”經過一天的努力,孟軍(jun) 拚接黏合出了一個(ge) 三足陶鬲。

  粘黏好的陶鬲上還有幾個(ge) 窟窿。第二天一早,孟軍(jun) 在泥土中倒入清水,不停攪拌,把泥土和到均勻黏稠的狀態。隨後,孟軍(jun) 將泥土補充在粘貼完成後的陶鬲缺口處。古人製作陶器成型後,為(wei) 使其堅固耐用,以表麵纏有繩子的木製或陶製拍子拍打其外壁,所留下的印跡稱為(wei) 繩紋。孟軍(jun) 根據陶鬲上繩紋的寬度,選取直徑相近的繩子纏繞到一根小木棍上,沿著陶鬲上繩紋的走向用小木棍在泥土上擀出繩紋。然後,她再將一層石膏均勻地覆蓋在泥土之上,放於(yu) 陰涼處晾曬。

  一小時後,第一層石膏晾幹,孟軍(jun) 將泥土掏出,在晾幹的石膏內(nei) 麵塗抹上一層肥皂,作為(wei) 分層;隨後在上麵鋪第二層石膏。半小時後,孟軍(jun) 用橡膠錘把第一層石膏敲掉,第二層石膏則完整地填補了陶鬲缺口。最後,孟軍(jun) 用泥土搓出泥條,以泥漿黏附於(yu) 陶鬲外壁,與(yu) 陶器上原有的泥條紋路進行銜接,複原出附加堆紋原貌,一件陶鬲便基本修複完成。

  牛世山說:“陶器修複需要的時間不算很長,主要是拚對過程比較耗費時間。青銅器修複則複雜得多,要先設計修複方案,再選擇合適的金屬料配比,之後進行粘接,後期還要經過打磨新茬、做舊等工序,往往要耗時幾個(ge) 月。如果是具有重要價(jia) 值的文物,工作站會(hui) 集中力量開展修複工作。”

  保 存

  準確記錄文物細節,將曲麵紋飾和銘文拓在紙上,為(wei) 後期研究提供基礎信息

  為(wei) 文物繪圖前,劉曉珍總要先花一段時間觀察它,“把它的樣貌印在心裏,下筆時才會(hui) 更有把握。”

  劉曉珍1986年開始從(cong) 事文物繪圖工作,她的桌子上擺滿了各式鉛筆和測量工具,兩(liang) 把直尺擺成一個(ge) 坐標係。劉曉珍將陶鬲擺放在坐標係中間,對齊卡尺,開始測量記錄陶鬲的各項數據。

  “通高27.7厘米、口徑26.5厘米……”劉曉珍把每個(ge) 數據都記錄下來,“器物往往不是完全對稱的,所以每個(ge) 數據對準確繪圖都非常重要。”隨後,她拿起鉛筆,開始在稿紙上勾勒線條。

  正視圖、俯視圖、側(ce) 視圖,經過兩(liang) 天的精細描繪,繪圖順利完成,劉曉珍將畫圖歸檔。

  如果說繪圖工作主要保存的是文物的輪廓外觀,那麽(me) 拓片工作的重點則是記錄文物表麵上的文字和圖形。

  “拓片就是將文物上的圖形、文字等內(nei) 容拓在紙上。”何海慧已從(cong) 事了30多年拓片工作,隻見她把宣紙輕輕敷在陶鬲上,然後向陶鬲上噴水,宣紙便吸附在繩紋上。“以前我用的是白芨兌(dui) 水,吸附效果好,但白芨中可能含有傷(shang) 害文物的成分。後來我們(men) 試了很多材料,最後選擇了蒸餾水,效果好又不傷(shang) 害文物。”

  先用毛筆輕摩,再用蓬鬆棉按壓,宣紙上的紋路逐漸凸顯……她拿出一根細針。“紋路的溝壑會(hui) 造成微小的空隙,用細針可以把空氣壓出。”何海慧把一塊布料攥成團,沾一點墨水,隨著墨水不斷滲入,宣紙上出現繩紋的模樣。隨後,她在宣紙上附一層塑料薄膜,用棕墩反複壓實。半小時後,何海慧揭開薄膜,取下宣紙,波浪般的黑色粗繩紋路清晰可見。

  “粗繩紋在陶器中很常見,具有增加受熱麵積的功能。我們(men) 將繩紋拓下來,可以用來推斷這件陶器的年代和當時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何海慧介紹。

