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將論文寫在田野上 武漢7名鄉村人才獲評“副教授”

發布時間:2023-04-21 15:21:00來源: 人民網-湖北頻道 原創稿

  破除“唯學曆、唯論文、唯資曆”三大壁壘,將論文寫(xie) 在田野上。近日,湖北省武漢市人力資源與(yu) 社會(hui) 保障局、武漢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發布消息稱,武漢市首批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人才職稱評審結果已正式出爐,68人成為(wei) 該市首批獲評職稱的“土專(zhuan) 家”,其中7人獲高級職稱,相當於(yu) 常規評審的“副教授”。

  武漢市首批68人“土專(zhuan) 家”獲職稱

  據了解,此次評選活動中,秦銀華、曾向朋等7人獲評高級職稱,劉翠娥、尹雨龍等61人獲評中級職稱。68名“土專(zhuan) 家”的專(zhuan) 業(ye) 涵蓋水產(chan) 養(yang) 殖、畜禽養(yang) 殖、獸(shou) 醫、園藝、種植、育種、農(nong) 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等多個(ge) 領域。

  今年41歲的秦銀華,是武漢漁水情生態漁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獲評武漢市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高級職稱。她是一名返鄉(xiang) 創業(ye) 女性,在黃顙魚、銀鱈魚、太陽魚等名特魚類養(yang) 殖方麵技術水平高超。2016年,“四大家魚”行情轉低,秦銀華轉型養(yang) 殖雜交黃顙魚並開始繁育種苗,取得了成功,如今秦銀華的養(yang) 殖麵積達200畝(mu) ,工廠化繁育車間2000多平,年產(chan) 成魚100多萬(wan) 斤、魚苗約2億(yi) 尾。在她的帶動下,周邊300多家養(yang) 殖戶形成總麵積達3000多畝(mu) 的規模化養(yang) 殖基地,漁業(ye) 收入超過2000萬(wan) 元,她被大家親(qin) 切地稱為(wei) “巾幗魚王”。

  37歲的曾向朋獲得武漢市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高級職稱,他也是此次獲評高級職稱“土專(zhuan) 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是武漢市新洲區曾向朋家庭農(nong) 場(省級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為(wei) 退伍軍(jun) 人回鄉(xiang) 創業(ye) ,擅長黑山羊、黃顙魚、鱸魚養(yang) 殖。2014年曾向朋創辦家庭農(nong) 場,善於(yu) 吸收智慧農(nong) 業(ye) 、綜合立體(ti) 養(yang) 殖等新技術,以黑山羊養(yang) 殖、經濟魚養(yang) 殖、水稻種植為(wei) 主開展種養(yang) 循環生產(chan) ,經營麵積100餘(yu) 畝(mu) ,年收入180餘(yu) 萬(wan) 元,家庭農(nong) 場發展成員28家。

  劉翠娥,省級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獲得武漢市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中級職稱。她積極推廣農(nong) 業(ye) 技術,引進10餘(yu) 種優(you) 質特色南方水果,打造黃陂最大的南方水果采摘園,輻射帶動引導示範戶和周邊農(nong) 戶300餘(yu) 戶發展特色種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戶年均增收4萬(wan) 餘(yu) 元,獲得省核心科技示範戶、省“百名傑出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等榮譽。

  “土專(zhuan) 家”與(yu) 常規評審職稱享同等待遇

  據悉,此次評審從(cong) 去年11月啟動,經過逐級審核、基層公示、實地考察、麵試答辯、集中評審、社會(hui) 公示、人社部門核準等程序,最終通過者方能獲得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高、中級職稱。

  據了解,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人才職稱在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與(yu) 常規評審的職稱具有同等效力,支持申報各級各類人才項目、榮譽稱號。納入師資人才庫的,可享受同級別專(zhuan) 家課酬標準。取得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職稱人員所創辦的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或聘用取得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職稱人員較多的農(nong) 業(ye) 企業(ye) ,在申報市、區農(nong) 業(ye) 項目時,也可優(you) 先安排。

  此次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技術職稱評審,68名獲評人員的平均年齡不到43周歲,獲評高級職稱的人員平均年齡也未超過47周歲,68名獲評人員學曆大部分在大專(zhuan) 及以下。真正做到了破除“唯學曆、唯論文、唯資曆”壁壘,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水平、技術服務能力、解決(jue) 實際問題能力、致富帶動能力為(wei) 主要評價(jia) 依據,打通了“土專(zhuan) 家”職稱評審渠道,激勵了鄉(xiang) 村人才紮根一線,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郭婷婷、王璐、陳雪瑩、張博雄)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