  拓片工作完成後,何海慧將陶鬲交到了研究員嶽占偉(wei) 手中。他要為(wei) 陶鬲找一個(ge) “家”。

  嶽占偉(wei) 取出文物登記卡,將陶鬲的出土地點、修補時間、入庫時間等信息一一登記,並把卡片放入陶鬲內(nei) 。嶽占偉(wei) 說,如今有了先進的數字化手段,基礎信息會(hui) 同步到內(nei) 網係統,影像資料也越來越受重視,但繪圖、拓片等傳(chuan) 統手段仍有其特殊的價(jia) 值。“繪圖可以在圖紙上準確記錄器壁厚度、泥條貼法等細節,拓片可以將曲麵的紋飾和銘文呈現在一張平麵上……這些都是對數字化資料的重要補充,也為(wei) 後期研究提供了基礎信息。”嶽占偉(wei) 說。

  記者跟著嶽占偉(wei) 來到庫房,庫房有兩(liang) 道門,兩(liang) 個(ge) 管理員各拿一把鑰匙,兩(liang) 人必須同時在場才能打開進入。“管理員每年核查一次文物。文物要依據材質分類存放,並按照探方序號擺放。”嶽占偉(wei) 邊走邊介紹。

  一排排儲(chu) 存陶鬲的文物架整齊排列,每排文物架由幾層高低不同的抽屜組成。“這裏專(zhuan) 門存放陶鬲。倉(cang) 庫的另一部分存放青銅器和甲骨文,它們(men) 數量少,更珍貴,所以有專(zhuan) 門的保險櫃。”嶽占偉(wei) 說,甲骨文以片為(wei) 單位放於(yu) 墊好棉花的錦盒中,青銅器則放在大小匹配的文物收藏盒裏。

  展 出

  用多媒體(ti) 技術豐(feng) 富展陳形式,讓文物活起來,展現文物所蘊含的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

  “文物出土、修複和保存之後,更重要的是能及時與(yu) 觀眾(zhong) 見麵,起到承載和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作用。”嶽占偉(wei) 說。

  跟隨嶽占偉(wei) 的腳步,記者來到工作站附近的殷墟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是目前國內(nei) 唯一一座係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專(zhuan) 業(ye) 博物館,館內(nei) 展出了陶器、青銅器、玉器和甲骨文等文物500多件。

  “看,這件陶器就是我們(men) 剛剛更新的文物。”走進博物館展廳,一件優(you) 雅的白陶豆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這件白陶豆是2022年從(cong) 大司空遺址發掘出來的,經過修複後進入博物館展出。“每年工作站都會(hui) 從(cong) 當年出土的文物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展出。”嶽占偉(wei) 介紹,“讓文物流動起來,觀眾(zhong) 在參觀時才更有新鮮感。”

  對於(yu) 價(jia) 值較高的文物,博物館會(hui) 安排重點展陳。比如,青銅器廳內(nei) ,憨態可掬的亞(ya) 長牛尊展陳於(yu) 此。亞(ya) 長牛尊呈現的是一頭體(ti) 態健壯的水牛,它是殷墟中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尊。青銅器對環境溫濕度比較敏感,存放濕度最好控製在40%以下。因此,展櫃的玻璃選擇了雜層材質,並在展櫃中放置調濕盒。展櫃上部安裝了白色燈管,柔和的燈光自上而下照在文物上,精美的青銅紋飾顯得更光鮮亮麗(li) 。

  博物館中還陳列著不少車馬坑,這些車馬坑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文明古國之一。“我們(men) 把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車馬坑整體(ti) 搬進了博物館,這可是個(ge) 大工程。”嶽占偉(wei) 說,工作人員先在車馬坑四周固定木板,隨後在底部一邊挖開土壤一邊放入木板,最後用釘子釘成一個(ge) 木箱。然後,用吊車將木箱吊起運進博物館,並在車馬坑上罩起玻璃,起到保護作用。

  漫步館中,一個(ge) 展陳著的陶塑人頭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陶塑人頭玻璃櫃前方搭建了一塊屏幕,以3D動畫形式還原了陶塑人頭的立體(ti) 影像。立體(ti) 影像不時轉動,嘴巴隨著背景音解說一張一合,播放著它的讀白,講述著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博物館中還設置了甲骨製作影像區,讓觀眾(zhong) 更好地了解甲骨文製作過程。“多媒體(ti) 技術的使用豐(feng) 富了展陳形式,讓文物活起來,展現文物所蘊含的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同時還能極大地調動參觀者的觀展積極性。”嶽占偉(wei) 分析說。

  今年,位於(yu) 安陽市洹河北岸的殷墟遺址博物館將建成開館,主要包括殷墟考古發掘史展廳、出土遺跡廳、殷商社會(hui) 生活史展廳、甲骨文廳等展陳設置,殷墟遺址的文化將被更加立體(ti) 化、多元化地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

  與(yu) 此同時,洹北商城的考古發掘工作還在繼續進行,待全部工作結束後,考古工作者將會(hui) 進行全麵的整理工作。到時候,那件何毓靈發掘出土的陶鬲會(hui) 再次被取出來,進行分析研究,或許它也會(hui) 走入參觀者的視野……

  本期統籌:宋 宇

  版式設計:汪哲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